<轉載自2016年3月23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房策透視 撰文: 麥萃才 香港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
香港樓市出現了下行現象,市場十分關注政府何時會把辣招撤除。而坊間其中一個說法,就是當政府撤銷辣招之時,樓市會跌得更快。原因是政府也承認了樓市下行情況,所以樓市參與者會傾向沽貨,以減少樓市下行所承擔的風險。而政府的撤招,為樓市提供一個負面的訊號。
減辣利好利淡 買家抑賣家主導
這個說法看似有道理,但實質上的情況會複雜很多,最終對市場的影響,還要看看政府何時才肯撤辣招,這個撤辣的訊號,市場反應的可以180度不同的。
從投資學角度來看,資產價格其實反映參與者對未來價格的預期。如果有任何新的信息進入市場,繼而影響參與者的預期,那麼資產價格便會改變。如果信息是正面的,資產價格便會上升;如果信息是負面的,資產價格便會下跌。問題是,政府撤辣的信息,究竟是利好?還是利淡?
香港樓市的持份者分為3類,分別是:
(1)買家,他們分首次業者、用家、投資者及投機者。地域方面亦分本地及海外
(2)賣家,包括地產商及二手物業的業主
(3)政府
哪個持份者對於樓價產生最重要的影響?答案應是買家,因為他們是物業的需求者,他們真金白銀購入資產。如果需求強勁,那麼樓價會被搶高。而他們的需求,正正反映他們對樓市的預期,如果看好,需求便會增加;如果看淡,需求就會減少。
至於賣家,特別是房地產發展商,大部分都是很現實的。他們對樓價的看法,最終來自售樓的反應。如果買家需求強勁,發展物業去貨甚速,他們開價便會高些;相反,如果需求乏力,庫存去不掉,他們對樓市前景便會看淡些。
至於政府,原則上是中立的。政府的任務是為物業市場提供足夠土地,興建房屋,滿足社會需要。一般而言,對樓價高低應不大着緊,他們所緊張的是在出售土地時,是否配合市價。如果低於市價,便會有賤賣土地之嫌,遭到市民的批評。而一般而言,政府應不會對樓價存在任何預期。
減辣如減價 抵銷跌價淡風
按照坊間所談,當政府撤辣之時,便等於確認樓市下行,因此會影響持份者的預期。持份者所接收的政府信息,應該屬於負面的,那麼買家便會減少需求,而賣家要套現,便要減價出貨,結果樓價便會下滑。在邏輯上,似乎談得通,但實際上,撤辣也有正面影響,對樓市整體的影響未必負面,因為撤辣能增加有效需求,本身是正面信息,問題是它能否蓋過確定樓市下行的負面信息?那麼撤辣的力度有多大以及出招的時間便很重要!
如果是撤銷辣招中的印花稅,無論是額外印花稅(SSD)、買家印花稅(BSD)或從價印花稅(DSD),目的是減少購買物業的交易費用,其作用是令物業較易負擔,效果等同減價。而經濟學原理ABC會告訴大家,減價之後,需求是會上升,這會抵銷「撤辣」這個確定樓市下行的負面信息。
問題是撤辣的力度有幾大?而政府「撤辣」這個消息又有幾負面?如果撤辣是金管局放寬按揭成數,令到買家所付的首期大幅減少,那麼有更多潛在買家能夠負擔,理論上是利好樓價的。
賣家會否收到政府撤辣招的訊號而大幅減價呢?從發展商的角度來看,要看市場的狀況如何。如果市況仍是買家市場,可能要略略減價,以配合政府撤辣,加快去貨速度。如果是賣家市場,政府撤辣反而對他們有利,甚至可以加價。但一般而言,賣家,特別是發展商,他們對樓市有自己的看法。
政府防大跌市 免負資產飈
問題是政府撤辣的決定,會影響到其他持份者的預期。究竟政府對樓市有沒有自己的看法?而他們何時才會確定決定樓市是否進入下行週期?
一般人會認為當政府撤辣,就等於政府確定了樓市下行周期。但實際上,就算政府確定了樓市的下行周期,也未必立刻撤辣!政府對撤辣的考慮,就是不能朝令夕改;如果撤辣,就應該要維持一段長的時間,以免市場的持份者變得無所適從。
如果以樓市下跌幅度來說,由高位下調多少,政府才確定樓市已經下行呢?而跌到哪一個水平,才會肯撤辣,亦即有沒有預設幅度?政府確定樓市下行,是一個行動,但政府沒有必要即時公開;而撤辣是另一個行動,兩個行動沒有必要在同一時間進行。可以一先一後處理。而撤辣行動應是在確定樓市下行之後才出現。那麼當政府撤辣,便等於政府確定了樓市下行周期,但這信息確定,可能是滯後的。
香港在過去10多年間,銀行的按揭成數,多年維持在7成左右,只有最近兩年金管局才收緊高價物業的按揭成數。而假設政府不想出現大量負資產個案,那麼樓價最好不要跌超過3成就最好,否則銀行會面對資產質素下降,呆壞帳有可能上升的風險。現在的樓價已由高位向下調整了一成左右,距離3成還有兩成下跌的空間。正如近日恒地主席李兆基早前所說,香港樓價最多會跌3成,就是這個意思。至於政府何時撤辣,相信只有他們才知曉。
但從過往歷史可以看到,政府對樓市作出的措施有沒有效,要視乎出招的時間。例如97年政府的八萬五政策,目標是令香港居民有更多房屋供應,但發生了亞洲金融風暴,市場逆轉。政府沒有微調房屋政策,結果樓價大幅下瀉,由高位跌去平均六至七成!而其中有三兩年,政府要暫停賣地去救市,結果庫房收入大減,出現了財赤,政府又要進一步緊縮開支!
暫停賣地,等於終止土地供應,使到未來物業供應大幅減少。原則上,這是一個極端策略,可以提升樓價。但結果是因為出招太遲,那年代大部分樓市持份者對樓市的預期,都是極度悲觀的,政府的措施未能及時改變他們對樓市的預期。要等到2003年內地開放自由行,香港經濟才有明顯的起色,加上物業庫存慢慢被市場消化,樓價才回升起來。而有趣的是,在樓市最低迷的幾年,政府突然無聲無息地宣告,八萬五的政策已不復存在,一度令市場愕然。
減辣對樓市會否有正面影響?要視乎出招的時間。如果太早,樓市有掉頭上升的可能,結果泡沫又會再度形成;如果出招太遲,市場上有可能缺乏即時反應,達不到對樓市支持的效果。
究竟政府撤辣的考慮,會不會有一個樓價下跌幅度的指標?例如樓價從高位下跌2成或3成,就會撤辣?有指標的話,好處就是提高政策的透明度,持份者對樓價會有更清晰的預期。但如果政府縱有目標,但不能或不肯講,那麼市場便要猜度政府的心意,不同人會有不同的預期,樓價的波動或會較大。
保地價收益 政府鬆綁底綫
樓價下行風險對於買家而言,購入的物業會有減值,甚至出現負資產的可能;對於賣家,如果要套現便要減價,增加優惠,而物業亦有賣不出去的可能。
當樓價下跌至某一個幅度,買賣雙方對樓市開始十分悲觀的話,政府的土地便可能會乏人問津,最壞的情況是政府要暫停賣地(因為就算拿出來賣,如果不想賤賣土地,便要開出市價,結果也可能無人承接,最後又是賣不出,所以索性暫停賣地)。
政府近年在賣地的收益,每年也有六、七百億!這個部分的收入相當重要,因為它已超逾薪俸稅的收入。如果沒有賣地收益,要從其他稅收或收費去填補的話,將會是極大挑戰!
套用李兆基先生的見解,發展一個地盤,建築費成本每呎約5,000元,地價連利息等投地成本又約5,000元,所以單計成本價都要一萬元;假若樓價與成本相若同為一萬元一呎。
若樓價跌3成,即樓價跌至7,000元,由於建築費難以下跌,地價便需要跌6成,由近5,000元跌至2,000元,才有人肯承接,否則發展商不會投地。要麼政府肯接受新的地價,但庫房收入會大幅減少;要麼政府維持地價,但要有心理土地賣不出,最終要收回,變成零收入。因此李先生相信樓價不會跌得太多。只要樓價繼續跌、跌得多,政府自然會「減辣」。
所以政府是否撤辣,另外一條底綫要是庫房地價收益,就算希望樓價回落,政府也要保證所拍賣的土地,必須有發展商肯用當時市價承接。
如果樓價跌得太厲害,土地缺乏承接,那時才出招減辣,效力便會大減。屆時政府不但要煩樓市下行的風險,還要煩預算案收支平衡的問題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