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5日 星期二

介入產業發展 政府好心壞事

<轉載自2015825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 撰文:關焯照 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上周二,筆者於政府新聞網看到特首梁振英對傳媒表示:「積極不干預政策」(Positive non-intervention policy)在現時全球和地區的競爭環境下已過時,政府要「適度有為」去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批不干預過時 特首料更主導
這不是梁振英首度提出政府要「適度有為」。他早在競選特首時的政綱已提倡政府要「適度有為」發展香港經濟。因此,上周二的講話只是重新表達其管治理念。
反而,特首公開指「積極不干預」政策「過時」,則是一個令人頗為意外的批評。因為自60年代,郭伯偉出任香港殖民地政府財政司,到現時曾俊華擔任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的幾十年期間,主理公共財政的高官大多視「積極不干預政策」為金科玉律。然而,梁振英卻以特區首長身份公開批評這政策,顯示現政府在制定未來經濟政策時,將會更主導和更直接介入。
「適度有為」絕對是一句非常漂亮形容詞。但不幸的是,這句話需要一個重要前設:政府的智慧不但要遠遠優於市場,更要具有極高的能力,制定前瞻性政策。否則,所謂「適度有為」只是一張空頭支票,永遠不能兌現。
活化工廈一簽多行 皆有後遺
作為經濟學者,筆者當然明白政府可以透過稅收、公共開支、管制、借貸等措施去影響市民和企業的行為。然而,政府一旦過分主動介入(或干預)整體的經濟運作,結果大多時候都適得其反。
以上屆政府推行的「活化工廈」政策為例,其政策目標原本是便利舊工廈重建和活化整幢工廈作其他用途,但當這政策在200910月公布後,工廈市場便明顯出現變化:「活化工廈」政策無疑大幅增加工廈重建後的潛力和價值,但市場總有聰明的投資者,能洞悉先機,在政策公布後即時入市買工廈單位或甚至整幢工廈,所以,只消一年時間(200910月至20109月)工廈的價格已升了29%。而從政策公布後至今年6月,其價格和租金則分別上升213%72%,較同期的私人樓宇價格和租金升幅更高得多。
在上年219日的立法會會議,議員陳婉嫻也就工廈租金急升窒礙租用工廈單位的小型企業和威脅藝術工作者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向發展局局長陳茂波質詢,反映「活化工廈」帶來的負面影響已被工廈租金急升所「掩蓋」了。
另一個例子是2009年推出的「一簽多行」旅遊政策。雖然這政策是由中央主導,但特區政府也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配合角色。自從實施此政策後,其社會成本明顯遠遠大於經濟效益,加上特區政府未有推出措施改善「一簽多行」政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最終引致部分市民對內地旅客反感,令中央政府不得不以「一周一行」措施去取代劣評如潮的「一簽多行」。
市場失靈始出手 公平分配資源
「活化工廈」措施顯示市場充滿有智慧的人,能夠利用政府政策賺取豐厚利潤,但後遺症卻可以完全破壞政策的目的和效力;而一簽多行政策則反映政府一旦在發展產業上缺乏前瞻視野和優化政策能力,最後結果多是鎩羽而歸。
經濟學從來是講求有效分配資源,我們相信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競爭市場(Competitive Markets)面對有限資源的制約,仍可做到資源有效分配,無奈,市場終有失靈(Market failures)的時刻,即在市場無法達到有效率分配資源的目的時,政府便要出手介入。
在處理不同行業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政府會制定一套環保政策,去監管污染者(Polluters),例如,本地的飲食業要付出較高的排污費,以支付淨化海港的費用。假若政府不徵收排污費,飲食業根本沒誘因減少行業對環境帶來的污染。
至於壟斷行業也需要政府積極介入,以達至有效分配資源。以本地電力公司中電為例,由於中電是九龍區和新界區的唯一供電者,所以它有絕對的定價能力,但政府透過制定「利潤管制協議」規範中電的盈利,便可以間接管制中電的售電價格。
另外,在保障環境的可持續性上,政府最近也提議一套燃料組合(Fuel Mix)以加大採用較清潔燃料的比重(天然氣佔五成比重),務求減少用煤發電,以控制空氣污染。
在經濟學上,效率不是衡量經濟表現的唯一標準。尤其是當效率未能保證資源得到公平分配時,公平性便成為另一個重要的考慮點,在這方面,政府可以利用稅制、政府支出和補貼等公共政策,將社會變得更公平。這便是政府在社會中扮演的一個資源重新分配的角色了。
自由發展利產業 插手反效果
誠然,即使政府作出資源再分配以減少社會不均問題,但在這過程中產生的「扭曲」(distortions),卻可能為社會帶來反效果。例如,不斷增加高收入人士的稅率,會窒礙市民更加努力工作以爭取更高收入的誘因,最終可能令整個社會收入下降。因此,政府在資源再分配的力度,也要作出適當的選擇。
與此同時,市場充滿追逐利潤的聰明者。例如,筆者在上周六看到一則關於「降溫企業」發展的電視新聞:由於溫室效應導致地球溫度逐漸上升,降溫企業家在戶外降溫、廠房降溫、噴霧系統等等設備不斷創新和提升質素,以滿足市場持續增加的需求,這例子正好證明市場會隨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創新和加速發展。
因此,政府是不需要以有形之手界入產業發展的。否則,最終的下場通常是好心做壞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