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5年8月24日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林泉忠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儘管天津歷史性大爆炸事件的真相仍未明朗,然而隨着天安門大閱兵進入「倒計時」及現場的排演場景一一曝光,內地媒體很快就將焦點轉移到即將來臨的9月3日的「天安門大閱兵」上。
此次「天安門大閱兵」不僅規模空前,中國政府的重視程度更是歷來罕見。從提前實施車輛限行及各項防範措施、北京及周邊六省市區強制減排並關閉污染企業一萬多家以確保「閱兵藍」、閱兵日全國放假一天、北京學校延遲一周開學等特殊措施即可見一斑。
然而,如此以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名義在天安門廣場高調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卻沒有得到國際社會普遍的歡迎。直至目前為止,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西方主要國家領袖或拒絕出席,或特意錯開北京的大閱兵儀式。
杯葛大閱兵的四大因素
西方領袖為何杯葛北京大閱兵?
綜觀國際輿論,西方杯葛北京大閱兵的緣由可歸納為四大因素。
一、大閱兵是為習近平體制護航。儘管中國官方解釋此次閱兵目的是彰顯「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維護世界和平……」,但是境外輿論多傾向解讀是透過如此勞民傷財的國家工程來凝聚國內社會的向心力,為提高習近平的個人威望、為習近平現行體制護航。
二、不認同以「大閱兵」形式來呼籲和平。紀念過去戰爭的目的,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是彰顯和平。雖然中國表面上也是如此陳述,卻並不說明抗戰已經結束70年,為何首次在「抗戰紀念日」舉行大閱兵?因此被紛紛評論目的並不單純。加上除了俄羅斯外,二戰主要戰勝國尤其是歐美民主國家並無此「大閱兵」慣例。一般國家紀念二戰,目的在於撫慰英靈、強調和平的意義,因此不認同透過大規模展示軍力來「呼籲和平」的做法。
三、不滿中國「意圖改變現狀」的南海戰略。近期中國在南海大規模造島包括建造軍事基地引發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的強烈不滿,批評中國此舉是試圖改變涉及國際航行與多國利益的現狀。美國藉此於今年5月開始以實力介入南海,南海爭議也將成為今年9月習近平訪美的重要議題之一。西方輿論認為倘若各國領袖出席北京大閱兵,等同認可中國的軍事擴張戰略。
四、涉及對「六四」事件聯想的「天安門情結」。1989年發生的「六四」事件,西方媒體多以「天安門事件」來形容,「天安門」遂成為中共一黨專制的象徵。如今該事件在中國的輿論空間仍然是禁區,當下的習近平體制也無意修正當年鎮壓民主運動的論述。因此,在此時空下,傾向不宜出席中共政權在天安門廣場舉辦的「大閱兵」。
突顯中國仍未獲國際社會理解
中國舉國高調重視的「大閱兵」,卻未能獲得國際社會的普遍支持。西方的「杯葛」自然有可以進一步討論的空間,然而此一現象也突顯了儘管實施「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仍未能獲得國際主流社會的理解,也意味着中國與世界「接軌」仍有漫長的路要走。而這點也隱含中國正在推動的「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無法迴避的另一重要課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