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5年8月19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大國博弈 撰文: 凌鵾 經濟分析員>
中美關係對兩國以至全球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國際關係,崛起大國與守城大國的互動,很易走向惡化,以致最終兵戎相見。雙邊關係發展前景如何,在習近平行將訪問美國之際,更值得多加探討。
基辛格中美合作論 至今適用
在年初的一個北京論壇上,促成兩國交往的美國共和黨頂級謀士基辛格便指,兩國應更多關注共同利益、強化合作,如氣候變化、衞生危機及網絡安全等各種全球性新挑戰,都可成為中美合作的動力源。他還指出許多矛盾單靠軍事手段已解決不了,還是要通過合作。
這種「合作論」與中國一直推動的,多看雙邊共同利益和共對挑戰的觀點十分脗合,而實際上兩國亦有了與日俱增的合作領域。
然而現實就是,當美國一天未能放下要壓住中國的霸權心態,則中美間便不可能有真正互信和全面合作。只要這個關鍵的結解不開,其他的合作都是建立在脆弱的基礎上,稱霸與反霸的矛盾一旦激化,爆發危機,甚麼合作都會被炸掉。
拉日挺菲搞事 美遏華心不死
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是如澳洲學者Huge
White等人所提出的「分權論」(Power
Sharing),實即互認勢力範圍和尊重對方利益,近似中國提出的新型大國關係。
然而美國還未有接受此種論點的思維及心態,既視中國為威脅,又要強硬應對(包括採用軍力)的觀點,仍是主流。如奧巴馬便明言泛太經貿協商要由美國主導,制定規矩後要中國遵守,並曾力阻盟友加入中國主導的亞洲投資銀行。今年來更拉日本挺菲律賓在南海爭端上頻頻搞事,清楚顯示了美國在拉幫結派圍堵中國上,仍死心不息擇惡固執。無論如何,如美國要避免引發中美大戰,便最終要接受「分權論」。烏克蘭事件便是好例子,美國只能看着俄國吞掉克里米亞,實際上有點美俄分權的味道。如果北京要收回台灣,一紙「美台關係法」會帶來不同結果嗎?
大國博弈從來都是依託實力後盾,力強者佔優勢贏面高。美國自二戰後能稱霸至今,靠的是政經軍等各方面的全方位超強實力,並以此號令盟友震懾敵手而鞏固其霸主地位。但近年在反恐戰及金融海嘯等接連打擊下,美國的綜合實力雖仍居全球首位,但領先優勢已減損不少,再沒有壓倒性的強勢。正是這種情況,逼令美國不得不作出戰略撤退。
軍事實力向來是美國稱霸的重要以至關鍵支柱,若要推行「新帝國主義」這更不可或缺。但情況正迅速惡化,雖然美軍實力仍屬全球最強,其技術領先優勢卻急劇減少,英國「經濟學人」便曾對此有較詳盡報道(6月13日)。前美國防長Hagel去年便曾指:美軍在海空、太空及網絡空間的強勢再無保證,故須盡快開發新一代軍事技術,以形成「第三輪補償戰略」(The
third offset strategy或簡稱「三補」)。
二戰後美國已進行過兩次「補償」:「一補」是50年代美國以發展核武來應付強大的蘇聯常規軍力。「二補」是70年代當蘇聯也建成強大核武後,美國開發了精確打擊及隱形武器,90年代初的海灣戰便顯示出其威力,但到今天,隨着相關技術的廣泛散播,美軍的技術優勢又再大幅下降。美方十分關注中國軍力的迅速崛起,對其A2/AD(Anti-access/Area
denial)策略大感威脅,而朝鮮及伊朗等亦在仿效。
因此美國正構思「三補」武器系統,如更多使用無人戰機等系統,但將面對巨大的技術與高成本挑戰,而美國軍費開始正處於凍結以致緊縮時期。何況現時技術擴散速度加快,美國的對手也不會坐下閒着,故難以形成及維持顯著的領先優勢。
此外,還有兩大問題:(一)「三補」會否引發新一輪大國軍備競賽?過去是在美蘇間,而今輪將在中美間。事實上某種程度的競賽經已展開,故須研究中美的競賽能力及經濟承受力等問題。
(二)美國即使能成功推行「三補」戰略,但這將有個過程,而在此期間剛好為對手提供了更主動進取的「窗口」機遇。看來俄國便看準時機收回克里米亞,中國是否也應趁機收回台灣?
美國一面實行戰略撤退,而另一面又加強圍堵中國,採用自相矛盾的退中求進refocus策略。但如這因「三補」挑起中美軍備競賽,甚至軍事摩擦,又將從根本上否定了撤退。顯然,美國若放不下稱霸之心,便退不了又進不了而日陷困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