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4年9月11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大國博弈 撰文: 凌鵾 經濟分析員>
中國崛起能否和平地進行,中美間能否避免一戰,都是全球關注的議題,早已引來不少爭論。美國學者John
Mearsheimer的著作《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中最後一章「Can China Rise Peacefully 」,便對此有一個詳盡的分析。
此書的論述依循嚴謹的邏輯思路,且不如許多西方評論對中國存有偏見,故較為客觀公正。但其結論是悲觀的,認為中美一戰的機會很高,是否如此值得探討。
書中分析了(一)美國要遏制中國的理由;(二)中國要反制美國的理由;(三)美國應對中國崛起之道;(四)中美戰爭機率較高的理由。分析十分全面具體,現將其要點摘錄並加以評說。
奉「進攻型現實主義」 美國獨霸
首先,美國自立國以來便一直奉行「進攻型現實主義」(offensive
realism)的稱霸戰略,其步驟如下:(一)擴大版圖:開發西部及攻打墨西哥與加拿大等,從而成為西半球的地區性霸主(regional
hegemon)。(二)實行門羅主義,把歐洲列強趕出南北美洲。(三)阻止其他地區出現地區性霸主,包括參與兩次大戰及主導抗蘇冷戰。(四)在蘇聯瓦解後要維持其唯一超級大國的單極獨霸地位。這在小布殊總統時期的外交戰略文件中有清楚描述。基於上述的歷史,美國必定會遏制中國的崛起,包括阻止中國成為東亞地區的霸主,以免出現爭霸全球的對手。
筆者認為書中對美國霸權主義的歷史發展,有十分精采的描述。這也成了引致中美矛盾激化,甚至發生戰爭的最關鍵及最根本因素。筆者早認為若中美交惡,美國的霸權主義是禍首:因為無論中國怎樣做,只要不斷發展而達致現代化目標,便不能容於美國。因此美國如不改變其霸權主權思維,中美碰撞是必然的,但這是否要以戰爭形式來進行,還待進一步分析。
華當地區龍頭 為各國增機遇
第二是有關中國的崛起路向。該書認為美國的爭霸行為不是美國獨有的,乃大國求存的必然取向,因此中國無理由不同走此路。故中國先要建立東亞地區的最強國,亦即地區性霸主地位。雖然中國版圖已大,而不必如美國早期的擴張,但仍可在經濟上卓越超群。隨後便要把美國趕出亞洲,此外還要在世界其他地區如波斯灣、非洲及拉美等抗衡美國。
筆者對上述觀點並不認同,一是中國早已吸收了歷史教訓,由不稱霸來爭取和平崛起。二是今天的世界情況已與當年美國崛起時大不相同,全球化及世界市場已發展至更高更完備階段,不必為爭奪市場、資源及勞力而去稱霸及大動干戈,何況,中國也不去干預別國內政,故對其他國家帶來的不是壓力而是機遇。中國只要堅持發展便可成為地區龍頭,實際上已基本上做到這點。
中國在世界各地拓展的主要是商貿關係,是順應全球化的基本動作,絕非為了針對美國,雖然客觀上這會給美國的國際政經影響力帶來競爭。即使在亞洲,中國也沒有驅趕美國,在經貿上全球化不容許排他搞保護主義,而且這也難於實行。相反,有更多參與者可把餅做大,中國自可從中受惠。
在軍事上中國也鑑於歷史因素,以平常心看待美國在鄰國的軍事基地。當然,中國必要在家門口保衞本身安全及權益,故設置防空識別區和干預美機抵近偵察等,都是合理合法的維權行動,與驅趕無關。
到處駐軍干預 美自身吃不消
書中認為奉行霸權主義乃普遍規律的觀點,從理論上看有一大漏洞,就是忽略了奉行成本。美國乃最佳例子:到處駐軍到處干預,結果令自己吃不消。相反,中國採取以促進和平與發展為基調的友好合作模式,既節省了霸權成本,又帶來了雙贏合作的紅利,自比美國的稱霸模式優勝。顯然,若中國亦奉行霸權,則中美開戰的機率極大,但由於美國必要遏制中國,即使中國不行霸權,中美開戰的機率仍很高。
第三,書中認為美國遏制中國的方法很多,但真正可行有效的只有圍堵(containment)。採用防範戰爭(preventive
war)的做法太危險,且會引發核戰,要阻慢中國經濟發展亦無法實行。另一種是迫退(rollback)策略,即在中國內部製造麻煩,和打擊親中國家,但這雖可起到一定作用,卻非十分有效。
至於圍堵法,關鍵在於能否拉攏中國周邊國家加盟。這些國家面對兩個選擇,一是加入美國主導的對抗中國集團(balance
against),或搭上中國的發展快車(bandwagon)。
由於中國近在旁邊威脅較美國大,且國家安全需要高於經濟利益,故各國會選擇對抗中國。中國說要和平崛起,但周邊國家難以相信,中國擴軍說是自衞但他國仍感威脅。此外,美國或會故意挑起爭端並引發戰爭。由於時間在中國一方,其實力與日俱增,故早發難比遲發難好。
事實上近年紛爭多非由中國而是由對方挑起,但中國的強硬回應又加深了對方的威脅感。自1949年來中國與鄰國的23個邊界糾紛,已由中方讓步解決了17個,但在餘下的,中國已再難讓步,因民意的壓力日大。
筆者認為書中所描述的美國應對辦法頗為全面,在許多方面也脗合當前實況。除了防範型戰爭不敢採用外,其他都用上了,但都效果欠佳。美國一直設法拖慢中國發展,包括禁止高科技產品出口中國,阻礙中國企業赴美投資,和試圖阻止其他國家跟中國合作等。但總體看效果不彰甚至有反效果,如對中國技術禁運,反迫使中國努力自主開發。美國不允中國參與國際太空站,現時中國正自建太空站。美國禁止對中國出口超級電腦,但目前全球最快的電腦卻由中國製成。
香港政改 中美暗戰
美國也一直在對中國施行迫退策略。一是在支持異見分子及法輪功外,還或明或暗地支持台獨疆獨藏獨及港澳的顏色革命。二是試圖搞跨一些親中國家,如分裂蘇丹等。這些做法顯然只具騷擾性質,難說有很大的地緣政爭價值。而且隨着中國日益強大,而美國的影響力漸減,成效也趨向減少。如當前一場引人注目的中美暗戰,乃在香港就政改問題引發的政治鬥爭。事態尚在發展中,結果如何或可對中美博弈提供新的綫索。
至於圍堵中國,乃當前中美關係的矛盾焦點所在。奧巴馬在「重返亞洲」策略的落實上已走了很遠,挑起了多處火頭,也正是中美鬥爭中最易擦槍走火的前綫。該書的論述中有兩點尤其值得欣賞:
(一)沒有如一般西方評論充滿對中國偏見,指中國侵略性強欺負鄰國,而認同許多紛爭不是由中國挑起的,和中國願作讓步以解決紛爭。
(二)提醒人們美國可以藉紛爭挑起危機以至戰爭。現時尤其在東海及南海,中美似在玩危險的brinkmanship遊戲,例如最近的海南島外飛機近距離較量。該書提出的,美國認為時間在中國一方,故要及早發難的說法,值得進一步探討。
筆者唯一不同意的論點,是中國周邊國家會選擇對抗中國而非搭發展快車。事實剛好相反,除了日本和菲律賓外,其他大都選擇「搭車」而非對抗,越南想對抗但不敢。緬甸在走近美國之際,與中國在經貿關係上有點問題,但離對抗中國甚遠。更突出的是韓國,她雖是美國緊密盟友,卻積極搭車並與中國交好。即使日菲也仍與中國保持一定的經貿關係,日本還受到美國壓力,要爭取與中國修好。
顯然,該書的「對抗或搭車論」有很多邏輯漏洞:
(一)有第三種可能,就是「芬蘭化」,既可保安全又可搭車。
(二)投向美國對抗中國並非便可保安全,而可能是更不安全。在中國門口美國的保護傘靠得住嗎?美國會為這些國家賣命嗎?
(三)一些國家對美國更不信任(如信奉回教的馬來西亞)。越共其實也怕美國搞顛覆。
(四)許多國家領導以保住執政權位為首務,由搭車搞好經濟或與中國對抗,哪樣可更有利於保權?
最後,該書提出了中美比美蘇更易爆發戰爭的兩點理由(即地理上矛盾熱點較分散,和屬多邊矛盾等)。筆者認為這兩點亦成理由,但非很強力很重要的因素。此外,該書反駁一些關於阻礙中美開戰因素的說法,包括中美無意識形態對立,中國奉行孔子文化,和中美經貿關係深廣等。對此筆者亦表同意,上述各因素或有助緩和中美對立,但並非可以阻擋在根本矛盾推動下中美對立走向惡化者。
總括來看,筆者雖不同意該書個別論點,但對其結論仍傾向認同,在目前軌迹下中美碰撞以至開戰的可能性不容低估。因此為防萬一,中國有必要開展全民備戰,同時也要在該書的基礎上作更深入的研究,找出可觸發中美開戰的引爆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