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奧巴馬重返伊拉克 政治途窮

<轉載自2014916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大國博弈 撰文: 凌鵾 經濟分析員>
目前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趁9.1113周年宣布了殲滅ISILIslamic State in Iraq and the Levant,即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自稱伊斯蘭國)的大計,重返伊拉克戰場的誓言鷹氣十足,究竟這個新政策的實質及效果如何,確是全球地緣政治上的重大事項,故值得作較深入的探討。何況這對中國的直接、間接影響亦不容忽視。
打倒昨日的我 對伊進退失據
首先,這次行動對奧巴馬來說十分諷刺,不知是他給歷史開了個玩笑,還是歷史給他開了個玩笑?當年他以承諾從伊拉克撤軍來競選上台,在履行承諾後不久又作出了軍事「重返伊拉克」的決定,實行打倒昨日的我。當然,可以說是形勢有別,政策須與時俱進。但這樣又退又進,難免令人質疑是否進退失據?是當時不應該退,或今天不必進?
持上述兩種不同看法的都大有人在,美國鷹派一直都認為不應過早自伊撤軍。到今天則有報道指出,根據情報官員的評估,ISIL根本沒有很大對美國本土的威脅。ISIL與基地的聖戰最大不同之處,乃基地主要是針對西方尤其美國,但ISIL卻主要是打教派仗,針對什葉派及其他少數教派和族裔。殺美國記者也只是報復美國空襲,而非主動去挑釁美國。
奧巴馬突然「鷹鳴」 實看風駛
奧巴馬宣布拉攏盟國開展新行動,恍如當年美國前總統小布殊(George Bush)發動第二次伊戰時組織「願意者同盟」(Alliance of the Willing)一樣,豪氣干雲。他忽然表現「鷹鳴神武」,是否一改之前的避戰取向?
看來他只是看風駛而已,主要是順應民意變化。據報一年前要打敘利亞時有三分二人反對,現時炸ISIL則有三分二人支持。ISIL的兇殘固然有助扭轉民情,但更根本的是奧巴馬在外交上的政治資本已磨蝕不少,在硬頂攻敘的壓力後,現時他在國際事務上基本是隨波逐流。
相對他來說,國務卿克里(John Kerry)是個鷹派,力主攻敘,前國務卿希拉莉(Hillary Clinton)早前也出面批評奧巴馬的敘利亞政策。因此這次奧巴馬便作出補償:要進入敘利亞空襲ISIL據點,還要軍援敘國的反對派。看來在國內外形勢變化下,奧巴馬已無法繼續其美國從全球作戰略性退卻,以便休養生息的計劃。至此,他的國內外重大政策均速遭阻滯且民望低迷,政治生涯已到了日暮途窮之時。
然而,對世界來說更重要的是,美國這個超級大國在霸權沒落中必將作出掙扎,力圖恢復昔日光輝,故奧巴馬強調了發揮美國的領導作用(leadership),但這種「死雞撑飯蓋」的做法能有多少成效?
首先可對比今天與13年前9.11的情況:調查指許多美國人感到比當年更不安全。事實上伊斯蘭激進勢力的影響地域之廣、人力物力之豐,「聖戰國際」網絡之大,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即使連歐美國內竟也培育出本土聖戰士!恐怖主義在西方打壓下生命力更強,故再打下去效用成疑。
拉更多國家參與 恐累人累己
更根本者是察看奧巴馬軍事行動內容,其實大都是之前講過。他再三強調不會派地面部隊,增加幾百個駐伊軍人也只是負責訓練、指導及情報收集而已。最為新鮮者乃確認之前說過的會進入敘利亞空襲,和首次提出援助敘國反對派。
顯然,奧巴馬有點虛張聲勢,把基本上已在做的裝扮成一個新戰略,讓他可在政治上得分。另一方面,這對美國也是一個危險的開始,可為更大規模出兵放下了踏腳石。一是空襲規模及範圍可顯著擴大,二是可為投入更多地面部隊鋪路,三是拉來更多國家參與,使事情加快國際化,令情況更亂。
何況估計此次行動要持續三年,到時奧巴馬已退任,如下任是個鷹派總統(如民主黨的希拉莉)便可以此為起點大展拳腳。
美蹚教派渾水 空襲成效存疑
行動的成效則面臨三大問題:一是空襲模式對地面政治形勢的影響畢竟有局限性。二是美國糾集的多國聯盟品流複雜矛盾眾多,難團結一致同心同德。三是美國以反恐為名,實際是蹚了中東混戰的渾水,捲進了教派、部族及民族間的鬥爭和伊敘兩國的內戰中,不會有甚麼好結果。
無論如何,奧巴馬的「重返伊拉克」,已為美國的外交政策,中東局勢以至全球的地緣政經格局演化,帶來了更多的不明朗性及變數,增加了不穩定及令形勢惡化的風險,最終將累人累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