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6日 星期四

善用兩岸優勢:國民黨的唯一出路

 <轉載自202087 明報 觀點版 撰文:關仲然 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講師>

前文(〈在野不光榮:國民黨的一蹶不振〉,727日)提到國民黨衰敗,當然非始於今日。自從2014年太陽花運動爆發以來,國民黨就走向下坡,同年地方選舉大敗、到2016年藍營第一次同時輸掉總統和立法院控制權;2018年在韓國瑜的帶動下,迎來小復活,但虛火來得快走得更快,今年初選舉又一次挫敗,說明了國民黨的水深火熱。

台灣的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長年都做「台灣民眾政黨偏好趨勢分佈」調查,結果亦反映同樣現象。截至今年6月,國民黨僅得15.8%支持度,稍稍高過2001年時、連戰帶領下所見的歷史低點(供參考:民進黨今年得36.8%支持,同時創下歷史新高)。但需留意,2001年的時候,跟國民黨政治立場相若、從國民黨分裂出來的親民黨,當時取得15.8%支持,兩黨所屬的泛藍勢力當年仍然強大。

任何民主制度,人民決定選舉結果,潮起潮落本是常態。國民黨沉淪、民進黨獨大,甚至他朝一日其他政黨後來居上、取代國民黨成為台灣第二大政黨(即台灣兩黨制度Two Party System中的另一大黨),都是人民的選擇,本無不可。然而,台灣政治從來不止是國民黨與民進黨的事,兩岸關係茲事體大,兩岸和平本身也是超越藍綠、是台灣人常常說的「最大公約數」。當中美(大環境)進入更長期的對峙,國民黨持續不振,對兩岸關係其實帶來了更多的未知。

單純在處理兩岸關係上,國民黨從來都比民進黨優勝,甚至優勝到成為了國民黨的致命傷(給人詬病太過親共)。正是當年馬英九政府硬推「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觸動太陽花運動爆發。然而,馬英九在任8年,不論是早期簽訂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抑或是2015年底、在新加坡舉行的歷史性「習馬會」(台灣媒體則稱為「馬習會」),各自以大陸領導人和台灣領導人身分會面、以「先生」互稱,這些都是兩岸關係的甜蜜時刻,也是國民黨奉為圭臬的「九二共識」的體現。

但如果我們說:兩岸關係和平是兩岸人民所重視的結果,那為何應該更有能力促成、維持這結果的國民黨,卻給台灣人所拋棄、在選舉中一次又一次的落敗?民進黨對兩岸關係或有害無益,但民進黨能夠執政是台灣人的選擇,蔡英文高票連任是代表了得到強大的授權。這意味着國民黨在過往引以為傲的兩岸優勢,早就過了「此日期前最佳」,不再為台灣大眾受落。

再看上月初、政大選舉研究中心所公布的另一項民調結果:在台灣民眾身分認同方面,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民眾創下新高(67%),而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以及「兩者皆是(中國人和台灣人)」的比例都見歷史新低;另一項民調結果,有關台灣民眾對統獨立場,偏向獨立的比例同樣創下新高。政大選舉研究中心的民意調查,運作已久,都具參考價值。面對這樣的結果,喜惡是一回事,政治是否正確也是一回事,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應對這台灣社會現况,是各方都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最大挑戰:兼得台灣人接受與中共包容

對國民黨來說,處理兩岸關係仍然是國民黨的優勢,但如何運用這優勢,或應該說:如何能夠在取悅中共的同時,更重要是取悅到真正投票的台灣人,才是關鍵所在。如果只着重前者,那台灣人可以投更親中的新黨,甚至是中華統一促進黨?國民黨在後馬英九年代(雖然到今天,馬英九依然活躍,甚至時不時有復出傳聞),一直處於迷失方向的狀態。曾經來勢洶洶的朱立倫早就證明非拯救國民黨的人選;吳敦義帶領國民黨約3年時間,從選舉結果就知道國民黨浪費了這3年;現在的江啟臣,表露了想擺脫「九二共識」的羈絆,但位子還沒坐穩,並且在不同大老們永遠磨刀霍霍之下,也未必有坐穩的機會。

然而,不論最後是誰有機會和能力(或可能一直沒有這個人的出現)拯救國民黨,重點是國民黨必須將處理兩岸關係的優勢,作出新的論述,從而符合台灣人的口味和需要。如何能夠得到今天台灣人的接受而仍然得到中共的包容,將會是國民黨最大的挑戰。馬英九昔日所寫下的一頁,早就成為歷史。既然逝去了的都已逝去,國民黨既不能攬着以往的經驗期望今天的台灣社會能夠接受,更要明白像去年韓國瑜一樣直接走進中聯辦、直接獻身,只會是死路一條。

今天國民黨的支持度,跟台灣人的身分認同和統獨立場,同樣走到了新一頁。而國民黨從當日馬英九的高峰,到今天大約經過10年時間不斷滑落,成為新低。這意味着,國民黨要重新崛起,不可能是一次兩次選舉就能收復失地。對於國民黨來說,當前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將今天的低處變成最低點,並將目光放遠,旨在慢慢贏回台灣人的信任,這是國民黨的唯一出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