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9年4月28日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韓流vs台風,央視的報道遮掩了郭台銘帽子上的「中華民國」旗幟,引起統派反彈。他們期盼習近平更有政治智慧,學習德國統一的經驗,超越政黨與政權的考量,實現和平統一的夢想。
在郭台銘宣布參加國民黨初選,瞄準總統大位之際,大家的注意力都在他和韓國瑜的競合關係,韓流vs台風,最後是互利互贏,還是內耗不已,都決定國民黨的命運,也決定中華民族的命運。但在新聞浪潮中,很多人都忽略了一個不太起眼的事態發展,就是北京的反應。
儘管很多人以為北京支持郭台銘,就在郭台銘四月十七日宣布出馬參加國民黨初選時,北京中央電視台在報道這則新聞時,將郭台銘帽子上的中華民國旗幟打了「馬賽克」模糊處理,讓觀眾看不到是什麼。央視的視頻在台灣出現後,引起不少統派強烈的反應,認為這是違反九二共識,也顯示北京對「中華民國」的政治符號非常敏感,不容許它在電視上出現。
九二共識的意義,其實就是兩岸承認「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也就是彼此不承認對方的主權,但卻不否認對方治權。這也為雙方的交流與和平相處,奠下重要的基礎。
但央視視頻對中華民國旗幟打「馬賽克」,等於對台灣很多的「統派」打了一巴掌,讓這些有強烈中國人認同的群眾覺得,共產黨和台獨一樣,都是在消滅「中華民國」。而獨派更藉此幸災樂禍,說看看下次郭台銘去見習近平時,敢不敢戴這帽子去見他。
北京所提出的「一國兩制」,也被解讀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框架下所出現的兩種治理方式,而不是如藍營一些學者所期盼的,是兩岸政府的平等協商,在大家都認同是中國人的前提下,討論如何找到兩岸統一的路徑。
其實當前韓國瑜和郭台銘的政治理念,都屬於「中華民國派」。他們都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也都毫無疑義的忠於中華民國的論述,認為自己是孫中山先生的信徒,回歸憲法。
但北京對於中華民國的立場,其實多年以來就是只提過去,不提當下,不承認一九四九年以後的中華民國,而九二共識的要義,就是「不承認,但不否認」,形成一種曖昧的灰色地帶。
然而台獨勢力上升之際,北京的宣傳機構也不顧「統戰」的需要,將郭台銘帽子上的中華民國旗幟「虛化」。台灣的一些媒體對此反應激烈,名嘴趙少康在TVBS的《少康戰情室》就對此嚴加批評,他甚至打破節目的節奏,站起來慷慨陳詞,指出對於支持中華民國的民眾,情何以堪。
這其實是北京對台政策的盲點,不接台灣地氣,不知道台灣絕大部分「統派」認同的是中華民國,而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如果台灣統派解讀北京的真實意圖就是消滅中華民國,那麼兩岸的「統一大業」就會變得愈來愈困難。
其實近年兩岸的有識之士都提出不少解套方法,就是讓「中國」二字,取代國號之爭,不要糾纏於國共之爭的恩怨情仇,而是要往前看,著眼於中華民族的總體利益。兩岸一家親的基礎就是大家都是中國人,而不是只認同一個政黨或是哪一個政府。早在一九九七年,中共元老、江澤民的政壇導師汪道涵就對來訪上海的藍營大老許歷農提出,用「中國」代替兩岸的國號,就可以打開死結。可惜這提議後來沒有在中共高層延續,似成為政壇的絕響。但很多台灣的統派認為,習近平是有大智慧的領袖,曉得可以「以大侍小」而不是展示權力的傲慢,以石擊卵,反而引起反彈。
若北京放棄「九二共識」,將「中華民國」視為前朝,是已經不存在的歷史名詞,改以強勢之力對付台灣,反而就像「北風與太陽」的故事,事與願違,得不償失,成為兩岸中國人之痛。
綜觀歷史,政權的更迭與整合無損國家的完整,需要彈性的智慧。一九九零年西德與東德統一,都超越原來的政體,雙方都以一個德國為重,克服種種困阻,最後修得正果,也讓人民的福祉提升,衝出了對統一疑慮的迷霧。但更令人佩服的是,今天德國領袖默克爾是來自東德的科學家。西德人並沒有因為她來自東德而歧視她,反而讓她成為全國的領袖。可以想像,如果中國大陸將來可以讓台灣的精英管理,不分地域之別,那麼兩岸的融合與統一就更水到渠成。
美國的經驗也值得重視。南北內戰慘烈浴血後,由於林肯處理得宜,對敗軍之將的李將軍待之以禮,容許他和南軍的軍官保留坐騎與配槍還鄉,互泯恩仇,並容許南方邦聯(Dixie)旗幟在南部飄揚,化解內戰百萬軍民傷亡的仇恨,這都值得贏了國共內戰的中國共產黨所借鏡。
兩岸的政治符號的矛盾都是韓國瑜和郭台銘不能迴避的問題。無論將來誰當上中華民國總統,都要面對這項棘手的挑戰。國共要超越政黨與政權的短期利益,從中華民族的長期利益出發,尋找雙方的最大公約數。讓兩岸的和平統一不再是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