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4日 星期日

蔣介石逝世44周年的反思

<轉載自2019414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蔣介石去世四十四周年,兩岸形勢與神州大地出現驚天動地的變化。歷史最大的諷刺在於他的政治理念都被當年死敵所用,而一些自稱國民黨的黨員都愈來愈背離他的想法。中國大陸對蔣介石的評價出現了巨大的翻轉,形象愈來愈變得正面,成為抗戰有功的英雄,而台灣對蔣的評價也歷經反覆,逐漸比較平衡。

中華民國前總統蔣介石去世,一眨眼已經是四十四年。他生於一八八七年,死於一九七五年,享年八十八歲。他去世四十四年後,兩岸形勢與神州大地出現驚天動地的變化。而歷史最大的諷刺,在於他的政治理念都被當年死敵所用,而一些自稱國民黨的黨員都愈來愈背離他的想法。

過去十餘年間,中國大陸對蔣介石的評價就出現了巨大的翻轉。長期以來被中共媒體所抹黑的蔣介石,變得愈來愈正面。

過去共產黨罵他「不抗日」,是「下山摘桃子」的蔣介石,如今被北京肯定是抗戰「正面戰場」的領袖,北京推出的《建國大業》等主旋律大片,都將蔣介石的形象加以正面呈現。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大敘述的新版本,將過去萬惡不赦的死敵,改為抗戰有功的民族英雄。

從胡錦濤時代,北京就開始對數以十萬計、碩果僅存的抗戰老兵的地位予以承認,並且在民間基金會的動員下,不少企業都捐款給那些曾經在歷次政治運動中被迫害的老兵,彌補歷史不公平。

但另一方面,台灣的反對派,從綠營政府到支持台獨的網民,都在有意與無意之間,重新引用蔣介石當年對中國共產黨的評價,對中國共產黨加以全面的妖魔化,企圖在台灣社會掀起一股對中國大陸和對中共的仇恨。

他們的用詞遣句都是師法蔣介石時代的宣傳機器,企圖在台灣人民裏面,種下對共產黨與大陸人民的仇恨種子。

當年蔣介石在台灣的國民黨員及國民黨的後裔不少都已經背離蔣介石的理念。他們在綠營的政治論述中,也逐漸退卻,乃至用上了民進黨的價值觀與史觀,在台灣的問題上,否定了國民黨的「中國性」,轉而將國民黨「台灣化」,甚至要將「中國國民黨」的正式名字改為「台灣國民黨」。國民黨的會議上,甚至只出現孫中山與蔣經國的照片,而獨漏蔣介石的照片。

在中國大陸,蔣介石昔日的敵人卻開始實施他當年所提倡的「振興中華傳統文化」,在流行文化領域,電視台上綜藝節目的「中華詩詞大賽」,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競賽等節目都深受歡迎,共產黨政府也不遺餘力去推廣去肯定傳統文化的智慧。猶憶六七十年代,毛澤東推動文化大革命,蔣介石對於傳統文化被破壞充滿焦慮感,他發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挽狂瀾於既倒。

但四十多年後,兩岸的情況剛好相反,中國大陸朝野拼命去推廣中華傳統文化,但台灣卻是拼命「去中國化」,台灣書店裏充斥著台獨勢力所翻譯的日本右翼學者的書,不斷妖魔化中國歷史與中華文化,將孫中山與民國說得一錢不值,而中國大陸民間卻興起了一股「民國熱」,懷念胡適、錢鍾書等人的「民國範」。

台灣蔡英文政府推動的「轉型正義」,譴責蔣介石是二二八事件的元兇,導致很多台灣精英遇害,一些年輕人近年流行破壞蔣介石的銅像,要將這「大獨裁者」鬥垮鬥臭。但愈來愈多台灣的史家則對蔣介石的評價提出比較公允的評價,指出恰恰是蔣介石在五六十年代的台灣,擋住共產黨軍隊「解放台灣」,讓台灣人民保存免於共產黨統治的生活方式,也在大陸文革打倒中華文化時期,台灣可以保存中華文化的命脈。

最近去世的民間史學家林博文就曾對此提出論證,而新竹清華大學的學者楊儒賓在他二零一五年的名著《一九四九禮讚》中,就將台灣置於中國「南渡」文化的終點,視台灣為大中國歷史脈絡的一部分,讓讀者可以想像,如果沒有蔣介石,如果沒有國民政府在台灣的經營,中華文化就在六七十年代被毛澤東和共產黨所毀滅掉,恰恰是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蔣介石和整個民國系統在台灣肩負起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香火,為往聖繼絕學,為生民立命,不能以獨裁與專制的罪名而一筆抹煞。

最尖銳的例子其實是李敖。他一生的著作都是貫徹「反對蔣介石」的主題,將他的一切全盤否定。但李敖到了晚年力戰台獨,主張中國統一,背後底蘊其實與蔣介石的中華民族主義是同出一轍,都是以做一個中國人為榮。

研究蔣介石日記的一個重要學者是黃仁宇,他發現蔣的困難是一個社會結構的問題,蔣介石的政府高層都是當時中國飽學的精英,但社會底層都是缺乏現代知識的農民為主,還缺乏中層的力量支撐一個現代化的建設,更無力去和現代化的日本打一場現代戰爭。也就是在這場社會的動盪中,國共勢力逆轉,毛勝蔣敗。

但歷史的幽靈也在冥冥中讓毛蔣的後代易位,中國大陸如今努力落實孫中山的「建國方略」,在國家建設上實現了三民主義的民族與民生部分,有些甚至是超越孫中山與蔣介石當年的想像。

蔣介石去世四十四周年的反思,在於歷史的沉澱,給予他一個更全面與平衡的評價。他昔日的敵人與朋友,都在歷史的進程中被顛覆。他也許在另外的一個平行的時空裏,用他濃濃的鄉音,罵一句浙江粗話「娘希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