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9年4月24日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歐陽五 時事評論員>
圍繞2020年大選,台灣各陣營激烈博弈,在外人看來恍如影視劇。精彩、熱鬧的背後,是權與利之爭,是台式選舉文化。
直選其來有自
回顧近70年歷史,經歷了國民黨政府「遷台」、地方自治、增額選舉、「美麗島事件」、開放報禁黨禁、改選「國大」(國民大會)、省市長選舉、立委選舉、領導人選舉等。1950年10月,留着長鬍子的無黨籍楊仲鯨,成為花蓮首名民選縣長,被台媒稱為「民主的第一道曙光」。
1996年,台灣第一次直選領導人。2000年,民進黨上台,首次政黨輪替。2008年,國民黨大勝,二次政黨輪替。2016年,民進黨捲土重來,於大選中勝出。
華人社會燈塔?
直選,是台灣人民的選擇,已常態化。然而,果如一些人所言,是「華人社會的燈塔」嗎?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正面看,台灣人經歷了太多,不願回到威權年代,實現了普選;當選者對選民有承諾,幹不好就下台。
問題是,能選出「賢能」嗎?20多年的經驗證明,未必。當年只肯坐三分之一椅子、獲蔣經國信任的李登輝,在權力鞏固後變臉,卸任後成為台聯黨精神領袖。出身貧寒的陳水扁執政8年,因家族貪腐,由「台灣之子」淪為階下囚。形象清新的馬英九執政8年,雖在兩岸和平方面有建樹,但被貼上「無能」的標籤。2016年,蔡英文成為台灣史上第一名女領導人,搞政治掛帥,經濟乏振,民怨沸騰。
有台媒形容,過去20年,是台灣蹉跎的20年。
一次次選舉,暴露出劣質選舉文化,中央選舉委員會難以超然,參選人可以昨是今非,大開空頭支票,為了勝選不擇手段,一哭二鬧三下跪,爆料、抹黑、賄選,挑動兩岸仇視、族群分裂。
2004年的「3•19」槍擊案更是一個極端,「兩顆子彈」令選舉一夕翻盤,至今仍是懸案。
光鮮民主之下,還有效率不佳。在台北,因為預算等問題,一條捷運要施工7、8年。立法院裏場面火爆,有時上演「全武行」。好的政策,即便多數民意支持,也難以過關。
問題出在哪裏?首先,這裏是台灣,與大陸很近,美國因素涉入頗深。其次,台式民主還年輕,學西方又無法完全西化,制度上有問題。再次,選舉機制尚不完善,媒體發達,各有立場,選民素養仍待提升。
從台灣歷次大選的投票率看,2000年那次最高,之後整體呈下降趨勢,2016年首度跌破七成。這表明,有愈來愈多人不去投票。
情勢正在變化
在有識之士為畸形民主嘆、為台灣前途憂的時候,「韓流」出現了。去年,國民黨籍韓國瑜實現大逆襲,當選高雄市長。他明讚「九二共識」是定海神針,喊出「貨出得去、人進得來」口號,創下有別以往、接地氣的非典型選戰範例。
今年,台灣選戰風雲再起,「半路殺出一個程咬金」。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表態參選2020年選舉出人意表,其背後隱然有若干重量級人士的勸進,以及年輕太太的理解。台媒紛紛以「台風」來了、投下「震撼彈」形容。
在筆者看來,郭氏白手起家,個性鮮明,他宣布參選,「一石多鳥」,一是解了國民黨的初選困局,避免「換柱風波」再現;二是有助藍營整合,韓國瑜可以專心當市長,王金平、朱立倫也能接受;三是大大刺激了其他政治勢力。郭台銘料能初選出線,真正的挑戰在後頭。短期而言,是與韓國瑜的互動,如何使「非韓不選」的龐大「韓粉」,盡可能多地轉軚。
接下來,郭台銘需要提出競選綱領,細化「防務靠和平、市場靠競爭、科技靠研發、命運靠自己」20字理念。同時得貼近庶民,做足心理準備,化解來自綠營的離間和攻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