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4日 星期一

安倍晉三連任 將改善中日關係

<轉載自2018924 明報 社評>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蟬聯黨魁,有望成為日本歷史上任期最長的首相,這對日本政壇的穩定,以至對外政策的延續,都會起到很大的作用。日本的外來威脅是朝核問題,而今這個因素緩解,而美國發動的貿易戰,殃及日本,兩個因素交織作用,是中日關係漸趨好轉的兆頭。如果這個勢頭發展下去,中日關係將會有很大的變化。

日本近代實行首相制以來,62人出任94任首相,平均每人任期不過780天,首相任期長短對政策的影響有多大的關係,很難一概而論,但任期短而且較長時間出現頻密輪替,肯定是不穩定的象徵。中日兩國關係近年急轉直下,無疑始於2012年日本政府「購買」釣魚島收歸政府直接管理有關,此前5年,日本換了5個首相,對外政策缺乏長遠考慮,甚至是造成走向極端的因素。雖然這個行徑在安倍晉三上台之前,但安倍上台後各種對外擴張的做法,也是激化矛盾的因素。

強勢首相長期執政 對華政策有大影響

而今安倍再度當選,而且是以八成以上的選票連任,可以說是強勢首相,執政到明年底,就會成為日本歷史上任期最長的首相。安倍長期執政,對政策的穩定性,將起到關鍵的作用,但日本的對外政策,特別是對華政策,外部環境的變化,相對於個人因素,有更大的影響。

日本的外來威脅,雖然很多政客認為是由於中國崛起造成,是耶非耶,莫衷一是,但真正可能帶來即時直接威脅的,無疑是朝鮮發展核武,無論朝鮮是否以日本作為假想敵,朝鮮多次試射導彈,都落在日本海周邊,對日本國民確實造成心理影響。美國在韓國部署導彈監測系統,軍演規模愈來愈大,戰爭氣氛日濃,直接加劇日本一直以來依賴美國保護的政策導向。而今韓朝高峰會議宣布,朝鮮半島將進入解除戰爭威脅的年代,而且朝鮮宣布停止核試計劃,東北亞的和平漸露曙光。

與此同時,美國向幾乎所有國家發動貿易戰,即使日本是美國的鐵桿盟友,也不能倖免於難。美國是日本的最大出口國,美國對日本產品加徵關稅,影響是深遠的。日本一直致力改善跟美國的經貿關係,即使特朗普上台後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日本繼續拉攏其他的簽約國完成談判,並為美國保留參與的席位,但特朗普還是不屑一顧。

朝向太平洋對外政策 轉向亞洲更符合實際

日本面臨的潛在安全威脅得以消除,對美國軍事保護依賴的迫切性也可以降低。同時對美國經貿的依賴卻新添潛在威脅,一減一增,兩個因素疊加,促使日本長期以來朝向太平洋彼岸的對外政策,可能會因此而調轉方向,返回面向亞洲更加實際。

兩國的經貿關係是雙邊關係的晴雨表,日本長期以來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後來被美國、歐盟、東盟以至香港一一追上,現在只居第五大,進出口總額在2013年更首次開始連續負增長4年,直到2017年才轉負為正,但仍然沒有回到10年前的水平。

安倍晉三成為強勢首相,得益於其改善經濟的傑出表現,日本經歷20多年的停滯不前,在安倍新近出任首相5年多光景,終於挽回頹勢,要進一步實現經濟持續發展,不能忽略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在中國開放改革初期,中日的經貿關係是垂直分工,中國向日本輸出廉價產品,換取日本的高增值產品,逐漸演變成日本向中國輸出科技的半製成品,由中國加工成高科技產品輸往歐美市場,及至近年中國科技水平漸次提高,兩國的經貿變成水平分工,在某些領域更加是直接競爭的關係。兩國相互之間的投資也換了角色,過去是日本單向投資中國,而今中國對日本的投資逐漸增加,雖然還只是幾十億美元的規模,但處於不斷上升趨勢。在美國發動貿易戰的當下,日本對中國市場有所憧憬。

日本在多個方面的科技水平,比中國還是稍勝一籌,過去礙於兩國關係不佳而導致日本不願合作,除了高端科技之外,日本的農業技術也是領先的,不但可以向中國輸出農產品,還可以輸出農業生產技術。這些方面對改善經貿關係的前景良好。

中日兩國之間的互動,曾經一度陷入冰點,近來無論從層級與頻繁度都有所上升,總理李克強今年5月訪問日本,出席了官方與民間的20多場活動,還安排參觀了高科技與農業項目,切中日本的需求,離開時安倍親自將李克強送到飛機的舷梯告別,足見日本對改善兩國關係的殷切。國家主席習近平本月中旬在俄羅斯海參崴跟安倍會面,敲定了安倍下月訪華的行程。

安倍在2006年首次首相任期時曾經訪問中國,該次訪問時當天往返,以敷衍了事形容也不為過,這次即將訪華,將會是三天兩夜,並且是挑選在中日友好條約簽訂40周年之際,表達友好的誠意是足夠的,據悉,這次訪華還將簽訂貨幣互換協議,金額規模達到兩國貿易額的一成,也是一個重大的信號,因為兩國貿易以本幣計算,就是拋開美元。該協議在2002年已經簽訂,但一直沒有執行,而今日本甘冒美國的大不韙,可以預期中日兩國關係將會重新回到合作的軌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