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8年9月23日 明報 社評>
韓國總統文在寅與朝鮮領袖金正恩簽署了《平壤宣言》,青瓦台稱此標誌着雙方「事實上結束戰爭狀態」。韓朝又達成了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沿三八線建立非軍事區、聯合申辦奧運以及雙方加強交流等連串共識,金文兩人更攜手同遊民族聖地長白山,令朝鮮半島民族情緒空前高漲。《平壤宣言》為東北亞新局及朝鮮核問題帶來的深刻變化及影響仍有待觀察,至於有人質問兩韓能夠舉行峰會大和解,海峽兩岸為何不行的問題,關鍵在於兩韓及兩岸對民族認同與國家統一前景的定位,存在實質差異。
韓朝強調民族命運自決 東北亞局勢變數依然多
《平壤宣言》開首第一句就是「韓朝確認民族命運自決的原則」,透露出此次峰會的強烈民族主義特質。至於在韓戰停戰協議簽字方的中美兩國缺席情况下,韓朝自行宣布「結束戰爭狀態」,似乎預示着中美在朝鮮半島的力量平衡已被打破。
朝鮮在宣言中對於棄核的兩點承諾是:一是願在外國專家見證下,「永久廢棄東倉里引擎試驗場和導彈發射台」;二是「如果美國根據《6.12朝美共同宣言》精神,採取相應措施」,願意永久廢棄寧邊核設施。這實際上是無條件棄導、有條件棄核,有意以廢除針對北美的長程導彈換取美國對其擁核的默認。
《宣言》對於半島無核化並無清晰明確的表示,只說「要讓半島成為沒有核武器及核威脅的和平土地」,這句話意味不僅朝鮮棄核,今後美軍攜帶核武器的軍機、核潛艇也不能進入韓朝的領土、領空、領海。
中美雖都表示歡迎,但仍有諸多問題待解,既然雙方結束了戰爭狀態,駐韓美軍馬上面臨合法性問題,且如果朝鮮的導彈威脅不再,中方關注的薩德反導系統未知何去何從。如果韓國資本進入朝鮮,也勢與目前在朝的中資與俄資形成競爭。文在寅的大膽賭博,能否鞏固其執政地位,他會否重蹈金大中、金泳三、盧武鉉等對朝緩和的前任總統黯然落台的覆轍,東北亞局勢接下來變數仍多,令人關注。
韓朝關係的迅速改善,與海峽兩岸關係的肅殺形成鮮明對照。兩岸問題的源頭是1894年中日因朝鮮而爆發的甲午戰爭,導致台灣割讓予日本。1950年代的韓戰,亦導致美國以武力阻止大陸攻台,結果就是兩岸分治的局面持續近70年。
表面看,兩岸之間的制度差異、意識形態對立,冷戰遺留,以及外部勢力的介入與干涉,這些特徵,都與半島韓朝關係十分相近。今年4月當韓朝簽署《板門店宣言》後,台灣總統蔡英文曾以金正恩與文在寅互稱「總統」「委員長」為例,呼籲兩岸領導人「要在對等、不設政治前提的基礎上」溝通討論。此種說法忽視了兩韓與兩岸的不同。
兩韓認同多實力相當 兩岸相差懸殊難對等
從民族認同看,韓朝雙方均認同一個民族,並都追求國家統一。在政治民主化的韓國,儘管有諸多政黨,對朝鮮態度不盡相同,但沒有人否定南北同屬一族,也沒有人會頌揚日本殖民統治。兩岸早期情况與韓朝類似,儘管雙方政治對立軍事對峙,甚至不時發生小型軍事衝突,但都不否認同屬中華民族,爭做一個中國的代表。但自從台灣解嚴後,特別是民進黨執政以來,「去中國化」趨勢明顯,台獨在島內漸成主流。
從政治現實看,韓朝對話主體是兩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同為聯合國成員國,獲國際社會廣泛承認。韓朝人口面積差異不大,軍事實力更是半斤八両。某種意義上,地位相等,實力也相等。假設中國在國共內戰後期真如斯大林建議的劃江而治,今日也未必會有民族認同問題。如果韓戰結果是南北任何一方退守一隅,也未必不會出現分離傾向。實力不相等的割據政權長期存在,必然要為自己尋找生存的理論基礎。
不過,歷史沒有假設,當今的現實是,海峽兩岸無論從人口、面積到外交實力,都相差懸殊,軍事力量也漸趨一邊倒,這與韓朝情况完全不同。因此,北京才會將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作為兩岸對話的前提。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朝韓簽署《板門店宣言》的4月27日,正是兩岸汪辜會談25周年紀念日,其實,就在蔡英文上台前不久的2015年11月,兩岸領導人習近平與馬英九實現了歷史會晤,兩人在新加坡互稱「先生」,顯示在「九二共識」作為共同政治基礎的前提下,兩岸會談,並非不可能作出體現相互尊重的對等務實安排。曾幾何時,兩岸關係曾為韓朝稱羨,據說韓國曾派人赴台,向兩岸交流和談取經。此一時彼一時,怎不令人唏噓嗟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