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8日 星期五

去年起逾20艦服役 需聘人手逾萬

<轉載自2018928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據初步統計,2017年至今中國已先後有1艘遠洋補給艦、2艘船塢登陸艦、20艘導彈驅逐艦和護衛艦陸續服役。此外還有「戚繼光」號訓練艦、「開陽星」號電子偵察船,以及遠洋拖船、登陸艇、鋪纜船等輔助船艦;再加上已下水的首艘國產航母及2055型萬噸級導彈驅逐艦,中國軍艦無論建造速度或是數量都相當驚人。

按中國海軍水面艦艇編制,航空母艦艦長為正師級,大型導彈驅逐艦、護衛艦以及大型登陸艦長為正團級,排水量不足萬噸的補給艦長為正營級。

相對於陸軍,海軍的專業要求水平較高,除彈藥、機輪外,還需聲納、航海、報務、信號等基礎專業技術兵種。以遼寧艦為例,全艦滿員配備約1000人,大型導彈驅逐艦、護衛艦全艦滿員配備約為300人,大型登陸艦全艦滿員配備需約200人。如果再算上新建和擴建的海軍後勤補給基地,僅去年至今海軍所需新增人員最少已超過萬人。

海軍招退役兵紓人手荒 具軍備技術 免基礎訓練

<轉載自2018928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國近年致力發展海軍,大量軍艦建成服役,導致海軍兵源緊張,為此招募從陸軍等軍種退役的老兵「二次入伍」加入海軍。地方政府亦對退役人員二次入伍開通綠色通道,並給予政策鼓勵。軍事專家分析,海軍和火箭軍欠缺技術型兵員,二次入伍的士兵擁一技之長,成軍方吸納原因。

微信公號「當代海軍」報道,2018年海軍新兵已陸續入營,其中有部分是「二次入伍」的老兵,他們過去曾在其他軍種服役,退役後選擇以新兵身分重新入伍,加入海軍。

來自武警廣州支隊的步槍手魏斯毅,由於單位留隊名額大幅縮減被迫退役,回家後他找一份收入可觀的工作,一直希望重回軍營,「每當看到各種媒體發布的軍事消息,就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與自豪」;如今他如願以償加入海軍繼續服役。范佳鑫20139月完成大學一年級學業後攜筆從戎,參軍加入步兵旅,後因要繼續完成學業而選擇退伍。他表示,在退伍的3年裏對軍營的嚮往和難忘的戰友之情,令他決定再次入伍。今年大學畢業後,他再次報名參軍,再續軍旅生活。

曾在解放軍服役多年的軍事專家吳戈對本報表示,解放軍的二次入伍過往極其罕見,甚至一般情況下是不允許的,對逐漸增多的二次入伍現象感驚訝。他認為,海軍和火箭軍作為國家大力發展的部隊,可能會欠缺技術型兵員,二次入伍的士兵,一般都擁有一技之長,在軍用裝備方面也有一定通用性,可節省基礎訓練,這也許是軍方吸納他們的原因。

中共十八大後,解放軍官兵薪酬不斷提升,也令二次入伍的數量逐漸增加。據《中國國防報》報道,在2017年廣東省湛江徵兵,報名應徵的退役士兵有20名。二次入伍兵亦獲軍方給予政策支持和鼓勵,如雲南省去年推出《2017年徵兵工作措施》,為二次入伍人員開通綠色通道,並按不低於本科學歷標準給予經濟獎勵4000元人民幣。部分地方還設有家庭優待金、退役後的工作安置等,只要身體質素、年齡等符合條件,退役者均可報名入伍。

2018年9月27日 星期四

英航突裁全體港空服員 關閉香港基地 工會譴責手法粗暴


<轉載自2018927 明報 加東版 港聞>

英國航空昨突然宣布,已有逾80年歷史的空中服務員香港基地下月底關閉,全數解僱本港85名空中服務員。英航香港機艙服務員工會主席吳敏兒指出,資方以成本及生產力問題為由解釋今次舉動,但事前毫無先兆,且沒交代特惠金計算方法下,便要求簽署同意書,譴責英航處理手法粗暴,不尊重員工。

英國航空回覆本報證實,本港基地將於下月底關閉,形容是「經過詳細檢視全球業務營運後的決定」,承諾會支援空服員。勞工處表示,正聯絡僱主,暫無收到相關僱員求助。

85 最長32年資

英航香港機艙服務員工會主席吳敏兒昨與多名空服員召開記招。吳敏兒指出,前晚員工突然收到英航通知指昨日將開會,原本獲編排上班的員工全不需執勤,並由英國空服員頂替,質疑英航為免工會發起罷工而快刀斬亂麻。她說,會上英航解釋基於成本及生產力,解僱空服員及在下月底關閉香港基地。本港85名英航空服員年資由5年至32年不等,包括5名高級空服員、24名合約制及56名長工制空服員,其中有4名長工制員工因工傷或病假,暫未收到解僱信,包括有工傷在身的吳敏兒。長工制員工已即被解僱,合約制則工作至下月底。

吳解釋,本港的英航空服員屬國際艦,即屬舊制合約,2010年英航推出混合艦的艦隊,相關空服員的薪酬及福利待遇較國際艦員工差,人工低約三分之一,「又平又抵用」,逐漸取代國際艦員工,相信今次解僱本港空服員亦是為節省開支。她說英航不少海外基地如新加坡、巴西已相繼關閉,「心裏也知道(關閉香港基地)終有一天會發生」。

員工:限3日簽補償同意書不公

長工制及合約制空服員今日起陸續與資方個別會面,吳指英航承諾會按勞工法例賠償,長工制員工會額外獲特惠金,服務逾15年者會額外獲退休福利機票,但該公司無交代特惠金計算方法,更要求在3日半內簽署補償同意書,否則不會發特惠金。她譴責英航以時間壓迫員工,做法不公平,工會爭取兩日內與資方會面,要求釐清遣散協議並爭取更好賠償。她指新加坡基地關閉前半年已通知員工,如今卻突然解僱,形容做法「不負責任」及「粗暴」,並指員工多年忠心服務,「換來只是不被尊重」。

在英航工作了31年、屬長工制空服員的林小姐,批評英航處理手法「完全不人道」,視員工的付出及忠心如無物。她要求資方詳細解釋特惠金計算方法,又指自己年屆50歲,兩名兒子仍在求學,坦言擔憂難找到新工作。有6年年資的合約制空服員Kimie談起事件時不住哽咽,稱員工感情好,斥今次事出突然,對公司很失望。吳敏兒亦對自身前路徬徨。

吳敏兒指關閉香港基地後,機上不再有懂得廣東話及國語、熟悉本港文化的空服員,憂影響運作,並指他們可處理各種突發問題,如外籍機師不明白本港控制塔指示,可協助解釋。

聯合國大會2國挺台「入聯」 巴拉圭總統稱台「國家」

<轉載自201892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正當台灣近年接連被原邦交國斷交之際,台灣邦交國巴拉圭及馬紹爾群島的總統於當地時間25日在聯合國大會上先後發聲力挺台灣納入聯合國體系。而巴拉圭新任總統貝尼特斯(Mario Abdo Benitez,圖)更以「國家」稱呼台灣。

兩國力撐台灣有力貢獻聯合國

多個國家元首當日輪流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演講,而巴拉圭新任總統貝尼特斯在演說後半段亦提到台灣指:「我國支持台灣參與聯合國體系的正當要求,並相信這個『國家』能對聯合國事務做出重大貢獻。這一切都基於本組織(聯合國)的普遍性原則。」

而馬紹爾群島總統海因(Hilda C. Heine)同樣亦有在演說中談及到台灣,她表示:「台灣人民值得平等對待。台灣2300萬人被聯合國體系排除在外,聯合國應解決這個嚴重問題。我們認為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沒有處理這個問題。」海因強調,馬紹爾群島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聯合國體系,包括相關計劃及專門機構,如國際民航組織(ICAO)、世界衛生組織(WHO)及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台灣正在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發表「國家自願檢視報告」(VNR),有能力貢獻聯合國一系列與國際發展相關的計劃。

海妮又以防疫為例指出,結核病等疾病沒有國界,台灣的政策架構已和國際防疫工作接軌,指出「台灣是我國對抗已達危機等級的非傳染性疾病(NCDs)的主要伙伴,阻擋台灣參與,對全人類福祉毫無益處」。

不過,亦有於同日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演說的台灣另一邦交國危地馬拉,其總統莫拉萊斯(Jimmy Morales)則和前兩年一樣,通篇演說未有提及台灣。

據悉,除聯合國代表外,本屆聯合國大會首日共有34國代表發言,翌日預定將有39個國家代表登台發表演說,斯威士蘭、洪都拉斯、基里巴斯、瑙魯、帛琉共5個台灣邦交國將在下午發言。

習近平:單邊主義逼中國自力更生非壞事

<轉載自2018927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國家主席習近平25日抵達東北視察,他昨日在黑龍江對中美貿易戰公開表態說,「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上升,逼著中國走自力更生道路,這不是壞事,中國最終還是要靠自己」。這也是自今年4月中美貿易摩擦以來,習近平第二次提到「自力更生」。

人民日報App報道,習近平昨天上午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視察,並來到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走進軋電製造廠車間、水壓鍛造車間,察看生產情況。習近平說,中國糧食要靠自己,實體經濟要靠自己,製造業要靠自己。他表示沒任何時期比現在更接近「兩個一百年」目標,也沒任何時期遇到現在這麼多的挑戰和困難。「國際上,先進技術、關鍵技術愈來愈難以獲得,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上升,逼著我們走自力更生的道路,這不是壞事,中國最終還是要靠自己。」

今年426日,美國剛封殺中國通訊設備商「中興通訊」,習近平當日在武漢烽火科技集團對企業員工表示,「在這些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國之重器必須立足於自己。過去我們不得不自力更生,但是那個時候我們勒緊褲腰帶,咬緊牙關,我們還創造了兩彈一星。因為我們發揮了另一個優勢,制度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社會主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下一步科技的攻關也要這樣,要摒棄幻想,靠我們自己。」

「自力更生」被指是毛澤東思想中一個極其重要內容,在改革開放前,一直是中國內地經濟閉門發展的重要依據,當時的說法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但改革開放吸引外資後,內地已很少再提「自力更生」。

「中國人的飯碗要裝自己的糧食」

習近平25日抵達黑龍江省考察,當天下午,他先後到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和三星農場了解糧食生產和收穫情況,讚歎北大荒為中國人真正解決溫飽問題發揮了大作用。還說「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裏,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習昨日離開齊齊哈爾,乘火車抵達吉林省松原市。新華視點報道,習一下車,就前往查干湖,了解生態保護和漁民捕撈作業情況。

2018年9月24日 星期一

安倍晉三連任 將改善中日關係

<轉載自2018924 明報 社評>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蟬聯黨魁,有望成為日本歷史上任期最長的首相,這對日本政壇的穩定,以至對外政策的延續,都會起到很大的作用。日本的外來威脅是朝核問題,而今這個因素緩解,而美國發動的貿易戰,殃及日本,兩個因素交織作用,是中日關係漸趨好轉的兆頭。如果這個勢頭發展下去,中日關係將會有很大的變化。

日本近代實行首相制以來,62人出任94任首相,平均每人任期不過780天,首相任期長短對政策的影響有多大的關係,很難一概而論,但任期短而且較長時間出現頻密輪替,肯定是不穩定的象徵。中日兩國關係近年急轉直下,無疑始於2012年日本政府「購買」釣魚島收歸政府直接管理有關,此前5年,日本換了5個首相,對外政策缺乏長遠考慮,甚至是造成走向極端的因素。雖然這個行徑在安倍晉三上台之前,但安倍上台後各種對外擴張的做法,也是激化矛盾的因素。

強勢首相長期執政 對華政策有大影響

而今安倍再度當選,而且是以八成以上的選票連任,可以說是強勢首相,執政到明年底,就會成為日本歷史上任期最長的首相。安倍長期執政,對政策的穩定性,將起到關鍵的作用,但日本的對外政策,特別是對華政策,外部環境的變化,相對於個人因素,有更大的影響。

日本的外來威脅,雖然很多政客認為是由於中國崛起造成,是耶非耶,莫衷一是,但真正可能帶來即時直接威脅的,無疑是朝鮮發展核武,無論朝鮮是否以日本作為假想敵,朝鮮多次試射導彈,都落在日本海周邊,對日本國民確實造成心理影響。美國在韓國部署導彈監測系統,軍演規模愈來愈大,戰爭氣氛日濃,直接加劇日本一直以來依賴美國保護的政策導向。而今韓朝高峰會議宣布,朝鮮半島將進入解除戰爭威脅的年代,而且朝鮮宣布停止核試計劃,東北亞的和平漸露曙光。

與此同時,美國向幾乎所有國家發動貿易戰,即使日本是美國的鐵桿盟友,也不能倖免於難。美國是日本的最大出口國,美國對日本產品加徵關稅,影響是深遠的。日本一直致力改善跟美國的經貿關係,即使特朗普上台後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日本繼續拉攏其他的簽約國完成談判,並為美國保留參與的席位,但特朗普還是不屑一顧。

朝向太平洋對外政策 轉向亞洲更符合實際

日本面臨的潛在安全威脅得以消除,對美國軍事保護依賴的迫切性也可以降低。同時對美國經貿的依賴卻新添潛在威脅,一減一增,兩個因素疊加,促使日本長期以來朝向太平洋彼岸的對外政策,可能會因此而調轉方向,返回面向亞洲更加實際。

兩國的經貿關係是雙邊關係的晴雨表,日本長期以來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後來被美國、歐盟、東盟以至香港一一追上,現在只居第五大,進出口總額在2013年更首次開始連續負增長4年,直到2017年才轉負為正,但仍然沒有回到10年前的水平。

安倍晉三成為強勢首相,得益於其改善經濟的傑出表現,日本經歷20多年的停滯不前,在安倍新近出任首相5年多光景,終於挽回頹勢,要進一步實現經濟持續發展,不能忽略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在中國開放改革初期,中日的經貿關係是垂直分工,中國向日本輸出廉價產品,換取日本的高增值產品,逐漸演變成日本向中國輸出科技的半製成品,由中國加工成高科技產品輸往歐美市場,及至近年中國科技水平漸次提高,兩國的經貿變成水平分工,在某些領域更加是直接競爭的關係。兩國相互之間的投資也換了角色,過去是日本單向投資中國,而今中國對日本的投資逐漸增加,雖然還只是幾十億美元的規模,但處於不斷上升趨勢。在美國發動貿易戰的當下,日本對中國市場有所憧憬。

日本在多個方面的科技水平,比中國還是稍勝一籌,過去礙於兩國關係不佳而導致日本不願合作,除了高端科技之外,日本的農業技術也是領先的,不但可以向中國輸出農產品,還可以輸出農業生產技術。這些方面對改善經貿關係的前景良好。

中日兩國之間的互動,曾經一度陷入冰點,近來無論從層級與頻繁度都有所上升,總理李克強今年5月訪問日本,出席了官方與民間的20多場活動,還安排參觀了高科技與農業項目,切中日本的需求,離開時安倍親自將李克強送到飛機的舷梯告別,足見日本對改善兩國關係的殷切。國家主席習近平本月中旬在俄羅斯海參崴跟安倍會面,敲定了安倍下月訪華的行程。

安倍在2006年首次首相任期時曾經訪問中國,該次訪問時當天往返,以敷衍了事形容也不為過,這次即將訪華,將會是三天兩夜,並且是挑選在中日友好條約簽訂40周年之際,表達友好的誠意是足夠的,據悉,這次訪華還將簽訂貨幣互換協議,金額規模達到兩國貿易額的一成,也是一個重大的信號,因為兩國貿易以本幣計算,就是拋開美元。該協議在2002年已經簽訂,但一直沒有執行,而今日本甘冒美國的大不韙,可以預期中日兩國關係將會重新回到合作的軌道。

香港與台灣關係——對制度化的反思

<轉載自2018924 明報 觀點版 撰文:趙致洋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社會科學學報》助理編輯、羅金義 香港教育大學大中華研究中心聯席總監>

最近傳媒報道,台灣陸委會於6月宣布香港事務局長盧長水理應7月底赴港履新,然而因港府至今未發工作簽證而未能到任,令人再度關注香港與台灣關係的發展。一些評論認為這事並不稀奇,過去台灣駐港官員亦曾被拖延履新,最長一次是2000年的張良任,在接任一年多後才獲港方簽發入境許可;台灣駐港文化交流機構「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路平也等了11個月才拿到簽證;加上現時台灣由民進黨執政,兩岸關係難免舉步維艱。筆者卻認為不妨藉此事態,對港台交流的機制作更進一步省思。

回歸初期港台關係氣氛 今非昔比

港台關係在兩岸政治當中向來地位特殊,回歸前後的香港一直被視為兩岸間重要的政經橋樑之一,例如著名的「九二共識」就是在港英治下的香港協商而成。為安撫台灣各界對香港「九七回歸」的憂慮,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於1995年發表《香港涉台問題基本原則與政策》(「錢七條」),其中對港台間的交流採取相對寬鬆態度,各方面民間組織都可繼續保持和發展關係;但官方關係的要求則較為嚴謹,「須報請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或經中央人民政府具體授權,由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批准」。當時整份文件以「維持不變」為原則,希望藉港台間的交流,吸引台灣以北京屬意的「一國兩制」邁向統一。

台灣駐港官員工作簽證遭延宕,確有前科,但回歸初期港台關係的氣氛卻是今非昔比。當時港府的港台關係由特首的特別顧問主理,沒有正式官銜,符合「錢七條」「非官方」的理念,加上葉國華先生對台灣深厚的認識和人脈,令他能在港台關係中游刃有餘,積極出席親台組織舉辦的活動、出席「雙十慶典」等。雖說港台關係必須跟隨兩岸關係而發展,但即使李登輝在1999年提出惹火的「兩國論」,半年後的港台雙城論壇依然可順利舉行。2000年台灣民進黨上台執政後不久,時任台北市長馬英九依然可以其官銜訪港,並獲特首董建華接見,是50年來雙城最高層首次會面。北京期望保留香港作為不受兩岸關係冷熱直接影響的緩衝,可想而知。但反觀現時除了台灣官員工作簽證遭拖延,甚或入境許可被拒,雙方高層官員有務實的溝通和會面嗎?雙方對口機構有多久未曾如期召開過聯席會議了?

筆者的設問是:近年港台關係低潮,有多少是源於港台關係的「制度化」所致?傳統的自由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視制度化為帶來國與國合作的重要力量之一 ——由國與國之間建立恆常和可預見的機制或組織來處理雙邊或多邊關係,從而化解在國際「無政府狀態」下的猜忌和欺詐行為,也帶來國家之間更多合作。港台關係不是國與國關係,但近似於制度主義的思維曾展現於回歸初期的港台關係討論中,最初由台方在1998年提出,時任中華旅行社總經理(當時台灣駐港最高代表)鄭安國表示,港台官員間「非正式」交往或溝通雖比以往多,但因缺乏正式部門合作,溝通後也沒辦法解決問題,是故認為制度化能促進雙方更有效合作。

台灣是否本着國際關係理論對制度化的理解,希望藉此加強與香港的合作?陳水扁政府對台港關係的制度化尤其熱切,背後是否在玩弄着什麼兩岸新關係的把戲?這些都有待深究。但在北京對兩岸政治之下的港台關係的設定,制度化也許帶來一種不似預期的影響:港台關係由「非正式」被帶到「正式」的層次,窒礙了港台關係在兩岸政治之中的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減少了雙方在氣氛轉變甚或出現衝突時可以利用香港的迴旋空間,令香港在港英時代以至回歸初期所發揮的中介角色愈來愈欠缺靈活性。

港台關係在兩岸政治的戰略模糊

2002年特區政府將處理港台關係的工作由「非正式」的特首顧問轉移到政制事務局後,上述影響至少體現在兩方面。第一,港台關係本身極敏感,執事者必須要有敏銳的政治(不是行政)判斷力和膽識。行政部門官僚為免被「問責」而做出偏向保守的決定,是否削弱了香港在兩岸關係中發揮富有重要性的戰略模糊作用?芝加哥大學的Bernard Silberman在他的名著《理性的籠牢》(Cages of Reason)裏比較研究了法、日、美、英等科層政治大國的經驗後就提醒大家,所謂行政官僚的理智應對,其實很多都不是功能性的,而是出於對不確定前景的恐懼,國家政策往往因而不得以執行。

第二,在制度上來說,制度化除了令港台政府的關係很大程度囿限在「正式」的層面,跟「錢七條」原意似乎甚不咬弦之外,更嚴重的是彷彿賦予台灣某些「國家」的地位,那就動輒觸碰到北京對「台獨」的紅線。

制度化之後這兩個影響令香港更難發揮兩岸關係中的特殊作用,反而只能是跟隨在兩岸關係潮起潮落的末流。體現這種保守性和被動性最明顯的例子是2005年兩岸關係回暖,連戰成為55年來首名到訪大陸的國民黨主席,並獲中共最高層高調接待。但在往返時途經香港機場禁區,連戰也無法跟台灣駐港負責人見面;當時依然「星味十足」的馬英九也被特區政府拒絕來訪。自從港台關係交託予政制事務局(後來的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後,局長出席過「雙十慶典」多少次?為什麼雙城論壇要中斷了10多年才嘗試恢復舉行?特區政府官員這種被困於籠牢(又或索性叫做「明哲保身」?)的「理智」,是否令港台關係的發展比兩岸關係的更綁手綁腳?

馬英九擔任台灣總統時期,憑藉兩岸友好關係,港台雙方將制度化的層次提升至設立對口機構和雙方的辦事處,其實不過是仿效兩岸中央的模式。然而在這段時期,兩岸政府都能直接開展對話合作(例如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簽訂),根本不需香港作為中介,反而港台不少協作就步履顢頇(例如兩地的FTA(自由貿易協定))。雖然「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和「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於20102015年間的6次會議達成一些協議,但制度化的短處在2016年台灣民進黨蔡英文上台執政後再度呈現,制度化的對口單位的溝通再次中斷,甚至連親民進黨的學者也無法進入香港,大大不利港台之間的民間交流。

蔡英文上台以來,兩岸關係緊張固然是事實,但總不能說凡是民進黨執政,港台關係也就無可奈何吧?這也不是上一個民進黨執政時期的歷史事實。這次盧長水簽證延宕事件反映的,恐怕只是港台交往模式更大的問題的表徵?

都是大使,有何不一樣

<轉載自2018924 明報 國際版 欄名:觀天下 撰文:何仲平 >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後,國際形勢被「特氏旋風」吹得亂花漸欲迷人眼。在國際舞台上折衝樽俎、扮演重要角色的是各國領導人和外交官。外交官都是普通人,但這項職業卻有些特殊性,有些自成體系的規則。筆者今天想談談外交官中的翹楚——大使。

大使全稱特命全權大使(Ambassador Extraordinary and Plenipotentiary),是一國大使館的最高領導與核心,也俗稱使節。各國外交官體系大同小異,中國外交官從高到低有大使、公使、參贊、一等秘書、二等秘書、三等秘書與隨員7個銜級,大使是最高一級。

那是不是所有的大使都沒有差別呢?並不是。眾所周知,中國的公務員還有行政級別一說。同樣是大使,既可能是副部級,也可能是正司級或副司級。可以說,「副部級」大使處在龐大外交官隊伍的「金字塔頂端」,屬於鳳毛麟角。在目前中國200多個駐外使領團處中,「副部級」大使僅有十幾名。具體駐哪個國家的大使是「副部級」,還是有些講究的。

「副部級」大使駐地有講究

據不完全統計,當前中國派駐11個國家的大使為副部級,分別是駐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朝鮮、印度、巴西、南非、埃及和日本。我們發現,這些國家包括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美、俄、英、法,也包括德、日兩個除中美外最大的經濟體,還有除中俄外「金磚國家」另外3個成員印度、巴西和南非。這可以看出,其中既有發達國家,也有新興國家;既有歐美國家,也有亞非國家;既有周邊國家,也有遠在天涯海角的埃及、南非和巴西,能反映出中國雙邊外交的重點,兼顧了大國、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幾大板塊。

此外,還有朝鮮這個近鄰,由於中朝雖是正常國家關係,但傳統友誼是兩黨兩國老一輩領導人親自締造和精心培育的,派出高級別大使能體現出這種與眾不同。從中國駐朝大使的簡歷上也可能看出,現任大使李進軍和上一任大使劉洪才,出使前都是中聯部副部長,也體現出兩國黨際交往的重要。

反映中國重視「多邊」秩序

除了主權國家外,中國派駐聯合國總部、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駐世界貿易組織、歐盟等國際和地區組織的代表也是副部級大使。這也反映出中國對「多邊」的重視,重視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秩序,也重視重要的地區性多邊機構,比如歐盟。

這些大使一般都由外交部官員出任,但也有出身於其他部門的。除了前述兩任駐朝鮮大使外,目前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代表俞建華大使、常駐世貿組織代表張向晨大使,之前一直在商務部任職。

駐港澳特派員多經外交歷練

值得一提的是,還有另外兩個派駐機構的「一把手」也是「副部級」,那就是外交部駐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的特派員。

在「一國兩制」下,香港和澳門的外交事務由中央政府管理,因此外交部在兩個特區都設立了特派員公署。香港、澳門均為中國的特區,駐港和駐澳特派員不是駐外大使,但歷任特派員都是經驗豐富的資深外交官。從履歷上看,他們都是經過多個外交崗位歷練,才出任這個副部級職務的。

2018年9月23日 星期日

民族主義須面對現實 兩韓與兩岸難作比擬


<轉載自2018923 明報 社評>

韓國總統文在寅與朝鮮領袖金正恩簽署了《平壤宣言》,青瓦台稱此標誌着雙方「事實上結束戰爭狀態」。韓朝又達成了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沿三八線建立非軍事區、聯合申辦奧運以及雙方加強交流等連串共識,金文兩人更攜手同遊民族聖地長白山,令朝鮮半島民族情緒空前高漲。《平壤宣言》為東北亞新局及朝鮮核問題帶來的深刻變化及影響仍有待觀察,至於有人質問兩韓能夠舉行峰會大和解,海峽兩岸為何不行的問題,關鍵在於兩韓及兩岸對民族認同與國家統一前景的定位,存在實質差異。

韓朝強調民族命運自決 東北亞局勢變數依然多

《平壤宣言》開首第一句就是「韓朝確認民族命運自決的原則」,透露出此次峰會的強烈民族主義特質。至於在韓戰停戰協議簽字方的中美兩國缺席情况下,韓朝自行宣布「結束戰爭狀態」,似乎預示着中美在朝鮮半島的力量平衡已被打破。

朝鮮在宣言中對於棄核的兩點承諾是:一是願在外國專家見證下,「永久廢棄東倉里引擎試驗場和導彈發射台」;二是「如果美國根據《6.12朝美共同宣言》精神,採取相應措施」,願意永久廢棄寧邊核設施。這實際上是無條件棄導、有條件棄核,有意以廢除針對北美的長程導彈換取美國對其擁核的默認。

《宣言》對於半島無核化並無清晰明確的表示,只說「要讓半島成為沒有核武器及核威脅的和平土地」,這句話意味不僅朝鮮棄核,今後美軍攜帶核武器的軍機、核潛艇也不能進入韓朝的領土、領空、領海。

中美雖都表示歡迎,但仍有諸多問題待解,既然雙方結束了戰爭狀態,駐韓美軍馬上面臨合法性問題,且如果朝鮮的導彈威脅不再,中方關注的薩德反導系統未知何去何從。如果韓國資本進入朝鮮,也勢與目前在朝的中資與俄資形成競爭。文在寅的大膽賭博,能否鞏固其執政地位,他會否重蹈金大中、金泳三、盧武鉉等對朝緩和的前任總統黯然落台的覆轍,東北亞局勢接下來變數仍多,令人關注。

韓朝關係的迅速改善,與海峽兩岸關係的肅殺形成鮮明對照。兩岸問題的源頭是1894年中日因朝鮮而爆發的甲午戰爭,導致台灣割讓予日本。1950年代的韓戰,亦導致美國以武力阻止大陸攻台,結果就是兩岸分治的局面持續近70年。

表面看,兩岸之間的制度差異、意識形態對立,冷戰遺留,以及外部勢力的介入與干涉,這些特徵,都與半島韓朝關係十分相近。今年4月當韓朝簽署《板門店宣言》後,台灣總統蔡英文曾以金正恩與文在寅互稱「總統」「委員長」為例,呼籲兩岸領導人「要在對等、不設政治前提的基礎上」溝通討論。此種說法忽視了兩韓與兩岸的不同。

兩韓認同多實力相當 兩岸相差懸殊難對等

從民族認同看,韓朝雙方均認同一個民族,並都追求國家統一。在政治民主化的韓國,儘管有諸多政黨,對朝鮮態度不盡相同,但沒有人否定南北同屬一族,也沒有人會頌揚日本殖民統治。兩岸早期情况與韓朝類似,儘管雙方政治對立軍事對峙,甚至不時發生小型軍事衝突,但都不否認同屬中華民族,爭做一個中國的代表。但自從台灣解嚴後,特別是民進黨執政以來,「去中國化」趨勢明顯,台獨在島內漸成主流。

從政治現實看,韓朝對話主體是兩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同為聯合國成員國,獲國際社會廣泛承認。韓朝人口面積差異不大,軍事實力更是半斤八両。某種意義上,地位相等,實力也相等。假設中國在國共內戰後期真如斯大林建議的劃江而治,今日也未必會有民族認同問題。如果韓戰結果是南北任何一方退守一隅,也未必不會出現分離傾向。實力不相等的割據政權長期存在,必然要為自己尋找生存的理論基礎。

不過,歷史沒有假設,當今的現實是,海峽兩岸無論從人口、面積到外交實力,都相差懸殊,軍事力量也漸趨一邊倒,這與韓朝情况完全不同。因此,北京才會將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作為兩岸對話的前提。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朝韓簽署《板門店宣言》的427日,正是兩岸汪辜會談25周年紀念日,其實,就在蔡英文上台前不久的201511月,兩岸領導人習近平與馬英九實現了歷史會晤,兩人在新加坡互稱「先生」,顯示在「九二共識」作為共同政治基礎的前提下,兩岸會談,並非不可能作出體現相互尊重的對等務實安排。曾幾何時,兩岸關係曾為韓朝稱羨,據說韓國曾派人赴台,向兩岸交流和談取經。此一時彼一時,怎不令人唏噓嗟嘆。

台推海鮮外交 維繫中美洲3國關係

<轉載自2018923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台灣外交部為維繫與僅餘的17個邦交國的關係,聯同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將台灣人愛吃的海鮮轉化成開拓經貿外交的機會,本月1日至13日率團到中美洲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3國採購海鮮。

買龍蝦海參 稱助經濟發展

中央社報道,台灣去年進口龍蝦、螃蟹等甲殼類水產金額高達4億美元,去年已首次赴中美洲開展「海鮮外交」。

今次前往的3個國家與台灣都簽有自由貿易協定,白蝦、龍蝦、海參等海鮮出口至台都享有免關稅優惠,去年台灣從3國進口海鮮總金額達1億美元。

台灣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表示,採購相比投資對邦交國經濟發展的效果顯現是最快的。台灣外交部國際合作及經濟事務司副司長蔡允中則指,計劃未來在籌組參展、採購及投資團時都加入採購功能,以期在台灣及各邦交國經貿及外交關係上創造更大效益。

中美洲新使館揭牌 王毅:不損他國利益

<轉載自2018923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上周五(21)在中美洲國家多米尼加首都聖多明各為中國大使館揭牌,並稱其他國家無權也不應干涉多米尼加等國的外交政策,中多建交不會損害其他國家在這一地區的傳統影響和正當權益。多米尼加5月結束與台灣77年的邦交並與大陸建交,美國本月初將駐多米尼加等3個與台斷交的國家的外交官召回問話。

「多米尼加自主決定 不應受干涉」

新華社報道,王毅同多米尼加外長巴爾加斯共同為中國大使館揭牌,他致辭時引用唐詩「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表示中多雖相距遙遠,但早在19501960年代就相互關注、相互了解和相互支持。

兩人共同見記者時,王毅被問到多米尼加等國同中國建交被指是「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他回應稱,目前在台執政的是一個沒有放棄「台獨」主張的政治勢力,恰恰是這個民進黨的所作所為,正在破壞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關係的「現狀」,不僅阻礙了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也侵蝕地區和平與穩定。

陸委會批惡意分化

王毅表示,多米尼加等國作為主權獨立國家,完全可以自主決定自己的外交政策,根據《聯合國憲章》,其他國家無權也不應干涉。多米尼加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不針對任何第三方,不影響各自的外交政策,也不會損害其他國家在這一地區的傳統影響和正當權益。

中央社報道,台灣陸委會對此回應稱,中共當局勿再誤判形勢,對台採取惡意分化與施壓、加碼升高兩岸對立,這對其處置當前內外事務困局沒有助益。陸委會還指,陸方必須認清一個事實,台灣主流民意並不認同其以「兩岸一中」作為台灣參與國際的前提,北京當局極盡打壓能事來逼迫台灣接受其片面設定的政治主張,是絕對無法讓人心屈從。


















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右)同多米尼加外長巴爾加斯(左),2018921日在多米尼加首都聖多明各為中國大使館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