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4日 星期二

從「天然台」到「兩岸族」

<轉載自2017124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歐陽五 時事評論員>
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近日表示,台灣新世代年輕人是「天然台」,與「天然獨」不太一樣。「天然台」倒是更準確地勾勒出當前台灣年輕人的狀態:愛台灣、有本土意識。與「天然獨」相比,「天然台」更像一個家園或地理概念,而非政治概念。做出這一概括,體現了對青年情感上的理解,亦避免了亂扣帽子,將台灣青年統統推向大陸對立面。
2014年太陽花學運後,島內青年世代認同議題就成為兩岸持續關注的熱點。確實,相比兩岸一時一事之爭,兩岸社會層面的整合才是更為值得關注的問題,因社會力量是政治活動的基本變數:美總統大選,特朗普出人意料勝出,在於美國社會層面發生變化,溢出到政治層面;小英攜民進黨勝出,亦在於此。
島內現實是:傳統統派力量正在削弱,青年主體迅速崛起,而他們對大陸的了解多數還處於初階甚至一張白紙。在此背景下,拉近兩岸青年心靈距離、壯大「兩岸族」,實在非常重要。
求同存異才是大智慧
但「天然台」如何變成「兩岸族」?筆者認為,需從增進了解開始。摒棄偏見、打開心扉,走近對方,看看人文山水、談談共同關心的話題,就會建立起好感。事實證明,持續深入的交流是有效的。民調顯示,46%的台灣青年世代通過兩岸間的交流活動對大陸的觀感變好了。
隨着了解的深入,差異矛盾也會隨之出現。面對這些問題,最好帶上同理心。兩岸同根同源,文化層面有親近感。但兩岸經歷過不同歷史、面對不同體制現實,如何重新接納對方?求同存異才是大智慧。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差異恰恰是文化融合的潛力。台灣、大陸乃至香港對彼此都是很好的觀照。比如,台灣誠品書店就深刻影響了大陸書店的運營模式,融入文化元素,讓書店更美更宜留。當年華夏文明繁興正是在包容、廣泛吸納各種文明和科技的基礎上形成。台灣、香港的種種經歷探索都是寶貴資源。台灣、香港本身有文化多元色彩,在尊重、理解大陸方面不妨摘下有色眼鏡。
當然,既然是戀愛,最重要的是內在吸引力。內在吸引力包括硬實力與軟實力:硬實力,大陸自不必言;軟實力,平心而論,大陸的發展還需要時間,需要政治家與民眾智慧的匯集。幾十年間完成的現代化進程,必然不夠完善,台灣與香港在此過程中可以發揮更多正能量。
從某種意義上說,成規模的「兩岸族」的形成、融合認同的形成比差異認同需要更長時間更多耐心,在方式上亦要創新。
120日在京召開的大陸2017年對台工作會議,判斷未來台海局勢更為複雜嚴峻,同時提出研究出台賦予台胞「國民待遇」的政策措施要求,繼續推進民間各領域交流。這都是在正確的方向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