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5日 星期三

佔中公投印證政治光譜大挪移

<轉載自2014625 明報 筆陣版 撰文:盧子健 公共事務顧問>

成文時,佔中運動舉行的民間公投進行了大約3天,離開投票期結束還有一個星期。但公投人數超過70萬,已經遠超所有人預期。當然,反對佔中或者反對公投的人會說﹕70萬也好,100萬也好,在700多萬人口中仍然是少數,並沒有代表性。不過這種意見的意義不大,立法會選舉的投票人數亦只有百多萬,難道就沒有代表性?真的算起帳來,梁振英在特首選舉中只有689票,就真的橫看豎看也沒有代表性。
近年來香港社會的政治非常躁動,令我感覺政治光譜出現大挪移。今次佔中公投的現象印證了這種感覺。

泛民左翼壯大 兩個可能原因

一直以來,批評佔中運動的人以「激進」形容這場運動。但多次民意調查顯示﹕支持佔中運動的市民比例穩定在25%或者四分之一左右。一個社會又怎可能有這多的「激進」人士。比較準確的分析可能應該是﹕25%的市民已經成為泛民左翼的基本盤。泛民左翼不應該繼續被視為邊緣力量,如果它不是泛民的主流,起碼是泛民的重要成分。

泛民左翼壯大有兩個可能的重要原因。第一,泛民中人愈來愈多向左轉。第二,泛民的生力軍、即年輕一代,絕大多數投身左翼。

批評佔中運動激進的人不應該忘記了運動3位發起人之一陳健民,當年是力撐民主黨與中共就政改進行談判的主力學者之一。真的激進的泛民人士至今仍在不斷狙擊民主黨,相信他們不會忘記陳健民當年支持與中共談判的立場。事實上,佔中運動仍然不時受到真的激進泛民人士的衝擊。但自佔中運動面世以來,似乎成為了泛民陣營內不同力量的最大公約數。涵蓋幾乎所有立法會內泛民議員的真普聯,雖然曾經在公投的政制方案選項上瀕臨分裂,但組織內不同泛民力量團結支持佔中並無二致。

民主黨在20092010年間願意與中共就政改進行談判,這一次一樣積極支持佔中。這並不表示泛民中人再沒有人願意與中共談判,而是一批經常被認為較溫和的中年泛民,對實現普選已經等到很不耐煩。他們自中英在上世紀80年代就香港前途談判開始便已經爭取普選,轉眼之間已經30多年,試問人生又有多少個10年?中共的普選承諾已經多次彈票,現在還明顯地想確立一個有政治篩選的假普選方案。對於很多已經或快將成為「長者」的中年泛民來說,這次有如背水一戰,不想再作無謂的妥協。

中共最近向香港發出的信息,會令更多泛民人士向左轉。現在中共不單止在普選承諾上彈票,連一國兩制、高度自治這些問題也偏離過去幾十年的政策與承諾。現時中共對香港那種權在我手、君臨天下的態度,不單單是毫無民主氣息可言,甚至可以說是倒退至封建皇朝時期的政治觀念。估計在參與佔中公投的人士當中,有不少是覺得難道我表個態也不可以嗎?

泛民左翼壯大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年輕人更積極投入政治。2003年七一大遊行是香港回歸後的一個政治分水嶺。它不單令董建華政府倒台,也令中共全面介入香港政治,令香港公民社會迅速發展,而另一個至今逐漸顯現的影響就是當年只是中小學生的新一代,是在公民社會日益壯大的環境下成長。他們就是今天18歲以上、30歲以下的一代,既是社會運動的生力軍,也是很多社會行動的主力。

傳統政治光譜已顛覆

年輕泛民對中國與中共的態度與上一代泛民有重大區別。他們頂多只曾在港英管治下生活過有限之年,完全沒有經歷過上世紀80年代以前港英比較封閉和高壓的管治。他們雖然見證了中國過去20年經濟的急速成長,但也在資訊愈來愈開放的情下,見到不少中國當權者的腐敗和專橫。最重要的是,他們對中共態度的主要形成基礎就是中共不斷在香港欽點和支持施政拙劣的特區政府。

今天已經是長者或者中年的泛民人士,當年也曾衝擊港英,其心態是基本上否定當年殖民政府的制度,甚至是否定資本主義這種經濟制度。今天仍是年輕一代的社運人士要衝擊整個制度,其實又有什麼稀奇之處?有分別之處是自從港英在上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調校管治策略後,已有幾十年未見年輕人大批地投入政治。年輕人積極投身政治,其實是好事,只不過由於不常見,我們難免有點覺得他們離經叛道。但如果我們只把參政的年輕人視為激進的一小撮,就會是大錯特錯。

政治生態環境內的一部分並不會只是孤立發展。如果我們說25%市民是泛民左翼的基本盤,換算成成年人人數是100多萬。這些人組織起來可以搖撼整個社會。如果泛民左翼是這樣龐大,是否表示更多過往政治中立人士會變成泛民的右翼,抑或是刺激更多親北京和親建制的力量也走向極端,形成與泛民左翼的兩極拉扯?無論如何,這幾年香港政治的波譎雲詭,相信已顛覆了傳統的政治光譜。更多的政治躁動和衝突就在前面,我們只有屏息以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