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9年10月30日 明報 觀點版 撰文:陳景祥 資深傳媒人>
因處理修訂《逃犯條例》失誤而傳出行政長官要「引咎」下台的消息,早在6月時已經「流傳」,街頭抗爭的「五大訴求」,最初亦包括「特首下台」(後來已不再提);高官「引咎」或「要承擔責任」而辭職,並非香港的政治「傳統」,但絕大部分的政治評論和分析都認為,特首林鄭月娥無力應付目前的亂局,「換馬」也許是其中一條出路。
「換馬」殺傷力較動用駐軍輕
英國《金融時報》上周三刊出報道,指北京計劃明年3月撤換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外交部發言人在例行發布會上嚴辭直斥報道是「別有用心的政治謠言」,強調中央堅定支持特首依法施政……云云。外交部如此高調駁斥,令人對《金融時報》的報道打了折扣,然而,就在發言人反駁之後不久,外交部就把全部文字從官方網站刪除。
換特首的可能性有多大?我想其中一個考慮因素,是止暴平亂的進展,如果目前的街頭衝突和暴力破壞仍然無法平息,北京總要作出一個果斷決定。早前政府推出《禁蒙面法》,希望能起阻嚇作用,但看不見成效,而特區政府手頭還可以動用的「武器」已所剩無幾,最終如何解決亂局,還得由北京出手。
運用中央權力,主要不出兩招,一是動用駐港部隊(由特區政府提出請求),一是撤換特首、改組特區政府班子,重新再作部署。兩者比較,「換馬」的殺傷力顯然較輕,估計也可以得到民意支持,應該是較「理性」的抉擇。
換特首與否 香港未來都需大改革
有這種想法的人為數不少,他們對《金融時報》的報道應該不感到意外,甚至有「果然係咁」的反應,故此特首換人的消息在社會上並沒有太大迴響!反而有更多人在想,即使行政長官換人,香港現在的亂局能夠穩定下來嗎?在反修例風暴中冒出來的各種社會矛盾,新的政府班子有能力解決嗎?社會出現的嚴重撕裂,新特首可以化解平復嗎?
換特首與否,香港未來都需要一場大改革,解決以下幾個難題:
.如何重建民眾對政府的信任
.如何重建警民關係,令民眾放下對警隊的敵意
.如何重建中央與香港特區的關係,在北京部署的發展規劃中,香港的角色有沒有轉變?
.「粵港澳大灣區」香港還有什麼角色?反修例風波中港人的「反中」情緒,會否令香港在大灣區的作用大減?
.年輕一代反社會、抗拒國家、自決和港獨的傾向,將令香港「失去兩代人」,特區政府會有什麼對策?
.政制改革、雙普選是「五大訴求」之一,「和理非」代表人物如張炳良教授(運輸及房屋局前局長)也提出應盡快重啓政改,特區政府會如何回應?
香港國際形象因這次修例風波受到多大衝擊?美國如果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對香港會造成什麼影響?
.香港的經濟基礎有沒有受到動搖?陷入衰退之後,本地經濟可以靠什麼重拾上升動力(2003年有「自由行」,2008年靠物業市場,如今又如何)?
.房屋是深層次問題,本屆政府滿腹大計,但受挫於反修例風波,政府還是否可以開展一系列計劃如「明日大嶼」填海、公私營合作發展新界土地等?政府施政如何能得到民意和立法會支持?
北京對雙普選只會限得更嚴
後林鄭月娥年代,香港面對的是一個更脆弱的政治環境,官民之間缺乏互信,社會上因政見分歧而導致水火不容;香港在幾個月之間變成無領導、無方向、無安全感的城市,瀰漫着一片信心危機,情况比1980年代初主權談判時期更差!
香港政局發展,主要視乎北京的意向,北京把反修例的街頭抗爭定性為顏色革命,是外國勢力插手、意圖奪取香港的管治權。外媒和西方陣營的解說,則把街頭暴力行動說成是港人爭取民主自由、反對北京干預。說過了,「五大訴求」之中,最關鍵也最難有「共識」的,是實現雙普選,因為涉及政權落入什麼人手中的大問題,經過反修例一役,北京對雙普選只會限得更嚴而不會放鬆。
普選進程一拖再拖,即使現在起步,從草擬文件、諮詢公眾、立法會辯論,到通過落實執行,起碼要一屆立法會任期(4年),現在算來,2047年之前香港還有多少時間去落實雙普選?
特殊窗口或2047前「完成歷史任務」
從回歸初期的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到近幾年北京強調一國先行、中央有全面管治權,北京對香港管治的思路、如何為香港定位,以至中央和特區之間的關係等,都在不斷調整。過去北京會盡量避免被說成「干預香港」,現在不但百無禁忌,更理直氣壯,背後原因,相信是跟中國崛起、內地產生了強烈的「制度自信」有關;兩制之中香港的特殊性、尤其跟西方銜接的特殊價值,在北京眼中已經沒有多大借鑑作用!香港剩下來的,或許只是功能上可以為內地提供服務的特殊窗口,而這個窗口的作用,可能在2047年前就完成了歷史任務!
內地經歷了30多年市場開放、融入世界經濟秩序之後,國力大增,但在這個過程中,內地政治體制和主流意識形態並沒有出現任何轉變,不但沒有向西方模式傾斜,反而對自身體制及發展模式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北京為香港定位,是融入以內地為主導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以香港是大灣區其中一員的身分作為「亮點」,而非如過去般保持香港「單獨成員」的角色(香港在APEC(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世貿等國際組織都是以獨立成員身分參與)。
下台接班無關宏旨 港府代入角色就夠
陳坤耀教授最近接受《明報》專訪,提出「一個大膽建議」,「就是向中央要求,公開把50年不變的承諾延期30年」,他的意思,應是讓香港有更充裕時間發展普選。這個良好願望,在內地「制度自信」底氣十足的情况下,到底有多大機會實現?到了2047年,香港的「西方聯繫」對內地還有多大價值?在北京眼中,這些香港價值或許已不重要。
反修例風波一役,相信會令北京重新評估香港的作用和管治模式;林鄭下台與否已經不再重要,誰接班也無關宏旨,到北京的全盤策略出台,在台上的特區政府班子只需代入角色、「做好本分」就足夠。至於香港在全國的規劃中,重要性將無可避免逐步淡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