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4日 星期一

兩岸三地70年 如何不再同牀異夢?

<轉載自20191014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林泉忠 東京大學法學博士、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前副研究員>

回歸前的香港,每逢10月,五星紅旗與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互相輝映,成為香港獨特的一道風景。1997年之後,在新的政治環境下,五星紅旗獨領風騷,港人也在回歸後的前10年,以積極的態度,努力適應新的國家框架與環境的變遷。即使中國歷史科「被廢掉」,即使不需要引進國民教育科,香港社會的身分認同卻發生「意外」的逆轉,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調查數據攀上了歷史新高。

今年香港的10月,無疑是回歸以來最不尋常的一次,也是讓期待中港融合者最為沮喪的一次。深圳河的那一邊,舉國同慶,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規模最大的閲兵,將14億人對新中國偉大成就的自豪感,凝聚到最高點;然而深圳河的這一邊,變異後的「反送中」運動,在全港遍地開花。儘管「十一國殤」的論述缺乏全社會共鳴的號召力,「勇武」派的爆發力卻也衝到了歷史最高點,也成了4天後《禁蒙面法》臨門一腳的理據。而相關新聞則佔據了香港本地與國際媒體的顯要位置,構成一個國家、兩種「國慶」的弔詭圖像。

看不到「平亂」後的治理方向

正因為大閲兵的亢奮及愛國主義情懷的激昂,在接受選擇性報道的深圳河北邊,神州大地的人們無法理解香港的「暴徒」為何要在萬眾歡騰的喜慶日子,做出如此政治不正確的「逆行」;也無法理解祖國如此繁榮富強,70年過去,為何仍無法吸引早已被唱衰、且日益「沉淪」的台灣回到祖國懷抱;甚至國力最強的當下,無論是大陸與香港的關係,還是大陸與台灣的關係,卻走到歷史低點,包括無數的「愛國青年」在內的大陸人民,百思不得其解。

另一邊廂,在走過22年「一國兩制」的香港,對無數的香港市民,尤其是經歷了5年前的「雨傘運動」及今年的「反送中運動」的年輕世代而言,對讓大家感到萬般沮喪的香港處境,同樣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他們不明白為什麼特首一個比一個爛,卻還要維持這樣的治理體制,為什麼捅出「《逃犯條例》修訂」這樣的大蜂窩,讓香港陷入萬劫不復之地的林鄭特首至今還不需要問責下台,為什麼曾經承諾且白紙黑字寫入香港《基本法》的「雙普選」,會如此的遙不可及?

於是讓香港社會意識到拆掉「兩制」防火牆、讓「銅鑼灣書店事件」合法化的逃犯條例修訂,成為積壓了多年怨恨的港人站出來的導火線,也成為不再信任政府的香港年輕人挑戰權威、展示「叛逆」的絕佳舞台。

然而,這卻是一個複雜多元、難以說得明白的故事。就在神州那邊如火如荼籌備70周年慶典的同時,香港年輕世代主導的「be water」的流水式「全民運動」波瀾壯闊,震驚世界。這場6月以來的「反修例」大規模抗爭,時而和平,時而暴力;從一兩百萬人和平遊行,到全城人鏈的「香港之路」,從罷工罷課到快閃抗議,從堵路堵車到針對性破壞。那邊的70年「光輝歷程」與這邊回歸22年後的「亂局」,兩套截然不同的圖像,揭示了在實踐了22年的「一國兩制」下,中港兩套不同價值體系中難以調和的內在矛盾。

重點是,當下的殘局如何收拾?如何將香港引向長治久安之路?今年也是「六四」30周年。國慶前夕官方發布的「國史7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4910-20199月)》,自信地闡明當年「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平息在北京發生的反革命暴亂」。此一論述所要強調的,正因為當年「及時平亂」,而使國家「迎來了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支撐了今日70周年的輝煌成就。

無獨有偶,30年前應對「八九民運」的思路與今日當局處理「2019香港風暴」的思維似曾相識。先是定調警惕「外國勢力」(當年亦稱「大環境」)與「顏色革命」(當年的用語是「和平演變」),同時要求建制派歸隊,配合「止暴制亂」,卻沒有讓廣大的香港市民清楚看到,針對問題癥結的特區政府治理架構的認受性問題,以及解決如此癥結的普選問題的政策方向。

香港風暴,讓統一之路更加遙遠?

今年12日習近平發表重要的對台講話,定調以「一國兩制台灣方案」達至國家完全統一的目標。其中所彰顯的自信,即便在香港的暴力抗爭衝到最高峰的10170周年國慶典禮上的致辭,仍然意志堅定,面不改容。

然而,與如此自信相對照的,卻是台灣社會日益嚴峻的現實。蔡英文在雙十慶典發表演說,宣稱「拒絕『一國兩制』,是2300萬台灣人民不分黨派、不分立場,彼此間最大的共識」。毋須贅言,香港當下史無前例的亂局,提供了民進黨政府斬釘截鐵地回拒「一國兩制」的底氣。

國民黨這邊又如何呢?數月前風光訪港時,又是進入中聯辦與王志民主任見面,又是在深圳與專程南下的國台辦主任劉結一相談甚歡的總統參選人韓國瑜,如何深受北京的高度信任與期待,不言而喻。

然而,雙十節當日,韓國瑜在其兩岸政策小組背書下發表的《兩岸政策白皮書》,不僅開宗明義地強調要「以台灣民主化經驗,為中國大陸的政治改革提供借鏡」,更提出極盡刺激北京之能事的新論述:「只有大陸民主化,才能確保兩岸和平發展。」

過去馬英九也曾在5年前的雙十演說中,因應香港的「佔中/雨傘運動」,不僅明確表示「香港民眾最近為爭取特首普選的行動,我也要再次表達堅定的支持」,且高調地呼籲北京走向民主政治的發展方向,認為今日中國崛起,「正是走向民主憲政最適當的時機」。不過,在聯繫到對兩岸關係的影響方面,馬英九僅停留在「大大有利於兩岸關係的發展」的籠統陳述,然而韓國瑜此次卻更進一步,清楚表明「只有大陸民主化,才能確保兩岸和平發展」。

顯然,在香港風暴直接衝擊台灣大選的嚴峻情勢下,即使受到北京的青睞,韓國瑜不僅不敢提「統一」,也不僅必須要與「一國兩制」切割,且不得不進一步展示回嗆北京拒絕民主改革的姿態。

70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民政府播遷台灣,形成兩岸「分治」的格局。香港也在此中國變局下,逐漸打造出如今世界金融中心與物流中心的地位。70年過去,中國大陸的經濟成就讓世界刮目相看,然而大陸與香港市民、大陸與台灣人民之間的心理距離,卻日趨遙遠。

其實,「民主」也列入深圳河以北12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中。筆者以為,此一價值,應當成為未來兩岸三地和平發展的最大公約數。如何讓兩岸三地的社會與人民不再同牀異夢,在祝福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也期待北京勇於針對三地關係中最深層的癥結,提出開啓新時代長治久安、真正和諧發展的願景與政策方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