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9年7月2日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歐陽五 時事評論員>
大阪G20(20國集團)峰會上的習特會,為中美貿易戰劍拔弩張之勢按下「暫停鍵」。美方不會對中國加徵新關稅,並允許美國企業向中國企業出口零部件。雙方似乎將重回談判桌。這一結果,「喜者見晴,悲者見雨」。有人認為,理性因素開始在中美關係中起作用,大概是美國國內「談派」佔了上風。有人則認為,貿易戰雖按下暫停鍵,但美國在打與談之間隨意切換的磋商模式,絲毫沒有看出改變的迹象,前景仍不樂觀。的確,愈來愈多人意識到無論是「打」是「談」,解決中美分歧的過程必定漫長而艱辛。
面對中美「持久戰」 中國自有章法
5月習近平視察江西,提出「新長征精神」,被認為是對中美分歧持久性有深刻認識,並基於此作國內動員。或打或談,這必定是一場「持久戰」;而如何面對,中國似乎自有章法。
首先,借鑑軍事思維,主張「不戰而戰」。將政治因素置於對抗勝負之上,是中國傳統的軍事思想。任何戰爭都以政治為目的,這也意味着除了一城一池的得失,要綜合考量更多因素。
內部的穩、外部的和,都在考量之中。近期中國對內積極推進改革以穩經濟,外部則廣交朋友。僅6月份,習近平便出訪4次。今年上半年中國舉辦多場主場外交,領導人在多個國際場合宣明「大門敞開」的態度。發展新的貿易伙伴,與多國推進自貿區談判建設,為中美貿易紛爭補虧止損,均可理解為「不戰而戰」。
在未來的中美互動中,爭取國際社會支持對中國來說至關重要。即使是對美國的必要反制措施中,也應注重避免向外界釋放錯誤信號。「一帶一路」建設中,除了利益連結,也更注重與他國的情感連結,獲得更多國家理解支持。
其次,注重戰略上的原則性和戰術上的靈活性。自貿易戰以來,中國官方始終強調戰略定力,保持住了戰略原則性。這體現在與美周旋中,中國並不拘泥於「施壓與反制」,不被美國牽着走。
在打與談之間,注重根據情勢來及時調整戰略與心態。尤其是在今年以來,貿易戰進入僵持期,中國不急於達成「成果」,也不急於妥協,並改變貿易戰早期的策略,在充分調研和論證了中國的經濟承受力之後,更加自信能夠從容應對。
戰術上的靈活性還在於破除思維上的固有觀念,避免讓曾經的「弱國心理」和或多或少的民族主義情緒,影響對當下情勢的理性判斷,以及與美國的有效溝通。
最後,保持開放態度,相信時間的力量。面對矛盾,靜等條件變化,或許迎來化解的轉機,這也是毛澤東《論持久戰》裏的重要思想。讓美國理解中國,真正接受崛起的中國,同樣需要時間。
而此時中國更應對美保持開放態度。歷史上中美打交道,中國或主動或被動,都總能學到很多。朝鮮戰爭中,中國意識到建立現代化軍事體系的重要;中美建交後,中國從美國汲取更寬廣的改革思路;「入世」後,中國則學到如何融入世界經濟。而這次也不例外,在與美國或打或談的互動,中國學會堅持立場、換位思考、理性溝通,最終讓美國了解自己,也向世界展示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