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1日 星期四

風災往往是英雄塚

<轉載自2017831 明報 筆陣 撰文: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都說,風災往往是政府的英雄塚。
雖說是天災,但往往讓災情雪上加霜的,卻是人禍,例如未有及早預警、救援不力、排洪基建落後、「豆腐渣」工程等。民眾亦因而會遷怒到政府身上,讓官員成了眾矢之的,聲望大受打擊。
近年被風災弄得灰頭土臉的政府,例子包括2005年美國卡特里娜(Katrina)風災下的小布殊政府、2009年台灣莫拉克風災下的馬英九政府,以及今次澳門天鴿風災下的崔世安政府。
小布殊和馬英九都曾被風災「吹倒」
20058月,颱風卡特里娜橫掃美國新奧爾良,造成重大破壞和傷亡。風災最初發生時,小布殊政府各要員都掉以輕心,紛紛出外度假,一時間無人領軍。小布殊自己在得州牧場,副總統切尼在懷俄明州牧場,他的傳媒主任Nicolle Devenish正於希臘舉行婚禮,國務卿賴斯更被發現身在紐約購物。
結果,就是如此這般,錯過了救災最重要的首個24小時。這名粗枝大葉的「牛仔總統」,後來才急忙亡羊補牢,但軍隊、物資、燃料、車輛、水和糧食被送到新奧爾良時,已嫌太遲。救災善後,沒有權、沒有資源的地方官員站在第一線,而有權有錢的聯邦政府則遠遠落到了後頭,整個災區淪為地獄。後來新奧爾良的官員猛烈批評:「這4日來的救援行動全由小卒進行……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好像對颶風袖手旁觀」;「這是國家的恥辱」。
小布殊的民調和策略師Matthew Dowd,後來在這名總統行將卸任、蓋棺論定時便指出:「卡特里娜是一個『引爆點』(tipping point),總統毁掉他與公眾間的互信。當破壞既成,他再無法挽回要讓美國民眾聆聽他說話所需的公信力。」
20098月,颱風莫拉克蹂躪台灣,帶來世紀暴雨,讓台灣哀鴻遍野,造成大量傷亡,亦令馬英九政府的危機處理能力備受質疑。
先是,颱風吹襲、下起暴雨之初,馬去了參加婚禮,留了近一個半小時,之後才到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且遲到近半個小時,於是便被傳媒批評欠缺危機意識,電視新聞更把有關的飲宴片段廣播和炒作。但在此之後,馬仍繼續優柔寡斷,一直沒有發布緊急命令,直到死亡人數達到500的第七天,才召開國家安全會議,又婉拒外國援助,但政府自己的救災行動卻遭各界批評過慢。
結果,馬的民望大幅滑落,滿意度由初上任的逾六成,大跌至一成六,民意蜜月期從此一去不返。
一場颱風,吹倒的不單止有樓房,更會吹走民心,甚至是一個政府。
澳門啟示錄:錢不該是用來派的
今次天鴿風災,亦對澳門造成重大破壞和損害,滿目瘡痍,導致廣泛地區斷電斷水供應,達兩三天之久;更造成嚴重水浸,多人溺斃。最後,共10人死、200多人受傷。
事後澳門政府遭痛斥,被批評的地方與前述兩個例子類似,也是欠缺危機意識,未有及早作出足夠預警,以及救災工作緩慢,讓民眾徬徨無助,最後甚至要勞煩到駐澳解放軍出動幫忙。澳門特首崔世安承認政府處理風災有不足之處,為此表示歉意。氣象局長馮瑞權更在輿論壓力下落台,成了代罪羔羊。
事實證明,澳門的基礎建設亟待改善,否則一旦遇上考驗,水、電、排洪、通訊、氣象、碼頭等,都未必能過關。那麼,為何澳門政府一直沒有這樣做呢?
但問題是,澳門政府並非沒有錢,至低限度,每年它都可以向每個市民派發數千元,讓大家皆大歡喜。但今次天鴿風災之後,人們不禁問,為何當初這些錢就沒有用在改善澳門的基礎建設之上?
我不是想幸災樂禍,更無意在傷口上灑鹽,但卻很想指出,如果我們想從歷史汲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就要看到:公帑要用得其所,政府若然有錢,不該是用來派的,而是應用來投資整個社會,締造一個可以讓人民安居樂業的環境。
公帑要用得其所
政府派錢,並不需要怎樣動腦筋,簡單計好一條數就可以;但相反,政府若要投資社會,那就麻煩複雜得多——先要有定好緩急先後的眼光,再要有執行落實的能力,最後更要有持之以恒的決心。那才是真的考功夫,那才真的考驗一個政府的良政善治。
年紀較長的讀者怕且都記得,二三十年前,新界北區水患嚴重,每逢打風落雨,北區都頓成澤國,在電視新聞都會看到北區嚴重水浸的畫面。19925月一場暴雨,曾造成1億元的經濟損失,促使政府痛下決心,進行了一項「雨水排放系統整體整治計劃」,做了大量的防洪排水工程,並持之以恒。結果,成效顯著,近幾年已不再見北區大面積水浸。據報道,過去20年共花了250億元公帑,而未來10年還會多投放120億元公帑。
這些防洪排水工程,並不像派錢般亮麗耀眼,可以贏得即時的掌聲,但卻「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長遠來說,真真正正可以讓人民安居樂業,造福子孫後代。成立大學、興建公屋、辦好醫院、修橋築路……莫不是如此。
今次風災之後,澳門政府又再派錢,以紓解民困、慰問災民。濟民之急,當然是無可厚非,但其實更重要的是,澳門政府有否痛定思痛、作出長遠規劃,把錢好好用在改善當地的基本建設,讓澳門長治久安。
近日我看了「端傳媒」一篇有關澳門是怎樣被天鴿吹倒的專題報道,當中有很多來自訪問澳門朋友的災後觀察和反省,值得向讀者推介,尤其是結尾的那一句:
「澳門應該趁有錢時,做一些有益於後世的工程!」

20多年前,我曾在澳門工作和居住過一年多,留下過一段美好的回憶。我真心希望澳門同胞能夠安居樂業,希望澳門政府可以從今次汲取到教訓。

2017台北世大運閉幕

<轉載自2017831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2017台北世大運30日落幕,中華隊拿下26金、34銀、30銅,高居獎牌榜第3名,創下史上最佳成績。無論中華隊選手表現、門票票房均創歷屆大會新高,更被FISU主席讚最好的比賽之一。閉幕典禮上,全場觀眾展現「台式熱情」替選手喝彩,更有國外選手拿著青天白日旗,或是「謝謝台北」布條入場,氣氛High爆;台灣、下屆主辦義大利的演出各自精彩,世大運最後在80秒煙火秀中,完美畫下句點。

柯市長致詞 提到台灣11

台北市長柯文哲30日晚身著淺藍西裝,致詞時先謝前市長郝龍斌,再謝蔡英文,也向台北組委會團隊、志工、選手、民眾致謝,並提到「台灣」多達11次。他強調,台灣是成功的故事、台北是光榮的城市,美麗島接下來還要繼續勇敢航向世界,也謝謝這次世界光臨台灣。慷慨激昂的致詞,數度獲得滿場觀眾喝彩。

有別於開幕典禮上,蔡英文只循往例上台宣布「比賽開始」,30日陳建仁上台致詞,除大讚「我們做到了」、肯定世大運成果,最後還以台語說道:「只要給我們機會,台灣一定會團結;只要團結,台灣就一定會走向世界!」

旗海飄揚 台式熱情動人

因場外嚴密的維安,加上陳抗團體也幾乎未再試圖阻撓典禮,運動員準時730分順利魚貫進場,還不時與場邊觀眾合照、揮手互動。有代表隊頭戴青天白日旗帽,台灣選手礙於「奧會模式」不能拿的國旗,阿根廷選手直接高舉進場;巴西、加拿大則分別舉起寫著「謝謝台北市」、「謝謝你,台北」的布條,引來現場觀眾更大的歡呼聲。
獲得26金、34銀、30銅空前佳績的中華代表隊壓軸進場,郭婞淳、楊俊瀚、鄭兆村、李智凱都在列,當司儀喊出「中華台北」時,全場觀眾跟著高喊「加油」,「主場氣勢」再次展現、氣氛High到最高點。

炫目煙火 展現完全成功

進入表演活動後,高潮也是一波波。歌手家家美聲率先登場,滅火器樂團演唱時,「台北號」彩繪大船、「海鳥」也一起進場,象徵「繼續向前行」,效果十足;有別於道地的「台灣味」,下屆主辦城市拿坡里歷史悠久的「聖卡洛劇院」將從未表演過的音樂和舞蹈搬到台北,只見男高音率先登場,穿當地風情的18世紀服裝的舞者也接現身,全場彷彿置身在義大利古城。

典禮尾聲,在台灣傳統北管音樂搭配西方交響樂器的樂聲中,聖火熄滅;歌手徐佳瑩、機器人和馬戲團的合作演出輪番登場,再次讓全場歡呼聲不斷。

最後,在80秒炫目的煙火秀中,正式宣告台北世大運畫下句點。國際大學運動總會(FISU)會長Oleg Matytsin也稱讚,台北世大運是「完全的成功」,無論場館、環境、選手狀況以及觀眾的熱情,造就了這場他看過「最好的賽事之一」。



2017年8月30日 星期三

金正恩核威脅 特朗普錯打中國牌

<轉載自2017830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大國博弈 撰文: 傑弗里弗蘭克爾(Jeffrey Frankel 哈佛大學資本形成及增長學教授>

那麼多年以來,美國人都誤解了北韓的核威脅,也誤判了這個問題的解決路徑;他們還誤解了美中兩國間的雙邊貿易赤字,過度高估了其重要性。

如今隨着總統特朗普威脅要對中國設立新的貿易壁壘,而美國又必須依靠這些壁壘來協助遏制日益危險的北韓,這兩個問題已經變得緊密相連,可是美國官員在如何應對這兩者方面似乎還沒甚麼頭緒。

倘北韓失秩序 大量難民恐湧華

在北韓身上冒的風險顯然更高,上周的美韓聯合軍演又令本已緊繃的局勢進一步惡化。一旦美國和北韓發生軍事對抗就會引發動用核武器的真實危機,而即使是一場常規戰爭也可能是災難性的。

貿易與北韓的核挑戰相關,因為中國的嚴厲經濟制裁--可能包括停止石油供應--可能會是阻止北韓核計劃(以換取美國某些安全保障)的最佳選擇。特朗普或許非常明白這一點,但他顯然相信自己可以利用美中貿易作為談判籌碼,確保中國會出手協助處理北韓問題。這個做法就是錯誤的。

特朗普的治理手法--以他本人對規則、原則、聯盟和體制的極端漠視為特徵--有時被描述為好像是在做交易。這種說法的依據通常來自於特朗普的商業背景,而大家原本期望他可以成為美國所需的交易高手。但事實上,特朗普的行為體現出他並沒有考慮到一些實現成功談判的最基本要素。

一位老練的談判者知道自己得從對手角度來看待這場博弈,以便確定哪些結果能被雙方確認為有利並找到共同點。此外,締結一項協定需要在威迫和利誘兩方面都要說話算話。

而特朗普與中國談判的嘗試卻在兩方面都沒有做好。從中國的角度來看,一個擁有核武和北韓固然不可取,但至少比一個秩序全面崩潰的北韓要好,因為這可能會導致大量難民湧入中國的同時,讓美軍推進到本國邊界。在這種背景下,反覆無常的美國貿易威脅可沒法說服中國去對自己那個愛惹麻煩的盟友施加壓力。

要華加強制裁 美韓先停部署薩德

相反,美國和南韓應該承諾:如果中國支援的制裁確實導致北韓政權崩潰,中國不會遭遇派駐三八綫以北的美軍部隊或者一個統一且擁有核武裝的北韓半島。如果想在短期內讓中國對北韓採取和加強額外的制裁,美韓就應該暫停在南韓部署薩德導彈系統(THAAD)。

但是做到這一點--或者任何--戰略要求美國總統必須言而有信。不幸的是,特朗普的言論--無論是關於過去、現在或未來--往往都與現實脫節。在朝核問題上他顯然缺乏一貫性、可靠性和後續跟進意識。

在今年1月,特朗普發Twitter說北韓研發出能到達美國部分地區的核武器「是不可能的!」結果到了7月,北韓已經在測試能夠打到美國的洲際彈道導彈,且據信該國已經具備生產可以安裝上洲際彈道導彈的小型化核彈頭的能力。

而在本月初,特朗普表示任何來自北韓的威脅「都將遭遇前所未有的怒火與打擊」,對此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則以威脅襲擊關島的方式作出回應。特朗普重申,如果金正恩「以公然的方式發出威脅……他很快會悔恨不已的。」但這些聲明顯然不可信也不準確。

特朗普在跟中國打交道時表現出類似的善變和有頭無尾。在去年12月,即將接任總統的特朗普就挑戰了他的民主黨和共和黨前任所共同遵守的「一個中國」政策。他這樣做要麼是沒意識到中國可比美國更願意去打一場台灣戰爭,要麼就是在展示自己特有的短視。無論如何他不得不在隨後的29日扭轉自己的立場,剛就職後幾個禮拜就丟了面子,並為未來跟戰略上精明老道的中國人做交易開了個壞頭。

同樣,特朗普曾一再承諾會在上任後就會把中國定性為貨幣操縱者,結果在這一點上又食了言。其實這個威脅相當愚蠢--尤其因為如果中國當局在20152016年期間沒有出手干預外滙市場,那麼結果將是一個更弱勢的人民幣,而非更強勢。

特朗普反覆善變 警告七折八扣

到目前為止,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大多數世界領導人一樣,已經學會了把特朗普的警告打折來聽。特朗普的聲明表明他對美國的盟友缺乏忠誠--他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來才願意確認自身對《北大西洋公約》第5條的支援,而這條正是為北約奠基的集體防禦條款--讓那些最親密的合作夥伴都不敢貿然與他的政府達成協定。

白宮仍然在對中國採取進攻性的貿易政策措施,但只有其中一些能佔上風。(雖然推動知識產權保護的努力擁有一定的現實基礎,但動用國家安全豁免權來阻止鋼鐵進口的做法是非常糟糕的)。但對於美國的貿易平衡,實際收入增長和就業而言,這些舉措將不會起到太大作用,也肯定無法說服中國去幫助緩解北韓的核威脅。
www.project-syndicate.org

資料提供: Project Syndicate, 2017.

2017年8月29日 星期二

中美俄執生殺大權 北韓空談開戰

<轉載自2017829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大國博弈 撰文: 鄺社源 高級石油工程師>

北朝鮮近日以核導彈恐嚇中、美、俄、日、韓各國,聲言要襲擊美國西太平洋屬土關島,並謂有超過300萬軍民要自動請纓上前綫抗美,引發全球核戰。

美國總統特朗普則強硬回應說將以全球從所未見之火力回應北朝鮮的挑釁!今年86日聯合國又通過2371號法案,全球各國包括中俄,同意制裁北朝鮮的煤炭、重金屬及漁業出口,估計會使平壤每年損失高達10億美元,佔其三分一的外滙收入,一時間朝鮮半島戰雲密布,有風雨欲來之勢!

缺天然資源 使出核訛詐要油

查北朝鮮人口2,600萬,面積12萬平方公里,乃亞洲最貧窮國之一,大部分國民還在飢餓綫之下,其最主要原因是北朝鮮完全缺乏石油天然氣資源,蘊藏量可以說是零,因缺油氣資源而受制於人,全民饑荒,而每日最基本行車用油亦要4,000噸(2.8萬桶),現時每天入口原油估計為4,300噸(3萬桶),主要是從中國或蘇聯經管道輸入,準確數量是國家機密。

北朝鮮含油區塊都在海上,分東海及西海兩面,其中西海在地質上是中國勃海灣的延續,故此含油機會較大,曾有小發現,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曾在那裏作業,而新加坡另一家公司也曾嘗試在北朝鮮陸上找油不果。上世紀韓戰之後,北朝鮮的石油供應都是依靠蘇聯,而且為了樹立國家「科技發達」形象,北朝鮮提倡農業機械化而不鼓勵傳統的耕種模式,但當蘇聯在1989年宣布解體後,不再向北朝鮮供油,以致北朝鮮農田8成機械都不能起動,以石油為原料的化肥及農藥亦欠奉。北朝鮮立即農業大失收,以致在1990年發生大饑荒,死百萬人,而食物供應緊張持續至今,因而使出核訛詐,向各國求財要油!

首先回顧一下北朝鮮金氏王朝的導彈研發歷程:在2009年成功試射載重1,000公斤、射程達3500公里的大浦洞-2型導彈,二級及三級助推火箭成功分離,超出了美國的預測,又使用了調整高溫、高壓定向技術修正軌迹,可見北朝鮮的製導技術已有進步。之後再試射舞水端導彈,但幾次都未能成功升空,發展一度停滯不前。

RD-250引擎停產 非中俄轉讓

但在2016年開始卻如有神助,突然推出中程的火星-12導彈(重25噸、推力是47噸、加速每秒9米,主引擎外還有4個附加小引擎轉向推進噴嘴),技術有突破性進展,事隔一月更推出更強的火星-14型火箭(重34噸,推力48噸及加速每秒4.5米),兩者皆可攜帶核彈頭。這個研發速度之快,進步之急,把需時10多年的研製過程縮短至幾個月,是全球所有國家的未見!火星-12射程達4,500公里,可輕易的覆蓋距離平壤3,400公里外的關島,而火星-14則是分兩段點火設計,在上次試飛時曾飛至3,800公里的高度,然後再跌落1,000公里外的日本海,假若以水平飛行的話,這就表示射程可達9,000公里,足夠覆蓋美國西岸及中國全境,是真正的洲際導彈(ICBM)!

火星-12以及火星-14火箭是採用高性能的液化推進燃料俄製RD-250系噴射引擎(Liquified Propellant Engine),而以偏二甲肼(UDMHUnsymmetrical Dimethylhydrazine),化學分子式是H2NNCH32燃料推進及以四氧化二氮(Dinitrogen Tetroxide,分子式N2O2)作為強力氧化助燃劑,產生80噸的推力,中國的航太長征火箭也是採用這種燃料。

北朝鮮共有兩間大化工廠兼營煉油,一間主要供應西面地區,能力是142萬噸(1,000萬桶)一年,另一間是供應北面省份的,大約煉200萬噸(1,400萬桶)一年。偏二甲肼及四氧化二氮也可能在這裏合成精煉供導彈之用。不過以北朝鮮的科技水平,連簡單的飛毛腿導彈(Scud)也造不出來,而需要向俄國購買,又有何能力能做出如此高性能的液化推進燃料火箭引擎?

國際上又有人懷疑可能是中國甚至伊朗向北朝鮮技術轉讓,但事實證明中國、美國、法國、印度甚至伊朗都已經不生產這種引擎,而俄國也在2006年之後不再生產這種型號,現存的俄國火箭引擎製造商「動力機械科研集團」(Energomash)是唯一曾經生產及擁有這款RD-250系雙燃燒室(Dual Combustion Chambers)引擎的公司。RD-250引擎在上世紀60年代是前蘇聯所設計,然後把藍圖交給烏克蘭的軍工廠作為OEM承造商生產,自1991年蘇聯正式解體後俄國依然從烏克蘭購入此款引擎作發射衛星之用,但製造火箭及升空點火則由莫斯科親自操刀,並不假手於烏克蘭。至2006年時俄國政府已自行研發另一種新型引擎,而不再向烏克蘭的楊格爾南方設計局(Yuzhnoye)購買,使該公司在2015年時差點破產,而金正恩的上場,正好是該公司快倒閉之日!

軍火商倒閉 黑市買入部件

上文所說的RD-250系列引擎是雙燃燒室設計,但從美方的情報指出,平壤的火星-12導彈的RD-250引擎則是單燃燒室設計,而以北朝鮮的技術能力,不可能自己製造或改裝此種引擎,幾乎可以肯定金氏是從俄國的Energomash公司或烏克蘭的Yuzhnoye公司所購買,但這兩間公司早已不再製造這款引擎,而強人普京也不會容許這樣危害到自身的軍售!但事實上自從前蘇聯在1991年解體後,不少前軍火製造商都已倒閉並人去樓空,很多「阿爺」的軍工製成品堆放在廢棄的貨倉裏面無人過問,成為黑幫或離職員工甚至財困軍警的「小金庫」!極有可能北朝鮮就是通過這樣的黑市渠道買得RD-250引擎及部件和核原料鈾-235

其實早在2012年時,烏克蘭就曾經捕獲多名北朝鮮特工,意圖購買火箭及導彈部件回國。那麼為何北朝鮮的RD-250引擎只是單燃燒室而不是更大馬力的雙燃燒室型號?業內猜想可能是賣方不敢貿然售予金氏大馬力引擎,怕他玩過頭玩出火來,真的向美國本土試射導彈,到時賣家就逃不過中情局及KGB的全球追殺!但現時只要北朝鮮把多個單引擎結集起來,也可產生同樣致命效果!不過能發射火箭並不代表能精確的擊中千里之外的指定目標,因為這需要外空軍事衛星作全球實時導航定位,而北朝鮮並無此系統也無小型的核彈頭!

堵黑市導彈部件來源 停朝核訛詐

RD-250引擎體積很小,只有兩立方米,很容易用集裝箱偽裝經鐵路運至俄國遠東的海參崴地區,然後經火車混入平壤,或經漁船駛入北朝鮮海港,而不會經中國領土進入平壤,因為路途遙遠容易出事,出了事時在中國境內是俄黑幫勢力所不能及,再者中方也絕不會與黑幫合流做出傷害到中國國家安危之事。

今年又適逢北朝鮮大旱,災情嚴重,農作物失收,有大饑荒之可能,內外政治經濟形勢可謂非常嚴峻。以北朝鮮的軍力對撼美軍,有如以卵擊石!不過根本毋須開戰,只要中、美、俄全力攜手封殺北朝鮮的導彈引擎及部件的來源,就能停止平壤的核訛詐,中國不再向該國提供糧食及石油就能使其立即大亂崩潰,北朝鮮並無任何戰略石油儲備,美軍估計北朝鮮假若全面開戰,將會首先攻打南韓搶油,因其本身石油供應只夠使用5天!

波鞋街重建違諾 市建局欺瞞公衆

<轉載自2017829 明報 社評>
旺角波鞋街重建計劃由市建局主導,已經完成,惟當初為了爭取支持而承諾的公眾參與元素,不見蹤影,住宅總面積和單位數目卻顯著增加。雖然米已成炊,貨不對辦,市民大眾也無可奈何,但是市建局失信於民,必然影響日後具爭議重建項目,因為市建局為自己烙上了不可信的烙印,社會大眾對其言行舉措,將會猜疑。市建局將為此付出代價,市區重建因此增添更複雜因素。
爭支持承諾保留特色 改設計增住宅棄綠洲
這項重建計劃歷時10年,由於涉及樓宇為運動用品商舖聚集經營之地,極具特色,不僅業界反彈,社會人士亦關注,並引發爭議。市建局為了爭取支持,宣布重建計劃時,聲稱會保留波鞋街的地區特色,採用運動體育作設計主題,打造成媲美日本東京原宿的大型「體育用品城」,期望能與鄰近的麥花臣運動場及室內場館產生協同效應。當時市建局表示,新商場預留商舖供受重建影響的波鞋街商戶進駐,最高兩層用作康體文娛場所,提供健身、康樂設施,並設立本港首個「體育名人館」,擺放與本地運動員相關展品,以表揚他們的傑出成就;另外,商場設有向公眾開放的「空中花園」,為旺角提供鬧市綠洲,云云。
重建完成,住宅大廈已經於今年初入伙,新商場則在上月開放,惟整體格局與市建局當時宣示有很大不同,其中商場由5層縮至3層。記者本月中到場所見,商場已開放地面、1樓及2樓,大部分商舖由連鎖運動品牌進駐,部分店舖正裝修,3樓暫未開放,市建局原先提出的「空中花園」不存在,「體育名人館」亦不見蹤影。
「空中花園」和「體育名人館」是市建局爭取支持,注入回饋社區、公眾參與元素的兩個賣點,反對聲音因而基本消失,收購重建獲開綠燈。現在貨不對辦,市民感覺被欺騙了。市建局解釋,城規會後來訂定新的高度限制,規定旺角等多個地區的新建築物最高為100米,降低了20米,原先方案因而受影響;加上當年政府要求增加通透度、綠化率及樓宇後移等因素,市建局遂於2011年修訂設計,將原本5層的商場平台改為3層高,刪去原先兩層的「康體文娛場所」。
市建局諉過城規會調低高度限制,實質轉移視線。事實上,高度新規定並非針對商場,而是就整座建築物作出高度限制,然則,市建局修訂設計時,只要減少住宅層數,就可以維持商場仍然有5層,用作康體文娛場所的空中花園,就不至於被消失了。現在重建完成了,市建局捨棄社區參與元素,住宅樓面面積則由原方案只有約15萬方呎,修改後增加至18.67萬方呎,增幅超過20%,住宅單位數量亦由原先290個增至439個。設計修改一增一減,以近年樓價節節攀升,市建局在波鞋街重建計劃的收益,肯定十分可觀,只是,設若此乃剝奪公眾利益的結果,則市建局的道德操守十分可議。
公眾不會忘記 市局將付代價
市建局說修改設計諮詢過油尖旺區議會,當區區議員證實曾有此事,不過,當時卻不知道修改了那麼多和空中花園不見了。有關情况,可理解為市建局借區議會「過橋」,所謂諮詢時不盡不實,區議會無法知道修改細節。市建局此舉是玩弄程序,與真正的程序公義風馬牛不相及。另外,由於重建波鞋街涉及公眾參與,市建局即使諮詢區議會,也應該公開交代最新情况和修改設計,讓公眾討論,才符合市建局與社會大眾就此事的無形「共識」,市建局的做法,實質「隱瞞」公眾,不能接受。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城規會前副主席黃遠輝說,雖然波鞋街重建方案受高度限制影響,若平台層用作提供「空中花園」等公共空間,市建局提出申請,城規會可考慮公眾利益為由酌情審批。市建局從未向城規會申請放寬限制,然則要把「空中花園」從重建計劃消失,是市建局抑或合作地產商的意思?市建局欠公眾一個交代。
過去,市建局有重建項目也曾被批評違反承諾,其中在俗稱「囍帖街」的灣仔利東街重建項目,市建局曾以婚嫁作主題,承諾受影響商戶可重返利東街繼續經營。不過,重建完成後,市建局卻在新商場的租約條款加入「一流購物商場」條款,令以往囍帖街的小商戶難以進駐,最終大部分商舖成為名店或連鎖店。「囍帖街」或許還有小商戶未能登大雅之堂的問題,波鞋街卻是市建局明明白白的背信棄諾,公眾對此莫奈之何,看不到有什麼辦法可以抗衡,即使如此,市建局這些違諾紀錄,公眾不會忘記。今日,或許市建局以為過得海就是神仙,他日,市建局在其他重建項目將會付出代價,也將使市區重建增添變數。

The URA has blatantly broken its promises

THE redevelopment plan of "Sneakers Street", which was led by the Urban Renewal Authority (URA), has now been completed. But the element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which was promised by the URA in a bid to solicit support is nowhere to be seen, while the newly-built residential building has a much larger total residential floor area and higher number of apartments than originally planned.

The redevelopment plan was 10 years in the making. As the buildings involved were where shops selling sports goods were clustered in an iconic way, the plan not only provoked a backlash from the shops but also raised concern from society, so much so the plan became controversial. In order to garner public support, the URA, when announcing the redevelopment plan, claimed that they would preserve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Sneakers Street. They also said they would adopt the theme of sports for its design and turn it into a large "Sports Retail City" comparable to that in Harajuku, a district in Tokyo, Japan, in a way that generated synergy together with MacPherson Stadium and the indoor stadiums. Back then, the URA said that shops would be reserved in the "Sports Retain City" for stores in Sneakers Street affected by the redevelopment plan, while the two highest levels would be for leisure activities, where there would be fitness and leisure facilities. The shopping mall would also house a "Sports Hall of Fame", a first of its kind in Hong Kong, which would showcase exhibits related to Hong Kong athletes to recognise their achievements, as well as a "hanging garden" which would be open to the public to provide a green oasis in Mong Kok's hustle and bustle.
Now the redevelopment project has been completed. Residents began to move into the new residential building early this year, while the shopping mall was opened last month. But the shopping mall has a layout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from what was first proposed by the URA. First, there are only three (rather than five) levels. As witnessed by reporters mid-last month, the ground floor, the first floor and second floor have already been opened, where chain stores selling sports goods have taken most of the shops. Some shops are still undergoing renovation. The third floor has not yet been opened. The "hanging garden", proposed by the URA, is nowhere to be seen, as is the so-called "Sports Hall of Fame".
Both the "hanging garden" and "Sports Hall of Fame" were selling points with elements of social benefits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The URA used these selling points to persuade the public to support the project. Because of them, opposition to the project largely disappeared, and the acquisition of old buildings and redevelopment plans were given the green light. Now things have turned out to be different from what was promised, and the public feel like they have been cheated.
The URA has a history of being criticised for going back on its word in redevelopment projects. It once proposed to use weddings as the theme for the redevelopment of Lee Tung Street in Wan Chai, commonly known as Wedding Card Street, promising that stores affected would be allowed to return to Lee Tung Street and carry on with their business. But after the redevelopment plan was completed, the URA included a clause of "top-notch shopping mall" in the lease agreement of the new shopping mall, which made it difficult for small stores originally in Lee Tung Street to gain a foothold in the new mall. The mall ultimately became largely made up of shops selling luxury items and chain stores. It could be argued that the issue of "Wedding Card Street" comes from the lack of elegance on the part of the small stores. But the case of Sneakers Street is one in which the URA has blatantly gone back on its word. As displeased as they are, the public are at a loss how to contend with the URA. But the public will not forget how the URA has broken its promises repeatedly. The URA might think that it is safe now that it has had its way. But the URA will pay a price in its future redevelopment projects, and this will bring uncertainty to urban redevelopment.
波鞋街重建違諾 市建局欺瞞公衆
旺角波鞋街重建計劃由市建局主導,已經完成,惟當初為了爭取支持而承諾的公衆參與元素,不見蹤影,住宅總面積和單位數目卻顯著增加。
這項重建計劃歷時10年,由於涉及樓宇為運動用品商舖聚集經營之地,極具特色,不僅業界反彈,社會人士亦關注,並引發爭議。市建局為了爭取支持,宣布重建計劃時,聲稱會保留波鞋街的地區特色,採用運動體育作設計主題,打造成媲美日本東京原宿的大型「體育用品城」,期望能與鄰近的麥花臣運動場及室內場館產生協同效應。當時市建局表示,新商場預留商舖供受重建影響的波鞋街商戶進駐,最高兩層用作康體文娛場所,提供健身、康樂設施,並設立本港首個「體育名人館」,擺放與本地運動員相關展品,以表揚他們的傑出成就;另外,商場設有向公眾開放的「空中花園」,為旺角提供鬧市綠洲,云云。
重建完成,住宅大廈已經於今年初入伙,新商場則在上月開放,惟整體格局與市建局當時宣示有很大不同,其中商場由5層縮至3層。記者本月中到場所見,商場已開放地面、1樓及2樓,大部分商舖由連鎖運動品牌進駐,部分店舖正裝修,3樓暫未開放,市建局原先提出的「空中花園」不存在,「體育名人館」亦不見蹤影。
「空中花園」和「體育名人館」是市建局爭取支持,注入回饋社區、公衆參與元素的兩個賣點,反對聲音因而基本消失,收購重建獲開綠燈。現在貨不對辦,市民感覺被欺騙了。
過去,市建局有重建項目也曾被批評違反承諾,其中在俗稱「囍帖街」的灣仔利東街重建項目,市建局曾以婚嫁作主題,承諾受影響商戶可重返利東街繼續經營。不過,重建完成後,市建局卻在新商場的租約條款加入「一流購物商場」條款,令以往囍帖街的小商戶難以進駐,最終大部分商舖成為名店或連鎖店。「囍帖街」或許還有小商戶未能登大雅之堂的問題,波鞋街卻是市建局明明白白的背信棄諾,公衆對此莫奈之何,看不到有什麼辦法可以抗衡,即使如此,市建局這些違諾紀錄,公衆不會忘記。今日,或許市建局以為過得海就是神仙,他日,市建局在其他重建項目將會付出代價,也將使市區重建增添變數。

2017年8月23日 星期三

吳敦義需要超越馬英九路線

<轉載自2017823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柳金財 台灣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國民黨新任主席吳敦義主張「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現狀。基本上這是維持前總統馬英九兩岸政策路線,頗有「馬規吳隨」之意味,兩岸路線是在馬英九既有基礎上延續發展。吳敦義領導的國民黨為強化與大陸當局的對話空間,釋出兩岸互動基本準則「堅決反對台獨」,這與大陸當局對台政策主軸「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看似並無衝突之處。
國民黨「馬規吳隨」的兩岸政策路線
然因大陸當局對以「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產生疑慮,恐認為吳敦義的兩岸路線開創性不足及欠缺政治善意。涉台學者批評吳敦義的兩岸論述「仍不清晰、混亂不清、存在矛盾、沒方向感」。問題是,馬英九執政時由於兩岸奉行「九二共識」作為政治基礎,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當時國民黨強調「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各表」,大陸當局雖無公開承認,也無公開否認,採取默認態度。
但當國民黨淪為反對黨後,隨着蔡英文當局採行「去中國化」措施,大陸當局有將「九二共識」硬化「一中原則」趨勢。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與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會面時特別強調「九二共識」的核心是「一中原則」,這無異是排除對「一中各表」認可或默認,對國共兩黨交流預先設下清晰前提或框架,希望吳敦義多談「一中原則」少談「一中各表」,提高對國民黨兩岸政策路線標準。
換言之吳敦義若只是簡單繼承馬英九路線,顯然是無法獲得大陸當局的認可,這將重蹈馬英九覆轍。儘管各界普遍認為馬執政8年兩岸關係呈現既穩定且和平局面,執政時期終止前總統李登輝「兩國論獨台路線」、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台獨路線」。但馬「不統、不獨、不武」主張,加上言必稱「一中各表」,被抨擊為將兩岸「分而不獨」的狀態固定化、永久化,及不應附和民進黨的台獨分裂主張,導致具濃厚分離主義色彩的「台灣主體意識」揚升,馬的兩岸作為傷害兩岸政治關係。
吳繼承馬主張 是善意政治表達
首先,吳敦義繼承而非揚棄馬英九執政時所主張「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應該是一種善意政治表達,馬執政8年是兩岸最和平時期。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推動合作交流,建立兩岸和平穩定關係框架,兩岸共享和平與經濟紅利。一般普遍觀點以為,馬英九治理政績以兩岸關係最為醒目,主張「維持現狀」即「不統、不獨、不武」;即使蔡英文執政,亦必須宣稱「維持現狀」的承諾。若是吳敦義重新提出馬英九路線,將能重啟接軌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同時給予台灣民眾恢復對國民黨有能力處理兩岸關係的信任感。
其次,吳敦義繼承馬英九執政時期主張「不統、不獨、不武」,未能深化建立兩岸政治談判的政治基礎。大陸涉台學者痛批馬執政8年主張「不統、不獨、不武」和「只經不政」的政策路線,迴避兩岸政治談判,加劇台獨分離主義傾向;還批評在馬英九執政下,導致台灣社會本來對兩岸政治談判、簽訂和平協議和建立軍事互信具有高度共識的政治議題,最後反變成台灣當前的一大政治禁忌。簡言之,吳敦義仍繼承馬英九執政「新三不」政策,並無開創性,顯示其保守及局限。
最後,對和平協議立場轉趨消極。吳敦義在政綱中刪除前主席洪秀柱所設置「和平政綱」及兩岸和平協議,此立場與馬英九執政時期相同。2012年總統大選前,馬英九拋出「審慎斟酌兩岸簽和平協議」的議題。當時民進黨籍競爭對手蔡英文提出「四個危險」,包括讓台灣陷入「和平統一」政治框架;可能改變兩岸現狀,兩岸事務淪為「中國事務」;此舉「輕率冒進,不尊重民意」,徒增社會的爭議與對立;破壞處理兩岸問題的戰略縱深。
蔡英文強調堅持捍衛「主權」、「民主」、「和平」,任何協議都不能把「一個中國」當成政治前提,且任何協議都必須訴諸公民投票。然而馬英九提出「國家需要、民意支持、國會監督」的前提下始能簽訂和平協議,其支持立場轉趨於消極。相對而言,洪秀柱擔任國民黨主席主張「一中同表」、「深化九二共識」,設置「和平政綱」及簽訂兩岸和平協議,能為兩岸政治談判奠立政治基礎。因此,吳敦義繼承馬路線若無再創新及批判繼承,大陸方面批判馬英九路線的困境,也就是直指吳敦義路線的局限,顯然大陸當局更認同洪秀柱兩岸路線。
大陸方面直指吳敦義在兩岸關係論述時,很少見吳敦義正面表述「一個中國原則」及「兩岸同屬一中」這個共同部分,而是不斷重申和強調「一中各表」的「一中涵義」「異」的部分,大陸當局質疑這與蔡英文的兩岸論述有「趨近」現象,尤其是吳敦義表達「想當中國人可以回去大陸」,顯示其「中國認同」有問題;主張公民投票兩岸和平協議、新政綱中應否保留簽署和平協議、提出美方是否持續對台軍售也是考量因素。毋庸置疑,「公投和平協議」觸犯大陸當局的政治底線,深恐延伸至公投具台獨意涵的政策或議題。
大陸無法容許再倒退至「一中各表」
大陸學界對馬英九的兩岸路線批判是在其卸任後,這等於是重新反思馬執政時兩岸政策成效,雖然回到「九二共識」基礎,但主張「不統」反而導致台獨意識及「台灣認同」蔓延。馬執政時期國民黨宣稱「一中各表」,大陸當局默認;但現在台灣當局由蔡英文主政,雖主張「維持現狀」,但卻採取「去中國化」政策措施,「文化台獨」、「柔性台獨」聲勢蔓延。大陸對台政策轉向戰略清晰,民進黨當局必須接受「九二共識」及認同核心意涵;連帶吳敦義領導的國民黨,也必須立場鮮明回到「一中原則」軌道,無法容許再倒退至「一中各表」。
大陸操之過急 恐使國民黨邊緣化
然而,大陸當局對吳敦義領導的國民黨設定更嚴格、清晰標準及前提框架,是否會制約國民黨發展及重返執政的目標?國民黨是台灣內部主張統一及「願統」最大政治勢力,基於選票極大化目標往往會採取中間路線,具有相對包容性、模糊性,過於明顯的意識形態及政治準則恐使其政黨發展受限,趨向泡沫化,反而失去「願統」力量的凝聚及戰略伙伴、政治同盟形成。換言之,大陸當局過於堅壁清野、操之過急、欠缺彈性空間的兩岸政治基礎,恐使國民黨發展趨於邊緣化困境。

(編者按: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來稿原題為「『馬規吳隨』下國民黨兩岸路線之發展與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