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三

北京「新」戰略 鎖定台灣青年

<轉載自2016127 明報 觀點版 撰文:王彥晨 台灣資深傳媒人>

北京對台策略在民進黨蔡英文政府上台後,悄悄有了微調。這個調整,一方面也是檢討過去,涉台部門長期以來操作讓利台灣,但最終得不到台灣社會更多好感,甚至反映在國民黨的敗選上;二方面,新調整的方向,雖然還是有「三中一青」(中小企業、中低收入、中南部、青年)的影子,但手法更加細緻,而其影響也更為巨大。
大陸指向性吸台灣尖端知識青年
這個戰略,姑且稱為「吸台青」。「吸」表示有一股拉力,「台青」指的是對象;不過,大陸是指向性地吸台灣有創新能力的尖端知識青年到大陸創業。
根據大陸媒體報道,一項名為「兩岸青年創新大聯盟」的創業諮詢平台,設於「民革」之下,最近成立。「民革」,台灣青年可能陌生,它是由國共內戰時的國民黨左派成員及其支持者和一大批親共人士組成,不再信奉三民主義,不同於當時的所謂「國民黨右派」、不同於現時在台灣的中國國民黨,是大陸所謂「八大民主黨派」之一。北京將此項目置於「民革」之下,也頗有深意:一方面和中共本身有所區隔;二方面發揮一點「民主黨派」的功能;三來,不讀歷史的台灣青年可能根本搞不清楚來龍去脈,但在象徵意義上,「民革」又多少有點國民黨血統,進可攻、退可守。
過去「三中一青」的原意,乃是北京要對台灣的「中小企業」、「中低收入」、「中南部」,以及台灣的「青年」,加強工作。現在,這個方向仍然延續,但因為北京對蔡英文不接受「九二共識」反感,枱面上兩岸交流幾乎停擺,有些工作也不能入島來做,因此,鎖定台灣青年,有計劃「吸台青」將創新創業的人才吸往大陸。這對掏空台灣、陷台灣長期經濟發展於絕境,將產生深遠影響。
根據報道,聯盟將充分調動「民革」各地各級組織多年來對台交流積累的青年精英資源,為目前至少40個大陸「青創園」和台灣「青創社團」提供資訊服務,推動信息、人才服務和融資平台。
事實上,類似的案子在上海也正要開展:號稱有2000平方米的兩岸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合作平台,也即將在滬揭牌。這一波的面向台青戰略,顯然大陸有備而來。當然,也有行家直接指出離台灣路程遠近、生活消費高低、空間使用租金和薪金成本高低才是創業者要精打細算的細節。
蔡政府現在戰略毫無章法
北京在台灣爆發太陽花運動後氣急敗壞地發現,多年來對台青年工作,幾乎是一次性地暴露了失敗。鼓動台獨的精神導師如黃國昌等人,不但攻上立法委員寶座,成為「太陽花」最大受益者,也再次讓北京看清楚,被視為「統媒」的在台代言人,完全成為反向的助力,台青「天然獨」愈批愈旺。相信這必然令涉台部門泄氣,也有消息稱習近平對此不滿而有重話。
但台灣方面真正該弄明白的是:蔡政府倚賴美日而拒斥中國,一旦台灣青年,特別是有創新創業能力的知識青年,一批批被優渥的條件引往大陸落腳,則台灣社會的中堅已被侵蝕,政府的經濟政策也將失去活力。

偏偏蔡政府現在的戰略毫無章法,不但留不住青年人才,反而讓台灣乾涸,人才更往外流。在「拒中」的意識形態指導下,陸資入島阻礙重重,人才又被大陸吸走,台灣只剩下呼口號的激情,卻不見拿出辦法的領導人和政府。這會不會形成新的出走潮,正是讓人憂心之所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