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6日 星期一

兩岸外交戰火重燃 台國際空間新考驗

<轉載自20161226 明報 社評>

上周,西非島國聖多美和普林西比(聖普)宣布與台灣斷交,令台灣的邦交國數目降到了21個的歷史新低,在1979年中美建交後,台灣邦交國數目一度低至22個。有消息稱,在台灣總統蔡英文下月出訪中美洲4國前後,台灣的邦交國數目可能還會減少,會否發生她到訪的國家突然宣布斷交的狀况,亦難逆料。可以肯定的是,台灣的外交空間將遭進一步壓縮,面對空前的困境。
蔡英文拒認九二共識 邦交國斷交潮恐到來
自民進黨上台,蔡英文政權一直拒絕承認「九二共識」,一般預料兩岸休兵8年的外交戰火將會重燃。今年3月,蔡英文尚未就任,北京就與已和台灣斷交3年的非洲國家岡比亞恢復邦交,拉開了對台外交戰的序幕。
台灣外長李大維指僅有18萬人口的聖普是在向台灣提出「天文數字」的經援被拒後才決定斷交的,但對方否認有其事。在北京,中國外交部重申「歡迎聖多美普林西比回到一個中國原則的正確道路上」,卻並未宣布與對方建交。
有迹象顯示,與以往挖台灣邦交國做法不同,中方在新一輪對台外交戰中,似採取所謂「岡比亞模式」,即要對方先與台灣斷交,中方觀察一段時間才決定是否建交。這顯示北京在國際影響力日增的今天,自信心更強。
過去8年,由於國民黨的馬英九政府承認「九二共識」,兩岸達成了「外交休兵」的默契,大陸適當鬆動台灣的國際空間,雙方亦停止互挖邦交國的外交戰。因此,岡比亞2013年與台灣斷交後,北京亦遲遲未與其復交。在此期間,據報有多個台灣的邦交國向北京叩門,都因兩岸「外交休兵」而未獲理會。民進黨上台後,批馬的「外交休兵」是「外交休克」,北京不再有所顧忌,未來一段時間,台灣的斷交消息恐怕會陸續有來。
兩岸關係高於外交關係 英捷專案可能步步驚心
1990年代曾任台灣外交部長的錢復就曾經指出,對台灣來說,兩岸關係高於外交關係。要想改善對外關係,前提是兩岸關係要改善。兩岸政策走錯了,就會造成生靈塗炭。而外交政策做錯了,沒有這麼嚴重的後果。
回顧近20年兩岸在國際的互動,充分印證了錢復的上述判斷。1995年李登輝總統不聽錢復勸阻,執意訪問美國母校康奈爾大學,引發台海危機,不僅令兩岸險啟戰端,台美關係亦告冷卻。1997年李登輝憑藉1.4億美元金援出席巴拿馬運河環球會議點燃「金援外交」戰火;2000年陳水扁執政後又搞所謂「烽火外交」,結果是兩岸關係全面冰封,陳水扁本人也被美國視為「麻煩鬼」(trouble maker)。
蔡英文上台後,摒棄馬英九的低調、務實、不製造意外的「活路外交」路線,在透過游說公司,促成與候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破天荒通電話之後,似有開啟「後烽火外交」迹象。但台灣外長李大維上周五坦承,台灣如要參與除APEC(亞太經合會)之外的其他國際組織,除非獲得北京允許,否則「有相當困難」。這番話,再度證實了錢復20年前所言的「真理」。
在與聖普斷交後,台灣有一種說法是,一些既窮又小的邦交國需索無度,斷交無異於一種解脫,反正台灣護照有164個國家免簽證,對民眾旅行自由並無影響,即使邦交國一個不剩,也無實質影響。
這種說法恐怕只是昧於現實的氣話,外交空間對一個政治實體來說至關重要,否則台灣多年來在旗幟、徽號、名稱上的斤斤計較就毫無意義了。台灣雖有領土、有軍隊,但若邦交國只是寥寥個位數,就會與格魯吉亞的阿布哈茲、南奧塞梯、烏克蘭的盧甘斯克、頓涅茨克等「幽靈國家」無異。對於將「獨立建國」定為終極目標的台獨政客來說,可謂沉重打擊。一個沒有邦交國的「國家」,要外交部何用?就以蔡英文下月7日出訪中美洲的「英捷專案」為例,若無這些邦交國,她連過境美國的理由都沒有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蔡英文今次預定到訪4國中,尼加拉瓜已有兩次游走兩岸斷交、復交的紀錄;洪都拉斯與薩爾瓦多,同時名列向北京遞橄欖枝卻被婉言勸回7個台灣邦交國家之列;薩爾瓦多2009年上台執政的左翼政黨「法拉本多·馬蒂民族解放陣線」(FMLN)多年來都與中共有黨際交往,蔡英文此行會否面臨突發尷尬事件殊難逆料。
本來,兩岸的外交休兵已經為停止用金錢在國際惡性競爭開闢了新路,但由於蔡英文拒絕承認「九二共識」,令兩岸關係失去了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外交戰火重燃看來難免。惟願雙方勿再重蹈金錢外交的舊路,正如中國外交部所言,「一中原則豈能用金錢作交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