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8日 星期三

台灣大選 北京才是最大贏家

<轉載自2012118日 明報 論壇版 作者:林泉忠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 傅爾布萊特學者>
 
台灣大選塵埃落定,馬英九大贏蔡英文80萬票,媒體都紛紛解讀為馬英九是本屆大選的大贏家。不過,如果仔細分析左右這次馬英九勝選的決定性因素,就不難明白小馬哥的勝利只是表象,這場選戰最大的贏家,是除了馬蔡宋之外的第四方——北京。而筆者在獲知選舉結果後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北京贏了!
 
北京挾「經濟牌」成功左右選舉結果

無可否定,一場總統大選的勝負,涉及候選人所屬政黨的形象、個人魅力、政策取向、對手實力、經濟環境等因素。許多媒體在分析馬英九勝選的原因中,包含了馬英九陣營打出的清廉牌、和平牌、政績牌、周美青、宇昌案牌,也包含了對手蔡英文的弱點,包括阿扁的包袱與模糊的兩岸政策等,這些觀點都不無道理。

不過,筆者認為,大陸成功挾「經濟牌」,勸動幾乎所有與大陸有經濟利益關係的台灣工商界領航人物,齊齊為「九二共識」背書,包括選前之夜台灣首富王雪紅的振臂一呼,有效地懾取了為數相當、冀望激活台灣經濟的台灣選民的心,這才是馬英九的最大勝因。

自從1996年台灣引入總統直選以來,兩岸關係一直是台灣選民考量的重要因素。不過,同樣是「兩岸因素」,本屆大選已發生了「質的變化」。此一變化反映在北京與台灣選民的微妙互動上。

北京與台灣選民微妙互動

首先,本屆大選是北京首次有明確意屬的候選人,並動員可利用的內外資源,全面「助選」。1996年至2004年的3屆大選,北京已開始嘗試影響台灣的選舉,不過當時國共兩黨還未建立互信,並沒有北京意屬的候選人。到了上一屆的2008年大選,連戰雖然已經歷史性訪問了大陸,打開了建立兩岸互信的大門,然而代表國民黨挑戰總統大位的是「反共」立場鮮明、並屢次在「六四」、法輪功等議題上與北京過不去的馬英九。更嚴重的是當年在選戰期間,馬英九隨阿扁「入聯公投」起舞,也搞起「返聯公投」,杜絕了北京挺馬的可能性,因此那次北京只將精力集中在全面堵截「公投」上,務必使其流產。

然而,兩岸關係到了今次大選已全面改觀。過去3年來馬英九「學乖了」,不再高調反對北京的政策,其間兩岸也實現了全方位的歷史性雙向交流。毋庸置疑,這些兩岸關係的新局面是在北京主導下,馬英九配合下實現的,北京自然希望此一合作模式與自己掌控的兩岸發展方向能繼續下去。因此,本屆大選北京有了明確的支持對象。

不過,為了避免賦予「明目張膽地介入台灣大選」的印象,北京並沒有直接喊出「支持馬英九」,而選擇呼籲認同「九二共識」。由於不僅對手蔡英文不接受,歷屆台灣政府中也只有馬英九政府認同「九二共識」,因此北京挺馬的意圖不言而喻。

證明台灣人民支持「九二共識」?
 
不過,許多媒體分析馬英九勝選是台灣選民支持「九二共識」的結果,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跳躍式解讀。其實,即使馬英九本人也非常清楚,將選票投給他的選民之中,認同「九二共識」即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仍是少數,更多的是不希望選了北京反對的候選人後,導致兩岸關係再度不穩,直接影響到台灣的經濟與民生。

此外,筆者也觀察到,同樣是重視兩岸關係,在內容與投票行為的主體性方面也已發生變化。上一屆,選民選擇了已開始與對岸建立互信的國民黨,以符合對和平與提振經濟的期待,由於沒有北京直接介入大選,台灣選民的主體性得到彰顯。然而,本屆在兩岸關係上,經濟成為唯一的主軸,加上北京透過主導台灣經濟的頭面人物直接介入,台灣選民的本位受到動搖,選民更傾向「如果選擇了不被大陸接受的候選人,台灣經濟將受影響」。換言之,台灣人民開始表現出不敢開罪大陸,開始出現「怕大陸」的投票傾向。

如何從零和走向雙贏?

其實,台灣的政治發展出現今天如此的局面,與過去20年來香港的情形極為相似。1980年代後,大陸以經濟力量影響香港政治的策略已經啓動,北京不僅成功收編原本與大陸幾乎不存在信賴關係的香港工商界,還透過兩地經濟的一體化,成功改變香港社會對大陸的態度。這些年來,香港社會早已達成一個共識:即使特首可以普選產生,這個特首必須是大陸可以接受的。換言之,即便是未來有意代表民主派挑戰特首大位的候選人,也必須和大陸維持某種程度的信賴關係。

今次台灣大選,在北京強大的「經濟牌」壓力下,台灣選民首次選出了「大陸可以接受的總統」。不難預測,只要大陸能繼續維持強大的經濟實力,這張經濟王牌也能繼續在未來的台灣大選中發揮效應。不僅如此,台灣工商界在本屆大選期間,全面倒向大陸,意味着北京在日後影響台灣政治發展方面將擁有更多可着力的空間。

在過去的威權時代,台灣是「以政領商」,如今似乎開始走向「以商圍政」。這次北京贏了,然而留給台北的課題是:今後將如何從零和走向雙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