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2年1月11日 明報 論壇版 作者﹕歐陽五>
今年內地政治經濟及社會管理目標用一個字概括的話,就是「穩」。
經濟生活方面,年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穩中求進」。此後,以發改委為首的各部委年度工作會議密集召開,皆循此基調。
社會管理方面,年後各地陸續舉行的政法工作會議傳達出一致信息,即是把為中共十八大召開「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作為今年工作的第一位任務」。
要維穩也要改革
穩,可從兩層意思理解,一是不冒進,二是不保守。但在內地的為官現實中,換屆年的「穩」,常有「不作為」、「不惹事」的集體表現。以一些觀察人士的看法,就是「該做不做,平平穩穩風風光光地換屆。」
前段時期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該省深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上說,一些官員「改革的意識在淡化」,甚至認為搞改革是「添麻煩的事」。這一提醒,是有的放矢。
再過一周,便是鄧小平南巡20周年。中國的改革攻堅,又到了一個重要的「時間窗」。
過去半年發生的許多重大事件,都說明改革不可延怠。中小企業虧損潮、溫州老闆跑路潮,說明金融體制和財稅體制要改。以烏坎為代表的群體性事件,民眾利益表達管道不暢是主因,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民眾要求改革繼續提升內在動力的一種臨時爆發。
重大政治周期與改革時間窗的重合,對社會管理者提出了挑戰。
任何一樁改革,說到底都是資源和利益的再分配。目下中國利益關係掣肘及特殊利益集團等影響因素,使一些關鍵領域的改革缺乏實質突破,譬如資源要素價格改革、金融領域的利率市場化改革,以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
總結近年來一些關鍵領域的改革,可以看到:有的改革目標是維持穩定而不是提高效率;有的改革沒有形成穩固的體制機制,不時發生倒退;有的改革有「泡沫化」成分,口號多於操作,甚至是明顯有利於強勢利益集團的改革在被推進。
要規避改革中的負面問題,關鍵還是改革,並且要在事關全局的重要性上下工夫。否則延誤最佳改革時機,不僅將付出更大經濟成本,也將付出重大社會乃至政治成本。
今年適值全球主要發達國家的選舉年,中國的政治周期,如何與國內改革要求步調貼合,如何因應來自外部環境的複雜挑戰,值得嚴重關切。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緩進亦退,退則失穩。只有勇毅改革,才是維穩出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