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5日 星期一

賴清德的必答題

<轉載自2024116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歐陽五 時事評論員>

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賴清德並不出人意料地勝出。民進黨8年執政的天然優勢、競選操盤之嫻熟老到,及「藍白合」破局,讓賴「保送」「躺贏」。但勝選並不意味着前路平坦。擺在賴清德面前的3道必答題,如何作答,不僅決定其個人與民進黨的前途命運,更攸關兩岸、中美、亞太與世界的和平及穩定。

必須回答怎處理兩岸關係

選前,民進黨再祭「大陸介選(介入選舉)」奧步(茅招),濫用警報傳送「大陸飛彈」說,結果假消息變成「空包彈」,貽笑大方。反觀大陸以不變應萬變,按自己的既定節奏推進兩岸關係。一方面,選前5天發布《關於經貿領域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若干措施的通知》,繼續堅定促融;另一方面,釋出信號研究進一步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早期收穫農漁、汽車配件等產品關稅減讓措施,檢視、觀望兩岸善意是否對等。

其實,大陸對台灣的影響何需用「介入」,它本就是台灣經濟、政治、社會發展的最大外部變量,且分量日重、牽動甚廣。

觀島內,要和平、增交流、擴合作始終是主流民意,因為最符合台灣民眾利益。因而,如何處理兩岸關係,是台灣地區領導人必須回答的第一道題。

依照賴清德過往的行為邏輯,在新任期內是否有智慧、有能力平穩處理台海議題,尚是個問號。如果避答或歪解「九二共識」這一核心命題,那麼,兩岸和平的願景就會落空,兩岸民意也會反噬。

中美之間的路徑選擇

在中美之間如何自處,是賴清德要答的第二道題。從競選期間揚言以「走進白宮」為執政目標,到投書《華爾街日報》提「四大支柱」論,賴清德尋求「摸頂」「獻禮」並沒有換來美國的放心。實際上,賴清德的當選讓美國不得不更提高警惕,亦反過來促進了與中國大陸的主動溝通和管控默契。

選前,中聯部部長劉建超赴美,與包括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內的多名美方人士會面。劉建超在美重申,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並表示中方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沒有變化。白宮國安會在選前舉行專題媒體電話簡報會,重申美國堅持其長期的「一中政策」、不支持「台獨」,並做出了「不反對和平統一」的姿態。選後,美國總統拜登對媒體表態「不支持台獨」,顯示美國回歸在台灣問題上的傳統立場。

當然,從戰略上看,美國「以台制華」不會改變;但在戰術層面,美國會盡力避免美中衝突,尤其是戰爭。據彭博社最近估算,台海若有戰事,代價將是10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GDP(本地生產總值)的10%,也將重傷美國經濟。

圍繞在台灣問題上的互動,美國會愈來愈清晰了解中國大陸所說「核心利益」及「第一條不可觸碰的底線」的意涵。北京就反對「台獨」、促進統一表明了堅定意志,華盛頓會明白「勿謂言之不預」的道理。

「台獨工作者」賴清德上台,如果不改其頑固立場,或將使台灣成為美國政府又一個海外噩夢。美國應當也應會努力管控「台獨」衝動,就像小布殊政府時代管控陳水扁「急獨」行為一樣。

放眼世界,動盪與衝突、危機與風險並存,各國都在尋求和平、發展之路。在中美兩強之間,多個國家、地區都選擇不站隊,並呼籲合作。台灣地區領導人的路徑選擇,又該是什麼呢?

能否聚焦民生福祉

民進黨執政8年,歷數成績單,乏善可陳。島內民眾選出台灣2023年度代表字是「缺」——缺電、缺蛋、缺人、缺安全感,百「缺」待補;開放美國「萊豬」(含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的豬肉)、圖利「高端」疫苗,私利至上;肉價飛漲、房價高企,薪資止步不前;台股有漲勢,但外銷訂單持續下滑,經濟增速「保二」無望,經濟「外冷內不熱」;政黨惡鬥,以涉「反滲透法」名義拘捕人民,綠色恐怖既無人權,更非民主善政。

此次台灣大選,民進黨籍領導人和「立委」席次得票都未過半,反映選民不滿過去8年的內政治理。對賴清德自身和民進黨暴露的諸多問題,後續是蓋還是改?面對民意民訴,能否聚焦民生福祉推進改革?這是必答的第三道題。

福禍相依。未來是「終日乾乾」、「或躍在淵」還是「亢龍有悔」,取決於當局者能否知進退,以民眾利益為依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