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3日 星期六

政黨輪替循環中斷 台海或現多事之秋

<轉載自2024114 明報 社評>

台灣大選昨日結束,在總統選舉部分,一如「封關」前的民調所示,民進黨的賴清德以四成得票當選,而國民黨的侯友宜、民眾黨的柯文哲得票分居二、三名,顯示「下架民進黨」的六成主流民意希望落空。由於賴清德的低票當選,以及立法院民進黨席位不過半,出現朝小野大的新局,島內的政黨惡鬥預料將會加劇,政治局勢會更加動盪。而民進黨打破台灣政壇本世紀以來每8年一次的政黨輪替循環格局,很有可能長期執政,更給台海局勢及亞太地區安全平添更多不穩定因素。

對於這一結果,有分析指國民黨在投票日前夕操作「棄白保藍」用力過度,反而激怒了柯文哲民眾黨的粉絲不離不棄,更加凝聚白營人氣;亦有指侯友宜為與前總統馬英九「相信習近平」之言切割,主動宣稱與他想法不同,在最後造勢大會拒邀馬到場助選,讓藍營自亂陣腳;甚至有指台國防部將大陸發射衛星的預警寫成「導彈」,刻意營造危機感,催出了綠營南部鐵票……但其實這些都並非藍營敗選主因。AdChoices廣告

柯文哲吸納藍綠兩邊票 綠勝藍負再現鐘擺效應

藍白合破局固然是因雙方利益算計、爾虞我詐,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柯文哲粉絲中,有相當部分是對民進黨施政不滿的年輕淺綠選民。他們對多年來台灣政壇的藍綠惡鬥深惡痛絕,希望尋找新的替代力量,這些人不會因對民進黨不滿就去投國民黨。柯文哲𠝹走的,不光是藍營的票,更多的恐怕是綠營的票。所以,棄保效應沒有發生並不奇怪。

民進黨勝選,雖然打破了台灣政壇本世紀以來政黨連續執政不逾8年的「魔咒」,但卻符合藍綠在重要選舉中輪流獲勝的「鐘擺效應」。2022年的「九合一」地方大選中,國民黨大獲全勝,但卻未能延續氣勢,今次在票倉北台灣未能大勝,在南部反而退步,所以民進黨勝選,亦非出人意表。

國民黨的敗選,恐怕還是要從「打鐵自身不夠硬」找原因。國民黨從2016年的多次重要選舉中失利,但事後的總結卻主要集中在兩岸政策方面,除跟隨民進黨調門,更形塑了台灣社會「去中國化」的政治正確氛圍,黨內的改革卻未能洗心革面,無法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就以今次總統選舉為例,推出的候選人侯友宜本土色彩雖濃,卻欠個人魅力,其文宣「台灣的未來」,仍是複製2008年馬英九競選的模式。反觀基層動員能力不被看好的民眾黨,選戰策略主打催谷投票率的「哀兵策略」,從象徵草根的「小草精神」,到讓年輕人向長輩拉票的「孫子兵法」,即使在傳統媒體處於弱勢,仍打得有聲有色,吸引了大批年輕粉絲。不過,雖然拿到近27%的選票,但得票數還是位居第三,反映年輕選票仍然不敵政黨動員的「鐵票」,就連在柯文哲做了8年市長的台北,得票都是「老三」,讓他不禁感嘆「不要以為做得好就有選票」,成為今次選戰的「金句」。

立法院綠營不過半 賴清德施政受掣肘

立法院方面,民進黨過去兩屆選舉均取得過半數席位,實現「完全執政」。但今次選舉,民進黨失去了立法院控制權,由於藍營在立委地方選戰中斬獲,令立法院出現朝小野大的局面,這意味未來民進黨政府的任何法律和政策包含兩岸關係、財案預算在內,都會受在野黨的挑戰。這與2000年陳水扁上台時面臨的情况相似,賴清德昨天已經宣布要與在野黨合作、協商,由於柯文哲早已表態在立法院合作只看議題,不看政黨,引發外界對於選後「綠白合」的揣測。不過,民眾黨雖然今次氣勢如虹,雖敗猶榮,但會否重蹈新黨、親民黨、時代力量等「第三黨」的覆轍,曇花一現,迅即泡沫化,仍待觀察。

4年前的台灣大選,適逢2019年香港反修例社運,讓民進黨「撿到槍」,為勝選的蔡英文催出817萬史上最高票。但今次大選,「抗中保台」牌失效,民進黨選情一度告急,因此,為勝選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包括利用行政資源,營造一邊倒的媒體優勢,同時利用《反滲透法》,操弄「大陸介選」牌,製造綠色恐怖,靠司法工具打壓在野黨勢力,為其勝選保駕護航。種種「奧步」(茅招)之下,賴清德選票仍只能低空掠過,成為選票與立法院「雙不過半」的少數總統,這意味他未來4年的執政之路將會較蔡英文更加艱難。他昨日在首場國際記者會上臉色凝重,也是把壓力寫在面上。

今次台灣大選的投票率71.86%,低於上屆的74.9%,可見民間對選舉的冷漠,而四成民眾就決定了台灣未來命運。賴清德已經被北京視為「台獨工作者」,他的上台更被視作有走向「法理台獨」的風險,儘管他昨天在當選後的首場國際傳媒記者會上聲稱,將會跟隨蔡英文路線,依照憲政體制維持現狀,在對等尊嚴前提下,「自信地和中國展開交流合作」,同時又強調「有守護台灣決心」。但人們仍記得他在選戰中的所謂「中華民國憲法就是風險」言論,可見他的台獨本色,上台後勢必加劇兩岸對立。如果說蔡英文當政的8年,讓兩岸關係冰封的話,賴清德未來的4年,很可能令台海局勢火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