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21年1月6日 明報 觀點版 撰文:陳景祥 資深傳媒人>
香港在2020年經歷了一場大變,這次變不像以往,在吵吵鬧鬧之後又會回復常態;北京這次主動出擊,去年直接出手為香港立國安法。這是一次權力大洗牌,過去是「兩支管治隊伍」,平行共治,但還是一個台前一個幕後,特區政府表面上仍然行使着若干自治權,然而當《港區國安法》出台之後,北京已經完全掌控整個特區決策的主導權,從內到外,「精心佈置、精心指揮」,恍如回到殖民地港英政府年代,香港的管治班子主要是執行,決策「大腦」完全在中央政府。
全面管治權落實 北京由懷柔轉強硬
有人說,港區國安法是因反修逃犯例風波及對上一年街頭暴亂的結果而來,是中央為「平亂」而立,然而回顧過去幾年發展,現在的局面其實有迹可尋。
2014年北京發表《「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提出中央在香港擁有「全面管治權」,據內地學者解釋,全面管治權是overall jurisdiction,是指一個主權國家對其領土範圍的一切都擁有管轄權。回歸初期,不少人理解北京承諾的高度自治,是指中央在香港行使的權力僅限於國防外交,但白皮書中北京明確指出,中央擁有的是「全面管治權」,即香港的高度自治來自中央授予,「中央給多少,香港就有多少」。
按白皮書規定,中央的「全面管治權」包括中央直接行使的權力、中央授權特區的高度自治權力、向特首發出指令的權力;還有過去從未提及的監督權力。
全面管治權的落實,令北京處理香港事務的手法跟過往截然不同。處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3年沙士及50萬人上街反對立23條,北京用的是懷柔手法,以提供「惠港政策」作安撫,希望表達良好意願,從而逐步提高香港人對國家的認同感,但此法效果不彰。白皮書出台之後,北京開始由懷柔轉向強硬,特區政府相應配合,就是DQ議員、把本土派和獨派「逐出」議會。過去特區政府以「尊重選民意願」而跟不同政治傾向的民選議員「衷誠合作」,在白皮書之後情况已全然改觀。
特區官員必須具備「政治覺悟」
港區國安法由北京一手包辦,特區政府只是一個被諮詢的角色,法例由人大常委通過、交特區政府執行。「全面管治權」到了這個地步,已經非常「全面」,北京可以如臂使指,透過在港的國安公署執行各項任務。一直以來,北京在港的機構,從香港新華社到中聯辦,都只是代表中央在港進行「聯絡」工作,到了國安公署,則是名正言順可以在香港執行職務。
從此,香港正式成為整個內地體制的一部分,在國家安全的「最高原則」之下,所有政策都要以此為大前提,即使經貿和金融領域,都需要配合國家政策、維護國家安全,特區政府官員更必須具備這種「政治覺悟」,香港的核心管治班子(包括問責官員和常秘一級的高官)從此不能再以技術官僚及政治中立自居,如果缺乏北京要求的政治素質,他們將難以在官場立足。
受美制裁7港官 列下屆特首首選
官場文化,也會由傳統的英式公務員制度逐漸轉向內地「領導幹部」模式,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領導幹部必須增強政治意識,善於從政治上看問題,善於把握政治大局,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註)。
以這個標準去分析今年的「政治大局」十分重要。今年是本地的政治年,9月立法會選舉、12月選委會選舉(選委會負責選出行政長官,上次選委會選舉在2016年12月11日舉行);而特首選舉雖在明年3月,但有意角逐的人士今年中左右就要公開表達意向(上次特首選舉投票在2017年3月26日),及早部署,在選委會選舉中做工夫。
「講政治」除了要具備政治意識,還應該包括政治忠誠。論政治忠誠,香港人之中首推受美國政府制裁的7名官員/前官員(包括問責官員),包括特首林鄭月娥、警務處長鄧炳強、保安局長李家超、律政司長鄭若驊、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曾國衞、特首辦主任兼國安委秘書長陳國基、警務處前處長盧偉聰。他們頂住了來勢洶洶的美國制裁,為國「蒙難」,北京必有回報,以示「鼓勵」,故此在挑選下屆特首時,這7名官員/前官員都會列為首選之一。最近政壇傳聞林鄭特首有可能連任,各界「嘩然」,但箇中原因,也許是北京要犒賞政治忠誠的官員以作示範,支持林鄭特首連任絕不出奇。
選委會延任較DQ區議員可行
眾所周知,特首選舉跟民意無關,因為絕大部分港人都無權投票,有權投票者只有1200名選委會成員。選委會之中有117名區議會代表,由於今屆區選泛民大勝,故此117名代表區議會的選委都會來自泛民陣營,令明年特首選舉增添了不可測的風險。
早前全國人大常委召開會議,媒體傳出會議將通過DQ「不合規」區議員的資格;也有另一版本,是人大常委將通過撤銷117名區議員出任選委成員的規定,改為從其他界別選出成員。
針對區議員,主要是擔心選委會內117張選票的動向,如果落入泛民區議員手中,特首選舉就會充滿不確定性,對北京來說是不能接受。林鄭特首上屆得票777張,如果減去117票,剩下就只得660票,假如再有某幾個功能組別「失守」,選委會可能無法夠票選出北京心目中的指定人選。
然而,無論DQ或取消區議員的選委資格,都必會觸發另一場政治風波,最好的方法,應該是由人大常委作出決定,上屆選委會延任一屆,不作任何改動;原因可以很多,包括疫情令各行各業受到重創,選委會內各界別都忙於「疫境」求全,不宜再搞選舉,而今屆立法會選舉也因疫情而押後,選委會順延有先例可援,原班人馬再做一屆也「順理成章」。選委延任簡單易行,總比各種針對區議員的方法來得可行。
成內循環配角 香港失光彩前景堪虞
政治氣壓低迷,令不少港人考慮移民他去,到底是去是留,成為困擾不少家庭的難題。過去一年香港「面目全非」,成為美國和西方國家針對封殺的對象,它們把香港視為大陸一個城市,令香港失去了連接大陸和西方世界的角色。
香港開埠之初就是一個游走於中西方的買辦角色,然後在大陸鎖國時當「窗口」,到大陸開放就成為搭通大陸與西方的橋樑。如今角色一轉,我們成為大陸內循環的一個配角,如此下去,香港將失去昔日光彩,前景堪虞。
註:〈習近平再談「講政治」 要求領導幹部不斷提高三種能力〉,央視網,2020年12月25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