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21年1月5日 明報 觀點版 撰文:阮穎嫻 港大經管學院講師>
很多國家在經濟發展初期,因為和世界科技前沿距離太遠,少不免由最低技術的生產做起,當中包括大量的模仿和技術轉移。這種模式的經濟發展可藉資本累積而達到,即所謂投資帶動的增長(investment-led growth)。
投資帶動發展已到盡頭
中國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發展,也是走這條路。大量由農村遷移到城市的勞動人口,從事低技術的生產,又由於勞動力充足,工資被壓得很低。很多工人在沿海地區(如東莞)的工廠日以繼夜工作,成就了中國「世界工廠」的稱號。那時候工廠一直在請人,農村來的人多了,工廠就擴建,多買幾台機器,吸收剩餘的勞動力,增加產出,經濟就有增長。
當時的產業政策,也是為投資主導型的發展服務。這些政策包括對特定行業提供補貼或資助,吸引外商到中國設廠和提供稅務寬免,以加快技術轉移。此外,中國把深圳設成經濟特區,以便宜的地租和各種優惠吸引港資廠商到大陸設廠,珠海、汕頭等地也成為經濟特區。
但這種以投資帶動的經濟發展是有其限制的。首先,中國投資佔GDP的份額已經很高,在2015年達到43%,其他國家只有20%左右,再增加資本投入只會造成回報遞減。第二,來自農村的剩餘勞動力已慢慢被城市吸收,使工資有上升壓力,因此企業投資低技術低增值行業的回報下降。第三,中國人口老齡化,勞動人口佔整體人口比例開始下降,也會減少供應和需求,限制經濟增長。
單純依賴從外國轉移科技,也慢慢變得不合時宜。內地社會逐漸富裕,對高質素高技術的產品有需求。同時,中國的生產慢慢走上技術的階梯,而隨着教育水平提高,具有高技術和學歷的勞動力也愈來愈多。因此從市場供求角度看,高質素高技術的產品有價有市,但外國也不會把最尖端的科技毫無保留地轉移到中國。
創新帶動發展成先進國家關鍵
因此,2000年以後,中國的經濟轉型已經在進行,逐漸由投資帶動的增長過渡至創新帶動的增長(innovation-led growth)。一方面,中國市面上仍充斥盜版商品;另一方面,中國的企業在一些創新的領域,如網上支付、流動通訊、人工智能、電動車等,有不錯的發展。
中國經濟能否持續增長,視乎經濟能否成功過渡到由創新帶動。顯然,北京的領導階層也注意到這一點,因此近年大力提倡科技發展,如總理李克強2015年就提出「中國製造2025」的製造業政策。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花在研究開發(Research & Development)的金額在過去30年穩步上升,由1990年代少於GDP的1%,直至2018年佔GDP的2.19%,相比日本(3.26%)、德國(3.09%)、美國(2.84%)等在研發領先的發達國家仍然有一定差距,但已和歐盟(2.18%)的資金投入相若,也比中等收入國家(1.57%)高。
以上數字,只說明資金投入的多少,並不保證研發的資金運用得宜,也不保證會出現科技創新。例如,由於政府規劃科技發展優先順序,國企和私人企業有可能一窩蜂去申請那些優先項目的研究經費,當中或有從事研發的企業因自身技術不足而產生資源錯配,也有人藉此渾水摸魚挪用經費,如「漢芯晶片」造假事件,將外國晶片的字樣抹掉,改畫上自己的品牌交貨,因而浪費了研究經費。
中國研發效率不斷進步
關於科研效率,我們可以從企業生產力和研發兩者的關係略知一二。在同一行業之中,企業的生產力各有不同。在生產力高的企業進行科技研發,回報應該較高。生產力低下的企業,與其自己研發,倒不如向同一行業的龍頭企業模仿,以提高自身的生產力。所以,進行研究的企業,應該較多是在行業生產力高的企業,這樣使用研究資金的成功機會較高。
有經濟學者分析中國企業生產力數據,發現在2001年,有進行研發和沒有進行研發的企業,生產力的差異不大,顯示研究資金錯配的現象比較普遍。但至2007年,有進行研發的企業的生產力,平均已比沒有進行研發的企業高出一截。這結果表示,企業研發的效率已逐漸提升。
其他數據也值得參考。根據美國專利及商標局的數字,獲批的中國企業申請人專利申請,在2016至2019短短4年間增加一倍,在2020年首三季更超越了韓國,緊隨在美國和日本之後。2020年德溫特全球百大創新機構,中國內地有3家企業上榜,分別是騰訊、小米和華為。美國和日本分別有39和32家。
完善制度配套促成轉型
能否順利完成經濟轉型,在世界領先科技創新國家佔一席位,除了研發資源的投入,還需要有完善的整體政策配套。如果對知識產權保護不足,那創新發明或會被盜取,因而降低研發的回報,減少研發的誘因。如果金融和銀行體系主要支持國企的貸款,而不能有效把資金配置到生產力較高的私人企業,為科研融資,這也會減少科研的投放。
此外,新科技的監管制度,如何平衡創新企業和其他企業,以至消費者的利益,也是重要的課題。早前螞蟻集團上市,首先獲批,但到上市前一刻被四大金融監管部門約談,並突然宣布暫緩,最新進展是指阿里巴巴或涉壟斷市場行為。這些突如其來的政策轉變,增加發展創新科技的不確定性,可能令企業家對研發的態度更審慎。
參考資料:
Fabrizio Zilibotti
(2017) ''Growing and Slowing Down Like China''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15(5): 943-98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