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21年1月3日 明報 社評>
歷時7年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 China-EU 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簡稱「中歐CAI」)談判,在2020年結束前兩天,出人意表地完成。國家主席習近平同歐盟輪值主席國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馬克龍、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以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5人舉行視像會晤,共同宣布這一消息。歐洲議會審議通過並生效仍需時日,惟中歐領袖隆重其事,顯示出雙方對協定都高度肯定,亦寄予厚望。對北京來說,達成中歐CAI,既可促進相互投資,又在美國新總統拜登恢復跨大西洋伙伴同盟關係之前,取得對歐外交突破,同時可倒逼國內改革,為中國未來談判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與進步協定》(CPTPP)打下基礎。
雙方貿易多投資少 中方首作勞權承諾
中國與歐盟是全球兩大經濟體,2019年雙邊貿易總額7051億美元。中國是歐盟第一大貿易伙伴,歐盟則是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僅次於東盟。但雙方互相投資相對較少,2018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1430億美元,其中投向歐盟的僅有81億美元,佔比5.6%;同期歐盟對外直接投資3498億美元,投向中國的僅有104億美元,佔比2.9%,2019年這一數字僅73.1億美元,下跌近三成。
根據中歐CAI的談判結果,歐洲公司將獲准在中國開展電動汽車、電訊雲服務、航空和海上運輸等相關業務,並在部分金融服務、私人醫院、廣告業務、房地產和污水處理等領域中,無需再與中方合資。在華擁有大量業務的戴姆勒(Daimler AG)、寶馬、標緻、安聯(Allianz SE)和西門子等公司都將受益。而中資公司則有望在歐洲新能源、環保和數碼等領域受益。同時,中國承諾立法禁止強迫外資轉讓技術,在政府補貼方面更加透明,禁止國企歧視外國投資者。據報道,協定還包括中方對氣候變化和強迫勞動等涉及勞工權利的承諾,對於中國來說這屬於首次。
中國商務部稱,協定涉及領域遠超傳統雙邊投資協定,將惠及全球企業。習近平更表示,協定將增強國際社會對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信心,他還呼籲中歐在2021年要展現擔當,攜手開拓新局。歐方顯然亦滿意結果,在與習近平視像會面時,馬克龍表示,他願意在未來幾個月與默克爾聯袂訪華。會後他更在社交媒體表示,中歐對話近年得到加強,變得更加平衡,將繼續下去。
中歐CAI的政治意義顯著,在雙方結束談判前,美國候任總統拜登提名的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曾在社交媒體表示,美新政府「歡迎盡早與我們的歐洲伙伴磋商,討論我們對中國經濟行為的共同擔憂」,被視為向歐盟施壓阻止。最後關頭,據報是默克爾與習近平雙雙出手,拍板決斷,才令談判如期在2020年內結束。
其實,正是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促成了中歐CAI的達成。在中美達成首階段貿易協議之後,中歐CAI的談判進度才開始加速,原因很簡單,既然美國可以藉首階段貿易協定搶佔中國市場,歐盟亦可從自身利益出發,與中方簽署投資協定。有歐盟官員認為,中歐CAI終於令歐盟在中國市場與美國平起平坐。
特朗普政策分化美歐 華藉機倒逼內部改革
在發起對華貿易戰的同時,美國也與歐盟就「不公平補貼」與「歧視性關稅」展開貿易拉鋸戰。去年8月,特朗普宣布維持針對歐盟輸美產品的懲罰性關稅,意味近一年來歐美的談判徹底失敗。就在中歐宣布CAI談判結束當日,美方宣布對法、德飛機零件和葡萄酒等歐盟產品提高關稅。這一切,都令跨大西洋伙伴的經貿關係很難回到從前。
對北京來說,中歐達成CAI,令美歐至少短期內較難在經貿領域聯手合圍中國。其實,中歐CAI對中國的意義,遠不止分化美歐那麼簡單。與去年11月15日與東盟及日韓澳紐等國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一樣,中歐CAI也是中國擴大開放的舉措。CAI雖不涉及關稅增減,但與RCEP投資部分相似,都是以「負面清單」處理跨境投資。中國已將限制外資的實體列表從2019年的131個領域,縮小到現在的123個。在中歐CAI中,中方在市場准入、公平競爭環境和可持續發展三方面作出了實質承諾,需要給予外資國民待遇、引入投資者與國家間爭端解決機制、提高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這些都將倒逼中國內部的體制改革。
由於歐方堅持先簽投資協定,再談自貿協議,若中歐CAI在年內生效,運行良好,中歐便可展開自貿談判。與歐盟經濟深度交融,不僅可以提前消除中國加入CPTPP的機制障礙,從而化解美國佈下的「經濟孤島化陷阱」,更會令世界格局發生變化,有人將中歐CAI形容為中國的第二次「入世」(加入世貿組織)前奏,似乎並不為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