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9日 星期二

香港金融界只能靠攏內地的現實

 <轉載自2021120 明報 觀點版 撰文:任建峰 執業律師>

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近日在亞洲金融論壇發表演說,當中提到包括金融界的多個香港經濟界別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可代替角色。看到這報道,就令我想起近年一些朋友不時會問我的問題:為何香港金融界(包括外資金融機構駐港的支部)總是顧着靠攏內地市場,而不多一些努力拓展其他市場?

朋友們選擇問我這問題理由有二。首先,我日常的工作就正是專門為客戶處理金融監管機構調查案件,所以較多機會與金融機構、上市公司及它們的高層接觸。第二,問這問題的朋友們當中不少都會以為,我會因某些個人政見而與他們一起批評香港金融界靠攏內地的趨勢。

各洲資金流向各有首選

不過,我對他們的回答,除了沒有任何長篇大論的前海、一帶一路、大灣區等官腔,就總是會令朋友們感到驚訝。以下是本人的一些觀察,當中已經是只提香港的主要競爭對手,較小規模的其他金融中心都已不提;而另一些較近期或許影響香港金融界招攬非內地生意的因素,亦已有不少輿論覆蓋,我不需要在此重複了。

先說香港看來是舉世聞名的融資項目。香港多年來能成為融資龍虎榜冠軍,其實幾乎完全是靠有無數的內地企業選擇在香港上市。為何香港不嘗試找多些世界其他地區的企業來上市?其實,香港在這方面是有努力嘗試的,更較成功地找到一些嫌棄新加坡股市流動性(liquidity)不足的東南亞公司來港上市,但此與其他世界各地企業來港上市的數量與市值,整體都是遠比不上內地企業。始終,因各種根深柢固理由,北亞企業會選擇去東京,南亞、中東、歐洲、非洲企業會選擇去倫敦或法蘭克福(或去巴黎發債),美洲甚至(至少是實力雄厚的某些)全世界企業都會去紐約。

好了,融資有這麼情况,那麼私人銀行、資產管理業務又如何?除了內地資金或相對比例逐漸減退的香港本地資金會用香港作基地(而肆意走資的內地人連香港都未必會選擇),香港可以選擇去拓展的其他市場又是有限了。北亞資金不少會流去東京,東南亞、南亞資金較大機會去新加坡,美洲資金去紐約,非洲資金去倫敦(無論是直接或以約翰內斯堡作中介站),歐洲基金除了去蘇黎世或倫敦,前者更在私人銀行範疇上吸引全球資金。

國際基金較難在港執行對冲策略

至於各種投資基金,在香港發展較快的都總是有內地背景的基金。它們較多服務對香港股市較熟悉,而因此有興趣投放資金在內的客戶。反觀,國際基金雖然在香港有運作,但它們一不就本身都是嘗試以香港作為基地去服務內地客戶,一不就是因稅務或人才理由在香港有支部、但就在香港市場本身的投資有限(後者當中有不少是運用較複雜投資策略的對冲基金)。對於這些對冲基金來說,它們需要流動性、交投量較高的市場,才能有效地執行一些較精密的對冲策略,但香港市場除了小量大藍籌股,就一般會被視為:相對於某幾個其他大資本市場,流動性、交投量較低。

靠攏是現實 可對此各有看法

所以,在上述的情况下,香港金融界要生存或有增長就只能靠攏內地,這是在可見將來下的現實。當然,大家可以因政治、社會、文化理由而對此現象的利與弊有各種看法。不過,作為香港支柱之一的金融界,如果真的是要減少或停止靠攏內地,大家在這一刻真的能承受其後果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