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非嬰兒成為香港問題之一,隨着雙非嬰兒的成長,對於香港的醫療及教育會造成壓力。但特區政府似乎未有周詳的計劃去應付。於是有政黨批評特區政府沒有人口政策。加上特區政府的治港班子會在今年7月換屆,剩下4個月的時間,可做的不多。批評者多相信現屆政府只會是看守的政府。
出生率偏低 人口老化加劇
早前統計處發表了2011年度香港人口普查。今次普查的內容比以往的更多,而且很值得制定政策的官員參考。
根據最新的估算,2011年底香港人口已升至710萬人,比對2010年上升了0.7%。這個人口增長速度比較溫和,自然增長有54,000人,所謂自然增長人口是指出生人口減除死亡人口,而2011年共有95,500人出生。在香港出生的嬰兒之中,究竟有幾多本地嬰兒,又有幾多是雙非嬰兒,報告之中就沒有提及。
至於2011年人口普查是截至2011年6月底的,所以在數字之上會與上述數字略有出入。2011年中香港人口是707萬人,其中685萬人是常住居民,其餘22萬為流動居民。因為出生率偏低,所以人口增長輕微,使到人口老化的問題加劇。
在2001年之時,香港居民年齡中位數為36.7歲;但到了2011年,已升至41.7歲,比對10年前普查上升了5歲。而這人口年齡中位數有相當意義,例如以房屋政策為例,現在因應社會聲音,要多建細單位,給予市民多些選擇。但人口普查的結果,平均香港居民的年齡中位數是41.7歲,當人屆中年之時,所希望的居住的環境又會是甚麼?
發展商過去幾年,多發展大單位,以及把單位豪宅化,便是因應社會的需求。在有能力置業的市民之中,如果年屆40多歲,很可能已擁有一層自置物業,而這物業正可能是細單位。統計處的資料顯示,男性首次結婚年齡為30歲,女性為28歲,那麼如果家庭有小孩的話,小孩可能已經就讀小學,快將升至中學。因此假設家庭要改善居住環境,最大可能是要由兩房細單位,升至三房以上。而限呎地影響了大單位數目的供應。除非這些家庭無兒無女,否則很少由一個細單位搬至另外一個細單位。
單位豪宅化 迎合市場所需
為何發展商要豪宅化,除了發展商可賺取更多利潤之外,也因為這批中年的市民經濟能力較強,能夠負擔更高的樓價。
現在的樓價是否過高,市民又能否負擔?2011年工作人口的每月主收入中位數是11,000元,比對2001年的數字上升了10%。這表示香港市民收入在10年間是有上升的。至於家庭收入方面,收入升幅亦相若,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是20,500元,較十年之前升了9.6%。
居住於私人永久性房屋的有364萬人;居住於公營租住房屋的有209萬人;而居於資助自置居所單位的有121萬人。而在123萬個擁有自置居所的家庭住戶中,有60.1%是沒有按揭供款或借貸還款需要支付的。那麼這六成的業主,就算樓價升升跌跌,也不影響他們能夠繼續使用物業的權利,只不過影響他們的財富罷了。而這個統計數字亦解釋了,為何在周末或深夜的電視廣告雜誌,會有大量以物業作抵押的廣告播放,因為其潛在顧客的數量龐大,商機很多!
私樓負擔重 正視房屋需求
統計又顯示要支付按揭供款或借貸還款的住戶每月付款中位數為7,000元,而按揭供款及借貸還款與收入比率中位數為19.6%。如果只計居住於自置私人永久性房屋住戶,這兩項數字為8,000元及20%。由此可見,大部分住戶的供樓負擔,仍在一個合理的水平。
至於租金開支,撇除了公營房屋的租金,租住私人住宅單位住戶開支較高,其月租中位數為7,500元,相對於收入比率中位數為25.7%。如果與自置私人永久性房屋住戶的每月供款中位數比較,其實相差不遠,只是相差500元而已。但私樓住戶供樓支出比率只為家庭收入的20%;但私樓租戶租金卻佔家庭收入的25.7%,反映租住私人物業的住戶收入不及自置物業的住戶高,但房屋開支比例卻比私樓住戶大。
在統計處的網頁有是次普查分區統計數字刊登,還有一些互動的工具,可協助用家分析統計資料。有關資料可用於教育、房屋、交通、醫療、社會服務等各個範圍之上。商界也可利用這些資料制定商業策略。因為今次人口普查有一半是透過自行填報方式郵寄或網上回應,因此回應率較佳,而資料亦較為豐富。希望政府能好好運用有關數據,制定更加符合市民期望的社會政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