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20年4月18日 明報 社評>
內地首季經濟增長出現歷史新低,為負增長6.8%,而且前景不樂觀,特別是全球經濟萎縮,出口將受到嚴重打擊,加上全球化受政治因素影響,中國在產業鏈的地位將會削弱。即使如此,也毋須過分憂慮,因為預計全年還有望回復正增長,跑贏其他主要國家。主流意見的藥方均認為,需要提振內需,但必須趁此機會,消除國民對社會保障的憂慮,以及對住房的負擔,從而提高消費力,才是順勢改變格局的良方。
疫情影響購買力 前景預期更重要
新冠病毒疫情對人民的健康帶來重創,對中國經濟的打擊也不輕。首季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全部負增長,農業一時的艱難不足懼,因為交通運輸受到限制,疫情過後就會恢復。工業產品則是內外交困,國內的需求和出口下降,都直接影響工業增速。國內的生產停頓多時,隨着疫情受控逐步復工復產,3月份的工業增加值已從前兩個月的負13.5%,縮窄到負1.1%。3月份的出口值同樣出現反彈,但由於全球疫情加劇,訂單不但沒有增加,反而被取消,估計未來幾個月也不容樂觀。
從整體數字看,第三產業的影響似乎溫和,僅下降5.2%,但當中有增有減,中和了總體降幅。餐飲業降幅達44.3%,零售業下降19%,但信息產業首季有13.2%的增幅,交通運輸和零售業在3月也大幅回升。問題是服務業是否會因疫情緩和而出現V形反彈,一般認為,這次與17年前的SARS疫情有巨大差別,SARS基本上只影響廣東和北京等地,而且疫情受控後很快就過去了,這次的疫情幾乎是全國性的,更糟糕的是,內地疫情受控後,國外卻一發不可收拾,目前還出現無症狀感染者,這些都會影響人們的消費意欲和信心,餐廳和商場還是門庭冷落。
消費能力與意欲都受到空前打擊,停工停產以及經濟停擺,首季失業率達到5.9%,雖然3月份復工復產後已經比2月份有所緩和,但由於企業訂單縮減而要求員工放假,甚至有些工人乾脆辭工回鄉,實際失業率可能更高,而國民實際可支配收入下降3.9%,這些都是影響購買力的因素。但更大的影響是對未來經濟發展趨勢的預期,全球疫情尚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歐洲似乎已到轉捩點,美國強推重啟,是否會出現第二波甚至第三波疫情,仍是未知之數,人們對前景悲觀,肯定會影響消費意欲。
即使疫情如人們所願很快結束,但這次疫情對全球產業鏈的影響卻是深遠的。從過去兩個多月暴露的問題看,中國停工停產後,由於很多行業對內地原材料以及半製成品的依賴度甚高,導致全球製藥和汽車等行業停產。很多國家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紛紛開始將在中國的工廠轉移到別的地方,美國和日本已經宣布資助產業轉移的搬遷費用。撇開政治因素,全球化的組織生產安排,可能會變成地區化,中國製造業和物流運輸在全球產業鏈的地位將會削弱,目前外國直接投資以及外資企業對中國GDP的貢獻率約20%,連帶影響的是就業率,與中國「脫鈎」是美國和歐盟的戰略意圖,究竟有多少企業及行業執行,目前難以下定論,但對今後所產生的格局變化不能低估。
醫療住房開支 決定內需消費
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頭馬車是投資、內需和出口,中國近年對外貿的依賴度逐步減少,目前出口值約佔GDP的15%,即使外國市場需求萎縮,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還不至於傷筋動骨,反而消費總額在首季度佔GDP的38%,卻是舉足輕重。人們的消費力除受近期疫情以及國際需求的影響,更大的決定因素在於經濟負擔,其中兩大因素是民眾的醫療開支和房地產價格。目前全國醫療保險覆蓋率已達95%,而且每月以及大病可報銷的金額逐步提高,但畢竟還沒有達到令人放心的地步,人們還需要為可能的大病醫療儲備足夠資金,而不敢放心消費。
大城市居民最大的負擔,莫過於住房,樓價已到了讓打工仔望而卻步的水平,買得起房子的,也要為每月的房貸供款而節衣縮食,這才是影響消費能力的最大因素。雖然中央政府近年一再表示「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但房地產收益對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貢獻,往往會使地方政府抵不住誘惑。首季各項投資都萎縮,唯有房地產投資反彈最快,如果這是各地方政府有意無意的鼓勵所致,則顯示地方經濟還未走出依賴房地產業的「怪圈」,到頭來人們的購買力還是不能有效釋放。
疫情對世界格局變化的影響將會是空前的,一國一段時間的GDP,只是一個小小的縮影,放在大格局的變化中,只是恆河水滴。如果這次疫情能夠給國家和民企在投資方向中帶來積極的影響,順應潮流,借勢調整,提高醫保覆蓋,減低住房負擔,對中國長遠經濟發展,特別是培育內需消費的進一步發展,善莫大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