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20年4月1日 經濟日報 國是港事 撰文:李兆波 香港中文大學國際貿易與中國企業課程(IBCE)聯席主任及會計學院高級講師>
政府統計處昨公布本地2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臨時估計為227億元,按年跌44%,是有紀錄以來最大的單月跌幅,連跌13個月。
財爺派1萬元 會帶旺零售業?
零售業每年首兩個月的銷貨額受農曆新年影響而波動,因此將兩個月數字合併比較會更合適,但即使如此,今年首兩個月合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亦比去年同期下跌31.8%,其中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跌58.6%;衣物、鞋類及有關製品跌48.8%;藥物及化粧品跌42.7%;百貨公司跌41.4%。
財政司司長早前在財政預算案宣布每名18歲或以上的香港永久性居民可獲派1萬港元,零售業期望可為處於冰河時期的業界帶來一點沖喜。可惜,這總數700多億元的款項,有多少會去了零售業?我相信不會有很多,因為一直以來本地的零售商並不重視本地消費者,盡管他們的貢獻並不少。
2018年銷貨近5千億 本地佔6成
我以社會事件前的2018年的數據作參考。根據2018年香港旅遊業統計,不過夜的內地旅客帶來了663億元的零售收入,而過夜的內地旅客則帶來了852億元,共1,515億元。而2018年零售業的總銷貨額為4,852億元,如果沒有了內地旅客,本地消費也有3,000多億元,不可以忽略。
可惜一直以來,特別是在風光的年代,很多零售商不尊重本地的消費者,也未有好好照顧他們的需要,於是無論是當2015-16年因為反內地旅客的示威,或是去年與今年的示威和疫症,零售業寒冬或是冰河時期時,他們都沒有反省其模式是否可以持續。
疫情後 港人「餓很久」必外遊消費
有不少年輕人告訴我,收了款項後會去旅遊,特別是日本、台灣或韓國,當然是疫情過後。零售業一直沒有為意,航空業很容易把旅客由一個地方帶去另一個地方消費,雖然航空業在今次疫情中受到相當嚴重的打擊,但相信疫情過後,很多「餓了很久」的人一定會立即出外消費,但大多不會在香港,而是在久遺了的日本、台灣、泰國、韓國等地。
事實上,不單是香港人,內地旅客也喜愛到日本、泰國等地旅遊,在2019年,有近960萬的內地旅客到日本,約1,100萬人到泰國,他們當然是過夜的一群,逗留時間較長,而且消費較高。相反,在2019年,雖然有約4,400萬的內地旅客來香港,已比起2018年的5,100萬下跌了,主要是因為社會事件。而這4,400萬當中,消費力較高的過夜客有1,600萬,不過夜的有約2,700萬。
網購團購崛起 港貨價格難競爭
其實除了飛機外,零售商也忽略了網購的重要性。在疫症初期,不少人會到世界各地的網站搜購口罩、防疫用品等,平時也可以購物或比較不同產品的價格,這會對實體零售帶來莫大的挑戰。
除了網購,團購也相當盛行。無論是相識或是不相識的,總之在海外大量地購買,再在如朋友圈放售。曾經不止一次,有內地朋友告訴我,她們團購化粧品的價格比起香港更便宜。相信遲早香港的店舖空置率將再上升,因為零售商知道難以支付高昂水平的租金,而產品的價格也沒有競爭性,以市場的力量,租金可以有顯著的下調。
零售業在過去不費吹灰之力便有大量的旅客前來購物,令店舖或商場附近的地方難以負荷,亦帶來了社會問題。當市況低迷時便叫苦連天,從來沒有認真看看問題。當然,主攻內地旅客時在過去一定賺過盆滿缽滿,但在市況改變時,如去年的社會事件、今天的疫症或是將來有可能見到內地的經濟下滑或是一些政策上的改變,虧損可以是相當嚴重。
投資忌單一 分散風險保本地客
因此,無論是發展商,還是零售商,他們不可能不知當投資太單一時,一定會帶來相當大的風險。不論是商場或是零售店舖,不多不少也要照顧本地顧客的需要,他們像投資組合內的債劵,較為穩定,而內地旅客彷彿是股票,回報可以很高,也可以是相當差,但投資債券最少也有利息(即本地消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