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6年10月26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港是港非 撰文: 沈帥青>
不少打工仔都想快點退休,但在現實,大批老人仍留在工作崗位,甚至有指,未來將不再存在退休年齡。老人為勢所迫工作,社會感歎,不過,退休年齡的逐漸消失,未必是悲哀。
到時到候退休享樂,是打工仔常識,但職場之上,愈來愈多老人家,已不是幻想,而是慢慢變成現實。
此現象近來在日本、美國皆受到關注,例如在人口老化嚴重、80歲以上老人已突破千萬大關的日本,當地一名攝影師,近來拍下一輯老年人的照片,當中不少老人仍在工作,如在咖啡店、酒吧上班等,引發議論;在美國,當地輿論亦大談一個新調查,發現25%的50歲以上年長者,自稱將不能退休。
大批耆英打工仔不退不休已成事實,且人數屢創新高,如在美國,今年接近兩成65歲以上的美國人仍在工作,比例是1960年代以來最高。
不少地方甚至也把退休年齡延後,如在歐洲等地,為了減省退休金開支、防爆煲等,相繼提升退休年齡,就算沒有退休金問題的地方,其實亦一樣,如新加坡的退休年齡是62歲,但政府近年鼓勵做到65歲,甚至67歲;本港雖然沒有法定退休年齡,但一般公司也會參照政府,而新入職的文職公務員,退休年齡亦已從以前的60歲,增至現時的65歲。
人均壽命增 退休金或不夠用
但到了未來,不單是延遲,更可以是根本沒有退休年齡,沒有人再談這回事了!此不見得屬癡人說夢,牛津大學馬丁學院前院長Ian
Goldin,就曾在TED的《航向未來》演講時,大談他的未來預測,他估計到了2030年,世上就不再有退休年齡的概念。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今年中更公開向國民指,相信在未來,退休年齡終會「離去」。
沒有退休年齡,未來將「活到老、做到老」。大批老人家還要繼續工作,背後的一個原因,是手停口停。人均壽命愈來愈高,古時說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70歲的人比比皆是,在日本,65至74歲的長者,還被稱為「前期老年人」。
但壽命長的副作用,卻是退休老本不夠用,以往可能65歲退休,退休金加儲蓄,無病無痛的話,舒舒服服過十幾年沒有問題,但壽命一長,錢就一定不夠。例如在日本,不少老人就是因為退休金不夠用,變成「下流老人」,生活貧困。
迫於生活而要繼續工作的老人,固然值得同情,但不代表老年工作一定可悲,事實上,另一方面也見不少老人,自願繼續工作,既是為生活,但也是不想在退休後百無聊賴,希望重新投入工作,能夠為他們增添活力。
年長員工經驗豐富 難代替
美國保險公司全美人壽去年所做的調查也顯示,36%的65歲以上的打工仔,仍對工作有熱誠,希望繼續上班。
不止打工仔,有不少企業也希望能留住年老的員工。年老員工的精力未必及得上年輕員工,但他們累積的經驗,卻也是難以代替,現時的老人身體也不像以往般虛弱,繼續工作並不是大難題。
退休年齡的延後、甚至消失,不見得一定是壞事。重要的是,企業與社會如何面對這個轉變,其一是協助老人就業,讓想工作的老年人,能夠繼續留在職場,本港近年也有一間社企銀杏館,推動長者就業,在自家餐廳中起用長者作侍應,正是鼓舞例子。
事實上,在新加坡,政府甚至會出資,資助機構以科技協助老人工作,例如在當地的國立大學醫院,在藥房安裝自動手推車的系統,把體力化的工作變得自動化,令老年員工也可以做這份工作,迎合更多老年員工的需求。
當然,更要做的,是協助想退休的老人們,讓他們退休後不用擔心生計。如何設計可持續的退休保障、改革現行的退休安排,也應該加入人口老化,壽命延長的視野,才能應付大批老人的長期需要。
老來工作,既可以是為勢所迫,也可以是開啟新生活的另一機會。在人口老化的時代,如何令老人家過個快樂老年,是全社會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