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6年6月3日 明報
中國版>
中國建設南沙島礁時採用「自然仿真」技術,據指可以在以「珊瑚砂」為主要物質的島上種菜、瓜果,並人工養殖硨磲(音「車渠」,Tridacna)、海藻、海參等,以利珊瑚生長,更吸引飛鳥棲息。自從中國在南沙擴建島礁以來,美國、菲律賓均有反對聲音稱中方破壞環境,指摘中方違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各國應盡最大努力保護海洋環境、減少污染的條文。
「在無土壤、無養分的島礁上開展綠化工程,是史無前例的世界性難題。」新華社引述中國交通建設永暑項目經理石海旭說,島礁主要由珊瑚砂構成,鹽分高、養分少,根本不適合普通植物,但是島上新造陸地達到一定面積後,經雨水滲透,珊瑚砂的鹽分減少了90%。
泥土「增肥」 栽萬樹「鳥不走了」
報道指出,工程人員最初想從陸地運土壤種樹,但考慮土壤成分與島礁珊瑚砂差異太大,會破壞「原生態」,現用小量營養土「增肥」,令珊瑚砂的植物存活。中國交通建設海南生態島項目部黨委副書記唐堅樂說,已栽種植物包括馬尾葵、羊角樹、木棉、櫻桃、棕櫚等近20種共30萬棵,既可種椰樹、種草綠化,也可種瓜種菜。
唐堅樂說,每個島都有環保中心,近千名環保人員將膠樽、鋁罐等可回收垃圾壓縮運回陸地,其餘放入焚化爐中焚燒,廢渣運回陸地,廚餘、人畜排泄物等用作肥料,建築垃圾如鋼筋、木料等亦有分類處理。「以前南沙看不到鳥類,我們聘請鳥類專家想引進合適的鳥類。沒想到永暑綠化之後,鳥飛來不走了。」唐堅樂說,由於南沙陽光充沛,季風期特別長,目前試驗發展風能和太陽能,望滿足可島礁電力需求,減少排放。
新華社又指,中國採用「吹填」擴建是模仿珊瑚礁自然生長的過程,根據珊瑚礁盤內外特性選擇施工方法。珊瑚礁原本是瀉湖變成沙洲、再變成礁岩而形成,人工「吹填」則是加快其沉積硬化。
稱垃圾分類 吹填法擴建減破壞
國家海洋局亦稱,南海造島工程對環境的破壞是「局部的、暫時的、可控的,也是可恢復的」,工程項目都是在珊瑚基本死亡的內礁坪上規劃,且從不適宜珊瑚生長的平坦瀉湖盆中,絞吸鬆散的珊瑚砂吹填「陸地」,工程採取「控制規模、提高效率、連續作業」等方式,每個島礁的工期僅幾個月,將影響盡量減低。
國家海洋局研究員豐愛平、國家海洋局高級工程師王勇智去年撰文指出,過去10至15年,西沙和南沙群島海域珊瑚的覆蓋率從60%下降到20%左右,南沙島礁的珊瑚礁已被列入「亞健康」等級,不過這與全球暖化、漁業過度捕撈有關,和全球珊瑚礁退化趨勢一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