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6年2月2日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林泉忠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在美國的反對、民進黨的杯葛下,馬英九以中華民國總統身分於1月28日千里迢迢地來到離台灣1600公里以外的南沙太平島視察。台灣大選結束後,馬英九已是「看守總統」,為何仍要堅持極富爭議的此行?馬英九的真正意圖是什麼?效果又如何?
馬英九本來是打算在去年12月12日,也就是「中華民國收復南沙69周年」當天前往太平島視察,並為新碼頭及燈塔的啟用及以馬英九本人名義落款的紀念碑「和平南海 國疆永固」舉行揭碑儀式。不過由於去年以來中美兩國為南海問題摩擦不斷,因此美國上次罕見地嚴厲批評馬英九,認為馬訪太平島計劃是「在不適當的時機,作出不適當的決定」。由於當時美國國會即將宣布對台軍售,為避免節外生枝,馬英九只好暫時放棄登島。
然而,對東海與南海主權向來立場堅定的馬英九,並不因此而罷休;加上本來已安排好在登島時發表「南海和平倡議」路徑圖,因此決定另擇良機。1月16日總統大選後,馬總統進入「看守時期」,不僅毋須顧及對執政國民黨選情的影響,也盤算過即便得罪美國也影響不大,故選在2月1日新國會開幕前完成此一宿願。
提高台灣能見度
誠然,馬英九此次南海行的意義絕不止於個人的願望或「歷史地位」,而是對提高台灣在南海議題的能見度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它所發出的信息,包括三重意義。
一、向國際社會宣示:「太平島不是礁岩,而是島嶼!」菲律賓向海牙國際法庭提出「南海仲裁案」,儘管挑戰對象是中國大陸,然而內容不僅涉及中華民國在戰後收復南海主權的合法性及作為「十一段線」(大陸後來改為「九段線」)重要依據的《南海諸島位置圖》(1947年)的正當性。尤其是菲律賓視南沙最大天然島太平島「只是礁岩」的觀點,實讓馬英九無法容忍,除了指示台灣外交部透過各種方式反駁外,由總統親自登島展示證據,自然是意義非凡。基於如此考量,馬英九在太平島停留3小時期間,着重參觀品嘗島上人工種植的植物、飼養的家畜及可飲用的淡水等,就是要向國際社會發出「太平島是島嶼」的信息。
提醒美國別忘台灣 籲大陸尊重
其二,提醒美國:「別忘了還有台灣!」美國是台灣在國家安全上的最大支柱。但是自從去年5月華府正式介入南海紛爭以來,只見美國單方面偏幫菲律賓和越南來抗衡大陸,卻從未站在台灣這邊。這次連台灣第三大黨時代力量黨主席黃國昌也忍不住告誡美國應視台灣為重要「友邦」、「盟友」來經營,而不是隨便對台灣「說三道四」、指點江山。馬英九此次訪太平島就是要提醒美國在處理南海議題上,別忘了台灣也是舉足輕重的一方。
其三,呼籲大陸「尊重台灣!」儘管北京對馬英九此次赴太平島並沒有作出具體的表態。不過,國台辦回應時強調「兩岸共同維護祖權」,亦可視為持較正面的態度。然而,兩岸定位迄今沒有交集,台灣在國防上的「最大威脅」仍然是中國大陸。而台灣的國際空間之所以未能拓展,也是因為北京「層層阻擾」所致。在南海部分,儘管台灣有效管轄南沙最大島嶼太平島數十年,但是在南海問題的各方對話協商機制上,近20年來北京就是堅持不允許台灣參與其中。馬英九此行的目的也是要回嗆大陸:「兩岸要共同維護東海、南海權益,應先尊重台灣參與的權利。」
就在馬英九訪太平島兩天後,美國軍艦駛經中國大陸控制、位在西沙的中建島12海里範圍,美方在聲明中指出:「這項行動挑戰中國、台灣與越南三方的聲索意圖。」其中,特意將台灣列入其中,突顯美國有意進一步承認台灣為南海六大聲索方之一,此舉當然亦為馬英九政府所樂見。
其實,馬英九總統在推動南海政策的舉措不止於此。雖然只餘下3個半月任期,馬英九已指示外交部及相關政府部會,要在國際仲裁法庭仲裁之前,舉辦一系列守護國土行動,包括在太平島上舉辦生態保育、國際法學術研討會,以及區域和平論壇,外交部也擬邀請國際友人登島參觀,甚至考慮邀請國際媒體登島見證。
由馬扮「黑臉」 何樂而不為?
時下正值南海局勢日趨詭譎、中美兩大國的競逐關係迅速成形之際,「弱國」台灣要在南海賽局中突顯「關鍵弱勢」的地位並非易事。此外,儘管台灣社會對「看守總統」任內的這些作為意見不一,不過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需顧及與美國關係的蔡英文新政府不方便做的,由即將卸任的馬英九來扮「黑臉」,何樂而不為?重點是,倘若這些舉措既有助於提高台灣在南海議題上的能見度,亦符合中華民國政府持續守衛太平島的既定方針,則對馬英九總統在外交上的「最後一擊」,國人着實應予以正面的肯定與支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