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9日 星期四

不建第三跑道 四大產業瀕危

<轉載自 201169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史樂山 國泰航空行政總裁>

社會各界最近正就第三跑道展開熱烈討論,以項目對香港的深遠影響而言,這實屬理所當然。是否興建第三跑道,抑或維持雙跑道系統?公眾就有關發展的決定,對香港經濟持續發展、長遠繁榮穩定,以至社會民生皆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興建第三跑道涉及成本效益、環境及社會等重要議題,相信透過具建設性的討論,有助我們了解問題所在及尋求解決方案。因此香港公眾須齊心協力,積極參與諮詢過程,表達意見。

港機場將飽和 競爭者勢趕上

國泰航空在這個議題上立場明確:第三跑道對香港經濟的長遠發展及增長不可或缺。我們亦相信時間已愈趨緊迫,須盡快落實有關項目。

不少人或有疑問:香港為何需要第三跑道?

討論這個問題,我們的視野,應擴寬至香港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並聚焦於三個範疇:

˙香港國際機場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將屆飽和,較原有發展藍圖所預計的2040年提早了1520年。承先啟後,我們須持續投資,延續這個成功的故事。

˙航空業是香港經濟的四大支柱產業——金融、貿易及物流、旅遊及專業服務的發展磐石。四大產業倚重國際市場,而非單純本地業務,須靠航空運輸將之連繫世界。

˙香港國際機場發展逾10年至今,已躍居為亞洲首屈一指的航空樞紐。但如我們坐失良機,區內眾多蓄勢待發的競爭對手亦勢必迎頭趕上,取而代之。

航空業對本地經濟具重要帶動作用,扮演關鍵角色。業界為本港提供超過26萬個就業職位,佔香港總勞動人口約7.7%,帶來的經濟收益佔全港生產總值的8.2%。這些事實正正說明其重要性。

削弱航空商貿地位 失競爭力

如果我們再不設法提升香港機場跑道的容量,充分發揮香港位處亞洲心臟、及通往蓬勃內地巿場的地理優勢,四大支柱產業發展勢將受限,甚至面臨危機。

《香港國際機場2030規劃大綱》清楚指出,香港國際機場長遠發展受阻礙所面臨的困局。最明顯的是,香港國際商貿及航空樞紐的地位將會逐步削弱,喪失競爭力。

興建第三跑道以外,還有其他替代方案嗎?

其中一個選擇包括修改現有兩條跑道的設計。然而,這方案只能於未來數年充當權宜之計,應付所需,過後機場發展仍會再受局限。航空樞紐這香港的「主動脈」仍會栓塞,即使進行「搭橋分流手術」,亦無補於事。而這亦代表本地經濟命脈會繼而慢慢倒退癱瘓,損失大量發展機會及就業職位。

亦有建議認為,香港機場應與其他珠三角機場合作,代替興建香港第三條跑道。其中一個提議包括興建深港機場鐵路,讓兩個機場「分工合作」,香港機場負責處理長途航班,深圳機場則運作內地航班。

無成功例子 港深機場難分工

但這方案實際上並不可行。正如上周有報章亦提及,參考其他國家的經驗,旅客根本不會喜歡選擇前往另一個機場轉機。更何況,如香港機場能提供完善的一站式服務,旅客更毋須大費周章。事實上,透過鐵路連接兩個城市的機場,或甚至連接同一都會區內的兩個機場,並無成功先例。如倫敦的希思路和蓋特威克機場並沒有連接運作,兩個機場之間的轉機流量近乎零。在美國紐約、芝加哥和三藩市,當局亦未能成功增加市內各機場之間的交通流量。近至日本方面,羽田及成田機場亦分別獨立運作。因此綜觀世界各地,並無任何兩個機場連接運作的成功例子。

更何況,雖然深圳機場第二條跑道將於本年下半年落成,但該機場仍會與香港機場一樣,若干年後同時面臨瓶頸問題。因此有關的合作建議並不可行。

抓緊背靠內地機遇 發揮優勢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商貿、物流樞紐及熱門旅遊點,必須由本身的機場去滿足當地長遠經濟發展的需求,以維持競爭力。本地航空樞紐目前雖佔有優勢,但如我們墨守成規,踟躕不前,便會給競爭者迎頭追上。繼往開來,香港必須保持競爭優勢,持續發展航空樞紐,而非桎梏其繼續向前。這樣我們才能充分把握背靠內地所帶來的機遇,發揮處於亞洲心臟優越位置的優點。倘香港錯失這大好發展良機,即是把機遇拱手相讓予新加坡、首爾、台北及曼谷等競爭對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