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1年6月30日 明報 中國版 欄名:中國評論 作者:孫嘉業>
被國際刑事法庭通緝的蘇丹總統巴希爾昨高調展開對中國的官式訪問,西方輿論指中國是為石油向巴西「折腰」。他較原定行程遲一日才抵達北京,也令外間對中國與蘇丹關係產生種種揣測。但從種種迹象看,中國邀訪巴希爾,固然有能源佈局的考量,但更多是向外彰顯不忘老朋友,特別是顯示對國際刑事法庭判決的蔑視。
其實,蘇丹的油田,絕大多數位於即將獨立的南部,中國若為石油折腰,此時應與巴希爾的北蘇丹保持距離才對。國際刑事法庭3年前以戰爭和反人類罪名對巴希爾發出通緝令,中方仍如此高調地接待他,對國際刑庭判決的蔑視,多於對不忘老朋友的彰顯。而同時,也表明中國對未來在南北蘇丹間左右逢源頗具信心。
國際法庭欠人口大國撐腰
國際刑事法庭成立於2002年,截止去年,共有111個國家加入,但世界人口大國中國、印度、俄羅斯、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均未加入,美國和以色列雖然一度參與聯署《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但後來又退出。
南方藏油多 北方設備足
至於中國與南蘇丹的關係,中國早在蘇丹南北分立已成定局時,就與南蘇丹建立聯繫,中國政府非洲事務特別代表劉貴今上周才訪問南蘇丹首府朱巴,會見了包括議長在內的南蘇丹政要。但由於南方政局依然混亂,還未正式立國,就有7支游擊隊揚言要推翻政府,加之蘇丹的煉油和石油港口仍集中於北方,故北京也不能丟掉北蘇丹這個老朋友。
由於中國外交以務實為上,雖一般反對分裂,但對分裂出去的國家也不一味強硬,如前蘇聯分裂時,中國很快與各新獨立國家建立邦交。1970年代,中國雖曾為巴基斯坦動用否決權,阻止孟加拉國(原為東巴基斯坦,後被印度武力肢解)入聯國,但數年後就與孟建交,現在孟中關係竟好過孟印關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