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20年10月21日 明報 加東版 國際版 2020美國大選:中美關係篇.系列四之三>
台灣問題近期重新成為中美關係的新焦點,特朗普政府先後派出衛生部長阿扎和國務次卿克拉奇出訪台灣,前者更是1979年美台斷交以降訪台最高級別官員,中方則在美官訪台期間派戰機飛越海峽中線,令兩岸危機再次升溫。連串發展促使美國外交政策研究圈重新檢視過去逾40年來的「戰略模糊」政策——即避談台灣受到中國武裝攻擊時會否得到美國協防,以令北京和台北不敢輕舉妄動——其中以外交界元老哈斯公開呼籲美國改採「戰略清晰」立場最受矚目。但有專家擔心,此舉可能反而刺激中方動武,認為華府應先嘗試加強對北京的軍事威懾力。
助台防衛議題刻意含糊40年
所謂「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政策,是指1979年美台斷交後歷屆美國政府對協防台灣問題上的立場,刻意拒絕回應台灣若面對中方動武會否得到美國支援防衛。背後邏輯旨在同時迷惑北京和台北——北京難以確定華府會否對其攻台袖手旁觀,台北亦憂慮美軍拒絕支援而不敢單方面宣布獨立。
美前國防高官促加強威懾力
這套政策維持至今已逾40年,但在中國軍力提升及中美關係跌至低潮之際,美國外交政策圈也開始探討戰略模糊是否難以為繼。曾任特朗普政府副助理國防部長的柯伯吉(Elbridge Colby)8月向《紐約時報》稱:「我們需改變對台做法,以加強威懾力,令立場更為明確,尤其是結束我們對回應動武上任何殘餘的模糊性,並改變我們軍力結構和部署。」
《金融時報》8月底引述兩名美國官員稱,特朗普政府內部存在對戰略模糊政策未來的討論,報道引述聽過相關簡報的人士稱,華府將更清晰地強調對台承諾及台灣對美國利益的重要性,但會避免任何可被詮釋為攻台藉口的動作;其中一人指出,華府將強調北京加大對台軍事威脅,正違反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承諾。
哈斯:戰略清晰不違一中利中美關係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主席哈斯(Richard Haass)跟該華府智庫的研究員薩克斯(David Sacks)9月2日在《外交事務》網站發表文章〈美國對台灣的支持必須並不含糊〉,進一步激發外交政策圈爭論。二人主張戰略模糊政策之好處已消減:如今難再威懾「軍力上升且日益強勢的中國」,台灣領導層也明暸美國不支持獨立,故華府是時候改採「戰略清晰」(strategic clarity),即「明確表示美國會回應任何中方對台動武之舉」。二人認為華府可在不違反「一中政策」下修訂政策,以盡量減少對中美關係的風險,又宣稱此舉加強威懾,可減台海開戰可能,反長遠加強中美關係。
《外交事務》網站同月底再邀請專家回應,其中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實力項目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質疑改採「戰略清晰」不會解決問題,反或刺激中方發動攻擊。她解釋,暫無明確事實顯示中方急於達成統一,蔡英文繼任者也未必維持對北京的謹慎立場和跟華府緊密協調行動,華府應保留自由度以判斷台北政策是否脗合美國利益。
葛來儀:台對印太戰略關鍵 非只籌碼
葛來儀接受本報電郵專訪時稱,相信美國對台「戰略模糊」政策尚未過時。她指最重要的是華府應採取措施以提升美軍能力,確保美方會介入台海危機的威脅是可信的,「美國必須找到方式,以有效反制中方開發『反介入/區域隔止』(A2/AD)能力」。同時她指台灣也要做好本分,以確保其軍隊可頂住一次攻勢,並拖慢解放軍入侵,來為美軍抵達爭取時間。
葛來儀強調,有別於內地廣泛流傳看法——即台灣只是美國用來對付北京的討價還價籌碼或施懲罰的大棒,美國對台關係有重要的內在價值。她形容台灣民主的成功與中國的專制模式大相逕庭,台美共享價值觀,支持基於規則的秩序,台灣的未來對印太戰略的地緣政治至關重要,「在未來數年,美國對台灣的承諾——包括防衛——很可能會加強,而非削弱」。
葛來儀認為,加強威懾力或也需要「修訂美國宣示政策」,但不是戰略清晰的聲明。至於如何做到這點,她稱華府聲明的準則可加以擴充,列入「動武改變台海現狀會被視為對地區和平穩定及對美國的嚴重威脅」的警告。
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上周五(16日)在安全論壇上重申,台灣須加強防禦能力,以防中方侵略或游走灰色地帶的動作,又指中方海軍加強下,或在10至15年內有力對台動武。但特朗普政府目前除推動幾個重要對台售武案外, 暫似無意改變「戰略模糊」政策。奧布萊恩月初曾談到解放軍或嘗試兩棲登陸攻台,但指此舉難度極高,而且美國對中方攻台的回應有「大量模糊性」,表明台灣應作準備應對中方入侵風險,「(台灣需要)把自己(軍事上)變成箭豬,獅子通常不愛吃箭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