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0日 星期二

從「抗美援朝」看中共歷史觀

 <轉載自20201021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劉銳紹 時事評論員>

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內地高調紀念。中共中央七常委連同王岐山一起參觀主題展覽,規格甚高;央行發行金銀紀念幣,與重大的紀念日子規格相同;閉館6年的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重開,它與朝鮮新義州隔江相望;央視播放6集紀錄片《為了和平》,作為全民教材。

抗美援朝確是艱苦、慘烈的戰爭。當年中國將士(包括非軍人的志願者)走上前線的熱誠,都是值得緬懷和紀念的,我感同身受。至於這場戰爭的價值、代價、效果、歷史意義如何?留待歷史學家眾說紛陳,不是本文要探討的。這裏只想透過今年的紀念活動,反思中共的歷史觀,看看它是怎樣面對歷史的?有4點值得注意。

歷史為眼前政治需要服務

1)在中共眼中,歷史是為眼前的政治需要服務的。

回顧抗美援朝405060周年的時候,中共的紀念規模、內容和調子都沒有今天那麼高,而今年有別於往年,明顯因為中美關係惡化,眼前有需要通過紀念「抗美援朝」來顯示一種姿態。習近平說:「在新時代繼承和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內地的專家學者解讀中央精神時明言:高調紀念「可加強中國反抗美國霸權的底氣」(軍事專家岳剛);「有利激活人民記憶」(「紅二代」蔡小心);「這是對美國一些人的警示」(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勇)。

我不反對這些需要,但我的疑問是:為什麼以前沒有這個需要?現在就有這個需要?誰來判斷這個「需要」是否真的需要?或者是否採取現時的做法就可以滿足需要?

當然,時移世易,內地經常教育人民:因為美國對中國欺壓、加壓,所以必須提高警惕。這個我也不反對,但同時要警惕的是,不能因此而引發盲目的仇外情緒,影響整體部署。中國的「左」往往是中央引發和以為可以駕馭,但引發之後卻一爆不可收拾。

至於高調紀念「抗美援朝」的另一個重點,就是凝聚「習核心」。這確是習近平的需要,但卻不能「為需要而創造需要」。

不尊重歷史研究 「種種原因」飄忽不定

2)中共不尊重歷史的研究,經常因不會說明的「種種原因」而飄忽不定。這樣的探索理智嗎?能從歷史中吸收經驗教訓嗎?

其實,從一些蛛絲馬迹看到,中共自己也探索過,當年韓戰是否值得?《人民日報》海外版2013年發文說「朝鮮戰爭是由戰略誤判引發」,指這是「不合時宜的戰爭」,影響了很多內政。該報微信公號「俠客島」(官方背景)20175月發文:「如果不是金日成要統一(朝鮮)半島,半島怎麼會爆發戰爭?……中國承擔了朝鮮當年『任性』與妄動的大部分成本。」

可惜,這些探索後來因為「種種原因」(相信包括朝鮮的不滿)而消失了,實際是被禁了。這種避重就輕,只會令中國自己更被動,同時不能客觀地反思問題。

經常否定事實 包括自己說過的東西

3)中共對待歷史,不單有觀點偏向的問題,還經常否定事實,包括否定自己想說和說過的東西。這又是另一病症。

舉例說,中國今年推出央視的紀錄片《為了和平》,但其實20年前已有一套同類電視劇(共30集),同樣是央視的作品,名字就是《抗美援朝》,但這套片至今仍被塵封。這涉及「誰開第一槍的問題」,還有金日成兵敗如山倒之後請求中國出兵,以及金日成後來到北京向毛澤東致謝的片段。這些都是根據史實編寫的。可是,朝鮮反對「英明偉大的慈父」金日成由真人扮演,也就是要求不能把當年的事實說出來;中國外交部後來向央視發函,認為「第一槍」的問題敏感,跟當年的宣傳口徑不一致(因為要避免讓人聯想第一槍是朝鮮打的,影響中朝關係)。

上述內容可見於該劇導演李前寬、肖桂雲和央視前台長趙化勇的回憶和說法。可見,連反映現實的文藝作品也受到牽連,中共怎能客觀地看待歷史呢?正因為這種政治至上、任務先行的文化,所以中共經常按其需要來解讀和扭曲歷史。1970年代的「批林批孔」、「儒法鬥爭」,無端把孔子作為磨心,到今天又大搞孔子學院,宣揚中華文化,確令人欷歔不已。近年,中共把八年抗戰說是「十四年抗戰」,並以中共為抗戰的中流砥柱,這不僅是觀點角度的問題,也是史實的問題。說到底,就是宣傳和政治需要的問題。這樣怎能客觀論史?

只講有利於己的 掩蓋不利的歷史

4)中共歷來只講有利於己的歷史,掩蓋不利的歷史。

中共說的抗美援朝過程,很多都是可信的,我也不否定。可是,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應該和必須記取的史實,更值得保留和深思。例如,在韓戰的後半部,有大約1.23萬名美國士兵和至少9萬名中國士兵在朝鮮半島喪生(見留美博士常成的研究文章談到「韓戰:上半場為領土,下半場為戰俘」)。軍事界曾探討,這是否戰術出了問題?但這些後來都不准談了。

還有,在這場戰爭中有2萬多中國士兵被俘,後來回國的有7110人,中共黨員大約三分之一,即2000多人。可惜,這些黨員中有九成多後來被開除黨籍,結論無一例外是「變節」、「泄密」、「為敵服務」;結尾還有黨組織的一致意見:「內(部監)控」(見解放軍專業作家于勁根據軍方檔案和當事人的訪問寫成的《厄運》)。

其中一名戰俘張澤石由1954年回國之後,與其他戰友備受打壓,在歷次政治運動中都是被打壓的一群,於是起來申訴,一直爭取了約27年,才得到平反。可是,他的很多戰友已經身故;有些還在平反之前,恐怕官方說的「落實政策」是另一場逼害,擔心經受不起而自殺(見張澤石的《戰俘手記》和《炎黃春秋》的文章)。這些都是官方不會提及的。

可見,歷史一詞,在中共眼中就是NEXT,一下子就過了,有些好像從來沒有發生過。這樣的歷史觀,怎能歷史存真?更如何歷史求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