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1日 星期六

國民黨「九二共識路線」名存實亡

 <轉載自2020111 大公報 岸版 欄名:隔海觀瀾 撰文:朱穗怡>

中國國民黨今年以來一系列行徑引發輿論對該黨兩岸路線的強烈質疑。「小綠」、「獨台」、「脫中」是外界近月對國民黨「最熱門」的評價。由於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正發生微妙的變化,也對國共關係產生影響。

自國共兩黨領導人於2005年進行歷史性會面後,國民黨兩岸路線便以「九二共識」為基礎,建立國共交流平台,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然而,今年3月國民黨立委江啟臣在勝選當天和就職典禮上都沒有提到「九二共識」,中國共產黨罕見沒有給江啟臣發勝選賀電。6月國民黨改革委員會兩岸論述組也隻字不提「九二共識」、反「台獨」,反而拋出所謂「四大支柱」,聲稱「正視『中華民國』,才有兩岸共識,優先行動為恢復『中華民國』在國際組織的合理地位」。這根本就是搞「兩個中國」,與民進黨當局宣揚「一中一台」的「台獨」路線無異。後來國民黨全代會雖然再次重申堅持「九二共識」,但路線風波並未因此平息。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竟然提出「台美復交」、「請求美國協助抵抗中共」兩項提案,國台辦對此指出「大是大非問題不容試探」。最近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林為洲又叫囂把「中國國民黨」改名為「國民黨」,去掉「中國」二字。這不正中搞「去中國化」的民進黨當局下懷嗎?近日竟有「台獨」組織跑去國民黨中央黨部對國民黨的「脫中」行徑表示「肯定」。「台獨」分子竟然視國民黨為「友」,最高興的當然是蔡政府了:因為國民黨終於被「綠化」了,站在了民進黨這邊;今後再無「挺統」,只有「比獨」。

雖然國民黨近期的「脫中」現象由江啟臣當選黨魁後開始,但其實早在國民黨馬英九執政時期,國民黨的兩岸路線就已開始逐漸產生變化。當時兼任國民黨黨魁的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堅持「不統、不獨、不武」,其中「不統」就已經與大陸方面推動統一的目標背道而馳。後來吳敦義擔任國民黨主席,在回覆大陸方面的賀電時,竟然表達了主張「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意涵,打破了國共之間的默契。國民黨前黨主席洪秀柱提出「一中同表」,竟然被吳敦義批評是「邪惡的言辭」。如今「親美」的江啟臣掌管國民黨,其對大陸的態度更為強硬。他日前聲稱,國民黨擴大慶祝光復節,正是要提醒對岸「75年前台澎是回歸中華民國,而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已經是明顯的「兩個中國」論調了。相較於馬英九時期,國民黨中央主張「兩岸同屬一個國家」,江啟臣顯然認為「兩岸不屬於同一個國家」。

許多分析認為,國民黨走「脫中」路線是為了選舉。然而,這真的能給國民黨帶來更多選票嗎?就算國民黨變得「深綠」,綠軍也不可能倒戈,反倒嚇走了藍營支持者。國民黨作為在野黨本應嚴格監督民進黨當局的所作所為,阻止蔡政府破壞兩岸政策,但國民黨的兩岸路線卻倒向民進黨,堅持「九二共識」已是名存實亡。

2020年10月30日 星期五

五中全會的台海啟示

 <轉載自20201031 明報 中國版 欄名:北京聞風 :鍾鳴九>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就台海着墨不多,僅指「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但全文實則蘊含官方對民族復興與國家統一辯證關係的深刻理解。大陸涉台分析人士認為,在台美關係不斷升溫、民間武統、急統輿論甚囂塵上之際,公報展示自信與節制,為外界提供可預測的觀察視窗。

在對國際形勢的判斷上,五中全會公報作出諸多重要論述:中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要「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等。中美緊張狀態短期難緩解,戰略競爭成為新常態,進入多領域、高強度的長期混合博弈期。台海議題的「雙刃劍」作用更突顯,美國主打「台灣牌」的影響仍是解決台灣問題的最大外部因素。

大陸涉台分析人士認為,五中全會整套擘畫與論述,顯示民族復興乃是大陸重中之重的大局,統一必須兼顧多重因素,如哪種方式統一的代價最小,對兩岸最有利?哪種方式對統一後的台灣治理最有利?哪種方式對民族復興和兩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影響最小?須知統一是為國家完整、更為強盛,不可盲目為之。

有意降溫輿論 統一放眼30

與此同時,分析人士也認為,這絕不意味中共因此對統一刻意閃避。事實上從此前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大會傳遞的聲音,及五中全會對軍隊現代化的超前部署,都可看到官方信心滿滿,更何况中共視統一為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

另一方面,民間充斥統一不宜久拖的聲音,但分析認為,五中全會要求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有對輿論降溫之意。即看待統一問題,不應被眼前亂花迷眼,至少要放在未來5年、15年,甚至30年的區間內來冷靜視之。

台灣分離意識短期難改

分析人士認為,五中全會公報透露出的邏輯是,處理好台灣問題,推進兩岸關係、穩住台海局勢,就能為實現兩個百年奮鬥目標和民族復興創造有利環境。推進民族復興進程中,提高實力,也能為最終解決台灣問題積存力量。五中全會公報透露大陸高層基本認知是,解決問題要堅持在發展的基礎上依靠實力。

目前中共解決台灣問題的決心沒變,且能力更強,更自信。戰略上,大陸以對台壓倒優勢繼續發展,大陸的制度和治理體系優勢正逐步顯現,對台影響力持續增強。

民意上,儘管台灣主流民意中,台灣主體意識和分離意識短期難以扭轉,但渴望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分享紅利的基礎不弱。國際上,中國的大國地位在變局中進一步突顯,國際社會堅持一個中國的格局將進一步鞏固。

長遠視之,台海統一與否的主導權在大陸,但統一方式則考驗着兩岸的定力與智慧

2020年10月29日 星期四

2035年人均GDP看齊中等發達國 五中全會提出 學者倡推進決策民主化

 <轉載自20201030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昨日(29)在京閉幕,會議稱有198名中央委員、166名候補中委出席。除第十四個「五年規劃」,會上還提出未來15年「遠景目標」,即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包括中國綜合國力大幅躍升、基本建成法治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等。學者認為,從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來說,要推進決策民主化,在論證、公示等方面更加透明,發展中國式民主。

昨日發布的五中全會公報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台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

對外開放新格局形成,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

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公報稱,到2035年,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屆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此外,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明顯實質性進展。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這是繼1995年後,五中全會第二次提出「五年規劃」之外的15年「遠景目標」。當時的中共第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1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在今年7月底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已經宣布這次五中全會將增加「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重要議程。

第二次提出遠景目標

2035年遠景目標的說法源自2017年中共十九大報告。當時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報告中提出,「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在此之前,中國政府沿用國家前領導人鄧小平1987年提出的「三步走」戰略,即到2050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目標自此提前了15年。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高級研究員彭澎對本報表示,15年的遠景規劃時間跨度較大,難以有具體實施框架,從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來說,「要推進決策民主化,在論證、公示、聽證等方面更加公開透明,雖不是西方投票式的民主,但是也包含了民主的概念,讓民眾有講道理的機會和場所,亦是推進中國特色民主」。

2020年10月28日 星期三

國泰空服員工會:管理層「不想聽訴求」

 <轉載自20201028 明報 港聞>

國泰航空裁走5300名駐港員工,沒有被裁的員工須於下月4日前決定是否簽新合約,大減薪酬福利。國泰空中服務員工會昨午再就新合約條款與管理層會面,未有成果,並引述管理層稱不會收回新合約,形容對方「企得好硬」,「完全不想聽同事訴求」。由國泰機師組成的香港航空機組人員協會昨日與勞工處會面,要求處方介入談判,並稱會研究是否採取申請禁制令等法律行動。

資方談判前發短片解釋時限 拒收回新合約

國泰空中服務員工會昨午與機艙服務部常務經理會面3個多小時,工會主席王思敏會後稱,資方在會議前向員工發短片,解釋14天內簽新合約的理由,她批評管理層「完全不想聽同事的訴求」。她又稱,會上曾要求致電更高級管理層溝通,但遭拒絕。她說管理層表明不會收回新合約,只說會繼續反映工會冀延長簽新合約限期的訴求。工會今早將與勞工處會面,亦會諮詢律師意見,決定下一步行動。

865會員聯署提4訴求 國泰:已盡力解答

國泰早前提出,今日或之前簽新約的員工,明年首3個月可獲過渡津貼。昨大批工會會員到場聯署,要求資方延長簽新合約限期外,亦要求所有簽新合約員工都可獲過渡津貼、更改新合約為短期性質、讓不簽新合約員工自願離職。王思敏稱,截至昨午6時有865名會員聯署。

老臣子:新約退休金少40 「未來5年白做」

帶同兒子到場的黃小姐懷孕7個月,她說公司不尊重工會,希望國泰正視工會訴求。她說新合約部分條款不清晰,擔心公司日後有不同演繹。她在新合約下需減薪三成,由於不是短期減薪,形容國泰壓榨員工。在國泰任職30年的梁小姐現為機艙服務經理,尚有5年退休的她在新合約下要減薪三成,退休金將少40多萬元,「即是未來5年白做」。

機師工會求助勞處 稱或申禁制令

香港航空機組人員協會秘書長Chris Beebe昨與勞工處代表會面,表達國泰要求機師在短時間內決定是否簽新合約,做法不公平,他引述處方代表稱,會在能力範圍內協助雙方商討。他說不少機師對新合約下的退休安排、服務條款等仍不清晰,冀資方給更多時間了解新合約。被問到會否申請禁制令,他說是考慮中的法律行動之一。

國泰航空表示,管理層昨與機艙服務員代表會面,已盡力解答同事們的疑問。勞工處至昨日收到約500宗有關國泰僱傭權益的查詢,處方表示已向國泰轉達僱員訴求,並要求國泰加強與員工溝通,呼籲雙方坦誠對話化解分歧。

2020年10月27日 星期二

富國疫苗民族主義 造就中國疫苗外交

 <轉載自20201027 明報 社評>

全球疫情愈演愈烈,不少人將希望寄託於疫苗,國家科技部上周表示,年底前相信將有內地新冠疫苗完成第三期臨牀測試,審批合格後便能全面投入使用。西方對中國新冠疫苗的效力、安全以至緊急使用等處理,有很多質疑,然而中國疫苗的3期臨牀測試,大多在外國進行,若有嚴重問題,外國合作伙伴不可能不知道,至於不等測試完成有限度緊急使用,亦不違反世衛規定。國際社會抗疫缺乏合作,發達國與發展國矛盾愈益尖鋭,明年即使陸續有疫苗在歐美面世,絕大部分都會先供西方發達國家使用,其他地區很可能都要依賴中國疫苗,所有人都得面對此客觀現實,香港亦不例外,若說這是中國「疫苗外交」的機會,某程度也是西方疫苗民族主義所造就。

西方質疑內地疫苗 多國測試未見異樣

專家再三指出,「疫苗一出疫情速平」是不切實際想法,可是對很多疫情失控國家來說,疫苗已成扭轉乾坤的希望。目前全球約有10款新冠疫苗進入第三期臨牀試驗階段,當中4款來自中國,包括北京科興生物的滅活疫苗、國藥旗下兩款滅活疫苗,以及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與中國康希諾生物合研的基因重組新冠疫苗。國家科技局上周表示,4款新冠疫苗在多國做3期臨牀試驗,已有6萬人接種,迄今沒收到嚴重不良反應報告,證明安全度良好,倘若一切順利,年底前將有疫苗完成測試。當局預計疫苗接種效用可達一年,日後定價會以成本為基礎,全國新冠疫苗產能,年底將達到6.1億劑水平,明年更可提升至年產10億劑以上。

各國新冠疫苗研究如火如荼,從3期臨牀測試進度來看,中國跑在國際前列。疫情加深國與國的成見分歧,中國與西方關係緊張,發展國與發達國矛盾重重,疫苗則成為一系列矛盾的交匯點。疫苗民族主義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自私自利囤積、懶理他國死活;二是疫苗都是自家的好,別人的都是次貨。西方對中國新冠疫苗有很多懷疑,當中既有科學水平的質疑,亦有政治動機的猜度;富國財雄勢大,紛紛與跨國藥廠簽下巨額疫苗訂購協議,窮國能有多少疫苗可用,亦令不少人關注。

中國疫情緩和,所有3期臨牀試驗,都要在外國高發疫區進行。西方質疑中國疫苗研發欠透明,數據交代不充分,然而中國3期疫苗臨牀試驗有否大問題,外國合作伙伴一定了解,由印尼、土耳其到阿根廷和巴西,未聞有異常狀况。巴西聖保羅布坦坦研究所本月中才表示,與科興生物合作的後期臨牀實驗,初步結果顯示安全。聖保羅州長多里亞還表示,正在巴西做測試的所有疫苗中,科興滅活疫苗的不良反應率最低,是最有希望成功的疫苗。最近巴西對是否採購中國疫苗態度反覆,一大原因是多里亞與總統博索納羅屬政敵,無論如何,巴西國家衛生監督局上周五已批准聖保羅州進口600萬劑科興與布坦坦合作的疫苗。

中國研發的新冠疫苗有10多款,包括最傳統的滅活疫苗、病毒載體類疫苗,以至基因重組疫苗、核酸疫苗。有人質疑中國幾款領先的滅活疫苗,科技含量不及西方的基因重組或核酸疫苗,然而正如一些西方疫苗專家所言,傳統方法有其好處,疫苗有效才是關鍵,不在於趕時麾。中國以緊急接種計劃方式,在3期臨牀試驗未完下,為逾35萬高風險人士,包括需要出國的民眾接種,惹來西方質疑,然而這其實是世衛一向允許的做法,中國亦有徵得世衛同意。

富國搶購疫苗窮國愁 中國擴產能顧己及人

除了中國,阿聯酋、俄羅斯等均有類似緊急接種計劃,印尼還打算以這種方式,年底開始為數百萬人接種中國新冠疫苗。如此緊急接種規模,聽起來的確很大,可是放在印尼近3億人口,比例並不高。在美國,華府其實也想引入緊急接種計劃,只是西方發達國家在藥物註冊及應用規則方面向有自己一套,比世衛要求的限制多,所以才未能推行。平情而論,若說緊急接種計劃有爭議,英國為了加快疫苗研究,找健康者接種再刻意安排他們感染病毒,道德爭議也不見得小。

全球疫苗產能有限,樂施會研究顯示,發達國家佔全球人口13%,卻已優先預購全球過半數的新冠疫苗。世衛等牽頭COVAX全球新冠疫苗計劃,盼助疫苗公平分配,然而富國參與未算積極,法德等都只是有限度參與,美國更杯葛計劃,反觀中國已決定參與COVAX,非西方國家及地區若想早日為民眾大規模接種,很難不依靠中國疫苗。最近西方關注中國向東南亞、非洲及拉丁美洲推動「疫苗外交」,質疑北京施援「動機不純」,可是若非西方富國自利為先,中國也不會有多少「疫苗外交」空間,西方富國應反問自己,願意為窮國做多少事。

以往中國內地疫苗亂象多,一大原因是很多中小疫苗商未達安全標準,濫竽充數。新冠疫苗由幾間大藥廠牽頭研發生產,亦要通過世衛獨立檢測,符合各種指定要求,方能取得世衛「Q嘜」認證,對北京而言,這正是整頓內地疫苗產業、提升水平的機會。當然,中國疫苗產能雖大,是否足以滿足全球龐大需要,仍是一大疑問,中國不能打腫臉充胖子,不顧自身需要,不過內地疫情受控,己欲達而達人,迴旋空間始終較大。

China's vaccine diplomacy

The COVID-19 global pandemic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vere. Quite a lot of people have pinned their hopes on vaccines. China's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aid last week that some mainland vaccines would complete the third clinical trial by the end of the year. They could be put into full use after getting approved. There is a lack of co-oper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regarding the fight against the pandemic, and conflicts betwee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sharpening. Even if vaccines can be rolled out next year successively in Europe and America, most of them will be supplied to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Other regions probably will have to rely on Chinese vaccines. This is the reality that all must face, and Hong Kong is no exception. If such a situation presents an opportunity for China to pursue ''vaccine diplomacy'',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West's vaccine nationalism will be the making of it.

Currently about ten COVID-19 vaccines have entered the third phase of their clinical trials. Of them, four are from China.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aid last week that the four COVID-19 vaccines had been clinically tested in the third phase in many countries, and 60,000 people had been vaccinated. Up to now there has not been a seri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 reported, which is good proof of the vaccines' safety. If everything goes well, some vaccines will have their testing completed by the end of the year. The authorities estimate that the vaccines can confer immunity for a year and will be priced based on their cost. China will have the capacity to produce 610 million doses of vaccines by the end of the year, and a yearly capacity of more than one billion doses starting next year.

Vaccine nationalism has two aspects: first, the act of stockpiling supplies selfishly and disregarding the well-being of other countries; second, the view that home-grown vaccines are the best and the others are all inferior. Western countries harbour many suspicions about the Chinese vaccines for COVID-19. Regarding their suspicions, there are ones about the vaccines' scientific standards and ones about China's political motive. Prosperous and powerful countries have signed huge procurement contracts with multinational drugmakers one after another. How many would be left for poor countries? Many people are concerned about the matter.

As the pandemic in China has eased off, all phase 3 clinical trials have to be conducted in foreign areas with high infection rates. The West suspects that China's vaccine development lacks transparency and its data release is insufficient. However, China's foreign partners must know if there are major issues concerning the phase 3 trials of the COVID-19 vaccines. From Indonesia to Turkey, and Argentina to Brazil, there have not been any abnormalities reported.

The worldwide capacity for producing vaccines is limited. A study by Oxfam shows that developed countries, which comprise 13% of the world population, have already pre-ordered more than half of the world's COVID-19 vaccines. COVAX, a global COVID-19 programme initiated by organisations including the WHO, is aimed at helping distribute vaccines fairly. But participation by the rich countries cannot be said to be active. France and Germany have only participated in the scheme partially. The US has even boycotted it. Contrary to them, China has decided to join COVAX. If non-Western countries and regions would like to get their people vaccinated on a large scale as soon as possible, it would be hard not to rely on Chinese vaccines. Recently Western countries have paid attention to China's pursuit of ''vaccine diplomacy'' in South East Asia,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 They doubt whether Beijing's aid has come without ulterior motives. if Western rich countries had not prioritised self-interests, China would not have much room for vaccine diplomacy. They should ask themselves how much they are willing to do for the poor nations.

富國疫苗民族主義 造就中國疫苗外交

全球疫情愈演愈烈,不少人將希望寄託於疫苗,國家科技部上周表示,年底前相信將有內地新冠疫苗完成第三期臨牀測試,審批合格後便能全面投入使用。國際社會抗疫缺乏合作,發達國與發展國矛盾愈益尖銳,明年即使陸續有疫苗在歐美面世,絕大部分都會先供西方發達國家使用,其他地區很可能都要依賴中國疫苗,所有人都得面對此客觀現實,香港亦不例外,若說這是中國「疫苗外交」的機會,某程度也是西方疫苗民族主義所造就。

目前全球約有10款新冠疫苗進入第三期臨牀試驗階段,當中4款來自中國。國家科技部上周表示,4款新冠疫苗在多國做3期臨牀試驗,已有6萬人接種,迄今沒收到嚴重不良反應報告,證明安全度良好,倘若一切順利,年底前將有疫苗完成測試。當局預計疫苗接種效用可達一年,日後定價會以成本為基礎,全國新冠疫苗產能,年底將達到6.1億劑水平,明年更可提升至年產10億劑以上。

疫苗民族主義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自私自利囤積、懶理他國死活;二是疫苗都是自家的好,別人的都是次貨。西方對中國新冠疫苗有很多懷疑,當中既有科學水平的質疑,亦有政治動機的猜度;富國財雄勢大,紛紛與跨國藥廠簽下巨額疫苗訂購協議,窮國能有多少疫苗可用,亦令不少人關注。

中國疫情緩和,所有3期臨牀試驗,都要在外國高發疫區進行。西方質疑中國疫苗研發欠透明,數據交代不充分,然而中國3期疫苗臨牀試驗有否大問題,外國合作伙伴一定了解,由印尼、土耳其到阿根廷和巴西,未聞有異常狀况。

全球疫苗產能有限,樂施會研究顯示,發達國家佔全球人口13%,卻已優先預購全球過半數的新冠疫苗。世衛等牽頭COVAX全球新冠疫苗計劃,盼助疫苗公平分配,然而富國參與未算積極,法德等都只是有限度參與,美國更杯葛計劃,反觀中國已決定參與COVAX,非西方國家及地區若想早日為民眾大規模接種,很難不依靠中國疫苗。最近西方關注中國向東南亞、非洲及拉丁美洲推動「疫苗外交」,質疑北京施援「動機不純」,可是若非西方富國自利為先,中國也不會有多少「疫苗外交」空間,西方富國應反問自己,願意為窮國做多少事。

2020年10月26日 星期一

老臣子感公司以退休福利威脅

 <轉載自20201027 明報 要聞版>

國泰空中服務員工會昨午於東涌諾富特酒店開緊急會員大會,主席王思敏透露,前日開放登記90秒後,入場人數便已達上限360,顯示同事極關注事件;除登記入場會員,昨於連接酒店的商場亦有過百員工穿白衣聲援。有員工形容新合約有很多「魔鬼細節」,公司未清楚解釋條款就要求簽署同意,感覺似被要脅。

稱公司未交代不簽約退休金安排

丘氏姊妹於國泰任職逾30年,均為機艙事務經理。她們說新合約是公司單方面提出,同事要仔細了解條款,未有機會與公司商量,認為公司應以更多時間解釋細則。她們其中一人尚有兩個月便屆退休年齡,可獲退休金及享退休福利,例如終生機票優惠,但稱若不簽新約將失去福利,公司亦無交代退休金處理,感覺以福利威脅簽新合約,要求清楚解釋條款釋疑。

國泰空中服務員Jacky稱,以往合約收入屬多勞多得,新合約設收入上限,亦有「魔鬼細節」,例如員工與同事調更後,其接手航班有改動,公司再安排該員工改飛其他航班,這情况下即使該員工有開工,但因無飛原本調更航班,亦要扣薪。他認為若公司無法提供清晰文件解釋合約內容,則須延長簽署期限,「否則不明不白地簽新約,與被騙做Gym有何不同?」况且新合約容許公司更改內容,如「肉隨砧板上」。

Jacky稱據他所知已簽約者不多,相信主要是家庭負擔較大同事,但他認為新合約下更不能生活。

緊急會員大會360人參加 國泰空服員工會研申禁令暫緩新合約

 <轉載自20201027 明報 要聞版>

國泰航空宣布全球裁員8500人,包括5300名駐港員工,留下的職員須在114日前決定是否簽署新合約,當中薪酬福利大減。國泰空中服務員工會昨召開緊急會員大會商討對策,主席王思敏表示,會員普遍認為新合約條款不清晰,亦不滿資方「未商談即落閘」,將全力爭取推遲簽署同意新合約的限期,以釐清條款內容;她又表示工會獲會員一致支持考慮任何不同性質行動,包括研究入稟申請禁制令暫緩新合約。工會今午會再與資方會面。

會員查詢新合約 稱公司回覆反口覆舌 資深員工不簽或失退休福利

王思敏於會後表示,因限聚令,昨分3時段召開5場會議,共360人參加,主要與會員討論賠償安排,向未收到新合約或裁員通知的同事提供協助、研究新合約細節,以及討論工會方向。她說會員最關注涉及永久更改條款的新合約,引述會員稱曾電郵公司查詢新合約內容,惟公司未有實在回覆,又或反口覆舌,引起信息混亂。工會內務副主席孫德妍舉例,有年資較長同事想了解退休金問題,擔心會否減少退休金、影響提取退休金時間等,公司對此有不同答覆,亦曾撤回再回覆,令同事不安。

國泰曾向留任員工發電郵,表明不會就新合約條款與工會談判,又稱已有足夠員工簽新合約,若員工不簽署同意,則會解僱。王思敏說,工會未能掌握實際有多少人已簽新約,但每日接到逾300封電郵查詢新合約問題,部分人在電郵表示後悔簽了新約。孫德妍補充,若不簽新約而被解僱,年資25年的將不獲遣散費,年資較長的原本若到某年齡退休或被裁均可獲退休福利,遭解僱則會失去福利。

機組人員協會函勞處冀商對策

就資方與工會談判前已放話「落閘」,孫形容非常無誠意,亦惹怒同事,故會員一致支持工會爭取同事應有權利及尊嚴,現將就行動尋求法律意見及各界協助,希望公司積極回應。孫說「期限迫在眉睫,行動要快」,正研究會員提出的方案,包括入稟申請禁制令暫緩新合約,正諮詢法律意見,不排除任何可能。

香港航空機組人員協會昨致函勞工處,要求今日與處長陳嘉信會面,稱國泰要求留任員工兩周內決定簽新合約是「不現實(unrealistic)」及不公平,認為國泰無諮詢員工便推行新合約令人關注,冀與勞工處商討對策。

2020年10月24日 星期六

70年前被迫以戰止戰 70年後選擇實力避戰

 <轉載自20201025 明報 社評>

朝鮮戰爭70周年,北京舉辦了重要紀念大會,觀乎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大會上的講話,對外對內都傳遞了重要的信息。講話沒有點名攻擊美國現任政府,但處處數落侵略者必敗,更大的篇幅着眼於對內鼓舞人心,要壯大綜合實力,擺脫落後就要捱打的局面。其實,美國和中國都沒有誘因再次兵戎相見,中國要加強綜合實力,以實力避戰,將美國動武之念頭拒於千里之外。

在新中國成立第二年,百廢待興,朝鮮就發動內戰徵求中國意見,未獲中國支持,朝鮮軍隊625日揮軍南下,美軍第七艦隊在3天後駐防台灣,翌日中國政府譴責美國侵略朝鮮、台灣和干涉亞洲事務。美軍9月大規模在仁川登陸,將朝鮮軍隊趕回三八線北面,直抵中朝邊境的鴨綠江,並派軍機轟炸中國東北,造成平民傷亡。習近平在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說,當帝國主義侵略者將戰火燒到家門口,就得以戰止戰、以武止戈。

二十萬將士成白骨 換來美國簽停戰書

任何戰爭都是慘酷的,朝鮮戰爭對中國來說,特別殘忍,中國軍隊在沒有炮火掩護下對美軍發動攻擊,在武器裝備懸殊之下,只能用血肉之軀去堵敵軍的槍眼,血流成河的慘劇比比皆是;在戰爭初期完全沒有制空權的情况下,慘遭美軍狂轟濫炸,死傷枕藉。最後,中國犧牲了19.7萬將士,換來美國停火。

習近平在總結中國軍隊能夠以弱勝強的意義時表示,這一戰,換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東亞病夫的帽子徹底扔掉,中國人民揚眉吐氣;彰顯了中國的大國地位,並且塑造亞洲乃至世界的戰略格局。當他講到:「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獲得紀念大會與會者經久不息的掌聲。

然而,這是一場「糊塗」的戰爭,即使打了將近3年,交戰各方損兵折將百萬,但中美雙方從來沒有向對方宣戰,19537月三方簽訂的是停火協議,而不是和平協議。嚴格來說,這場戰爭美國沒贏、中國沒輸,只是暫且停火,中美雙方在此後幾十年在越南繼續對抗,在美國圍堵中國和中國反圍堵之間繼續明爭暗鬥。

停戰67年後,中國高調紀念這場戰爭,西方的報道多認為中國在做民族主義宣傳,以好戰的言辭做政治動員。是耶非耶,習近平的講話確實將重點放在中國今天的處境和未來的發展,他呼籲國民必須有捨生忘死的血性、不畏強暴的風骨、萬眾一心的精神,以抵禦可能發生的侵略,這些都是陳義甚高的大義凜然,關鍵在於如何發展,習近平闡述勇於創新者進,善於創造者勝,他說面對風險挑戰和各種阻力壓力,中國人民總能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講的是中國軍隊在朝鮮戰爭中的經驗,同時也可以理解為今天中國面對的壓力和挑戰,也可以用大智大勇的創新智慧來解決問題,並不一定非打不可。

如果西方人認為習近平所講的,「落後就要捱打,發展才能自強,中國必須要堅持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是民族主義宣傳,中國人會認為這樣的民族主義放諸四海而皆準,也許是因為西方人沒有像中華民族所經歷過的百年恥辱,關鍵是中國富強了有沒有擴張的野心。

落後就要捱打 實力能夠避戰

習近平在講話中確實講了,任何一個國家、一支軍隊,如果侵略擴張,必然會碰得頭破血流;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還說中華民族是嚇不倒、壓不垮的。這些言辭西方人聽起來好像是十分好戰,但講的是內部不怕外來侵略,而不是要去對外發動侵略戰爭,美國政客對此十分忌諱,可能是以本身的思維模式來量度中國的君子之腹。

事實上,中國目前確實面對十分嚴峻的威脅,美國在全方位遏制中國的發展速度與步伐,不惜打台灣牌和愈來愈頻繁的軍事挑釁,習近平在講話中提到:「決不會坐視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受損,決不會允許任何人任何勢力侵犯和分裂祖國的神聖領土。一旦發生這樣的嚴重情况,中國人民必將予以迎頭痛擊。」警告的信號十分清晰,但還是沒有點名美國。

中國和美國的關係,和70年前不能比擬,現在雙方在經貿關係上有共同利益,雙方也十分清楚,即使是打貿易戰,也會導致全球的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更何况是熱戰,而且,中美兩國的人命都比以前矜貴得多,誰也不可能以付出大量軍隊的性命作為代價去發動戰爭。

中國在高調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目的是為了鼓舞國民士氣,表達渴望和平、珍惜和平,秉承不想戰爭但不怕以戰爭保家衛國的精神,畢竟在這個年代,以實力避戰,才是利國利民之道,當然也要理直氣壯地說不怕戰爭,否則還真的有可能再一次被欺壓到家門口。

2020年10月22日 星期四

普世價值非洪水猛獸 香港人同是中國人

 <轉載自20201023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周永新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原想《施政報告》發表後寫篇評論文章,但特首突然宣布延後,想了一會,還是繼續上篇談論的年輕人價值觀——因為不了解年輕人的價值觀,只一廂情願的鼓勵他們寄望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不斷的強調香港在國家支持下如何機遇處處、多次的重申在《基本法》下香港原有的制度如何固若金湯,相信未必能夠打動年輕人的心,令他們相信:留在香港,他們就可找到自己的未來,他們也可生活在一個合乎他們期望的社會。

筆者多次提到,政府屢犯的錯誤,是以為滿足年輕人的物質生活,例如協助他們置業,他們便會減少對政府的仇恨和對抗。年輕人當然希望置業安居,但物質生活的滿足,他們就會覺得生活有意義?筆者不想用什麼「後物質時代」等字句來形容,但只要耐心聽聽年輕人的意見,便知今天年輕人盼望的,是他們身處的香港,能夠較以往更公平、對別人有更大愛心、對環境保育有更高覺醒;政府如果忽視年輕人的想法,說什麼香港明天會更好,年輕人不會受落。

「普世價值」是世界潮流 不是洪水猛獸

政府真的要好好正視年輕人的價值觀念,及他們對自己身分的看法;與其採取敵對的態度,總是教訓年輕人不應這樣做、不應那樣做,政府是否有更好辦法疏導他們的不滿?政府也能否多做工夫,避免年輕人思想上走向極端,身分認同上也不至愈來愈偏激?如果政府真的有心拉近與年輕人的距離,筆者有以下建議:

首先,政府必須承認,「普世價值」是世界潮流,不是什麼洪水猛獸。什麼是普世價值?書上有不同解釋,普遍被人接受的,離不開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觀念,也就是港人一般講的「核心價值」(core values)。有意見認為,「普世價值」是西方社會的價值觀念,而且披上濃厚的個人主義色彩,要求全世界人都接受這些價值觀念,實在太過分了!

普世價值是否全世界人都該接受?筆者不敢肯定,只想指出,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觀念,歷史悠久,絕非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為了一己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到了近年才提出來的。筆者記得,在回歸以前,港英政府已大力宣傳,民主、自由、人權、法治是香港人珍惜的價值觀念。「沙士」以後,一群學者和專業人士曾發聲明,宣稱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觀念,是港人必須堅守的「核心價值」。從另一角度看,就算這些價值觀念源於西方社會,港人若為了這個原因不接受,心胸也未免太狹隘了。我們不是常說,香港是中西文化匯聚的國際城市嗎?怎可因為這些價值觀念來自西方而拒絕?

因此,與其把民主等價值觀念說成是洪水猛獸,筆者覺得,政府更應做的,是指出這些價值觀念的優勝和不足的地方。筆者10多年前寫了一篇文章,談到港人的價值觀念,文中指出,港人持守的核心價值,一些已被「異化」了。「異化」是社會學詞語,意指事情離開了本身的目的和意義,甚至出現了相反的效果。例如,追求金錢和名利並無不妥,但為了達到目的,反為金錢和名利所支配,人成為金錢和名利的奴隸,這就是「異化」。

筆者在上世紀80年代,曾積極參與民主運動,當時追求普選行政長官和立法會是我們的目標,但我們明白,爭取民主是一個過程,所以我們要求的,是在回歸時應不少於一半立法會議席由地區直選產生,即後來稱的「190方案」(因有190人聯署聲明)。

一人一票選舉綑綁了香港的民主進程

現在,年輕人普遍認為,只有「一人一票」的選舉制度才符合民主的理念,沒有一人一票的選舉,便不是「真普選」。這樣,一人一票的選舉方式主宰了民主的進程;也就是說,沒有一人一票就沒有民主,任何妥協方案都不能接受。到了這個地步,民主可說被「異化」了:民主的步伐不再由港人駕駛,是一人一票的選舉方式決定了香港的民主進程。

民主雖被異化,但政府必須明白,渴求民主和自由已成為今天年輕人的共同願望;年輕人所以有這樣的價值觀念,目的並不是為了與政府對抗,而是他們真心相信民主和自由是他們的基本權利。建制派要支持政府,但也不應全面封殺年輕人的民主訴求,這樣只會加深年輕人對建制派的仇恨。民主派方面,他們必須擺脫一人一票選舉方式的綑綁,並重新確立民主的目標,最重要還是港人有更大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力。

接受「普世價值」才是真正「香港人」?

價值觀念之外,政府應該知道,港人稱自己是「香港人」,可說平常不過,並不表現他們排斥自己「中國人」的身分。近日年輕人中有一種說法:那些不接受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價值觀念的,他們就不是真正的「香港人」。筆者感到疑惑的是:難道香港人就等同某些價值觀念?如果這樣,相信很多港人都不能稱為「香港人」了!筆者明白,說這些話的年輕人,針對的是從內地來港定居的新移民,因為內地居民熟悉的,是國家宣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他們就算來了香港定居,看重的仍多是內地那一套思想,未必珍惜港人高舉的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觀念;所以,在年輕人眼裏,內地新移民就不是「香港人」。

香港人一詞不是現在才有的:上世紀80年代,筆者曾為《明報》撰寫評論文章,後來結集成書,以《香港人 香港事》為書名,指的是香港居民關心的事。曾蔭權出任特首時,自稱「香港仔」(Hongkonger),相信他也沒有特別的含意。什麼時候「香港人」的身分披上特別的意思?我想也是在2012年「反國教科運動」的時候。那時候,運動表面上是反對國民教育獨立成科,但骨子裏是不想被「洗腦」成為中國共產黨管治下的順民,也就是拒絕承認自己中國公民的身分,最後變成「香港人」不是「中國人」。

「香港人」成為否定中國公民身分的象徵

這種把「香港人」和「中國人」對立起來的做法,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包括自由行以後對內地訪客的排斥、對內地新移民的歧視、對香港與內地融合的抗拒等。但最令人痛心的,是到了2016年立法會選舉後,有當選議員宣誓時,公然展示「Hong Kong is not China」的標語。結果,「香港人」這樣平常不過的用語,竟被扭曲成為否定自己中國公民身分的象徵,這是可悲的!也成為香港今天眾多無法解決問題的根源。

如何梳理年輕人的價值觀念和身分認同,以後再談。

國泰存亡時刻 停運港龍是保命之舉

 <轉載自20201023 論版 欄名 : 國是港事 撰文:李兆波 香港中文大學國際貿易與中國企業課程(IBCE)聯席主任及商學院高級講師>

國泰宣布裁減5,300名本地員工,相信會帶來一連串裁員的序幕,剛公布的失業率是6.4%,單以這次裁員,相信會令失業率上升0.1%。隨着第二輪保就業計劃於11月完結,加上會計年結的效應,未有領取的企業如國泰已着手裁員,相信這幾個月陸續會再有裁員潮,今年底至明年年初時會令失業率上升至7%

有一點較少人留意的,是剛公布的就業不足率維持在3.8%,顯示企業已再不能以減少工時來減省成本。企業原本是想在疫情好轉時可以盡快恢復業務,所以才不大減人手,無奈疫情較預期長得多,不得不走上裁員一途。

薪酬近200 倘不裁員恐倒閉

當企業遇上業務急劇地逆轉時,應否裁員呢?以國泰航空為例,正常時的收入每年約1,100億元(客運700多億,貨運200多億元),薪酬支出差不多是200億元,每月接近17億元。現時客運的收入大減,每日的乘客人次由100,000人次下跌至1,500人次(即750人,因為是雙程),是5架雙層巴士乘客的數目。由此可見,這是存亡的問題,不得不減少成本以保命。最多人問的問題是,政府已經注資,為甚麼仍裁員,其實政府不注資,國泰早已倒閉,這次不裁減龐大固定成本,國泰將再面臨倒閉。

裁員的影響視乎有關員工的薪酬,被裁的薪金愈高,人數便愈少,相反人數便大增。數月前已傳出國泰會有大裁員,當時我估計,如果每月要減少1億元薪酬支出,便要裁減1,0001,500人,可以再少點如數百人,那便善哉善哉,多達2,000人的可能性存在。如今減省了5億元及裁5,300人,算是中間的情況。

至於裁員涉及職級方面,也有兩套理論,表面上是按表現,但裁的是年資短的,賠償也少,他們沒有太多儲蓄,但較少負擔;如果裁的是年資長的,賠償多,他們大多有儲蓄,但負擔會較重。

國泰的未來如何?這很取決於疫情的發展。如果疫苗推遲推出,或它的效果不如預期,各國仍然大規模地封關,航班大量取消,旅遊不能恢復,那麼前景是相當悲觀,政府再注資及再次裁員的機會是存在的。另一點較長遠的風險,是它的營運模式,即作為中轉的角色。當內地城市大量開放直航機時,香港作為中轉的角色便減少,國泰便不需要這樣的規模,來往香港的航班次數也會大減。香港會否繼續受惠中轉的角色,很視乎國家政策。

港龍定位不清 航綫與國泰重疊

有評論指出,國泰放棄港龍有點可惜,港龍航空結業,原因相信是它的定位不清楚,既不是廉航,也不如國泰般有強大的品牌效應。大家可以留意,近年港龍前已加上國泰,變成「國泰港龍」,這已清楚表達了,港龍本身也相當依賴國泰來加強其品牌效應;加上有些港龍航綫和國泰或香港快運重疊,如上海、北京、大阪、金邊等,要維持一個品牌的成本相當高,在逆境時放棄港龍不是不合理。再者,坐過港龍的朋友也知道,它停機的地方要坐巴士,相當不方便,但機票價錢和國泰差不多,在逆境時被放棄,是順理成章。

至於航權的問題,這從來是敏感的東西,要由特區政府及中央政府發落。無論由誰經營,航空業的資本性開支大,利潤低,約2%3%,乘客花在購物上的錢,總比花在機票上的多,不少經營者低估了經營航空公司的難度及風險,表面上好玩好看,但花費巨大,經營不善會隨時倒閉,已倒閉的有甘泉航空,而香港航空在疫情前財務也陷入困境,只是疫情令全球航空公司陷入困難,它才避過眾人目光。

此時此刻,面對着不明朗的疫情,以及國家的航空政策,前路是荊棘滿途。國泰及港龍都是優秀的航空公司,以中轉站的模式貢獻香港,令大家有各國的美食,以及頻密的飛機班次連接各大小城市,也是很多電視、電影的取材來源,香港人應該感謝兩間航空公司,過去香港人在外面遇上困難時把他們帶回家。不少人現時在極有需要時仍要飛往外地,例如移民。以現時諸多衞生要求,那麼少的乘客仍然要維持基本運作,是「開一班蝕一班」。疫情過後,期望國泰航空集團可以多聘請被裁的僱員,他們都是香港航空業珍貴的資產,曾經令香港的航空業光輝過,他們最希望的,是可以再次衝上雲霄。

2020年10月21日 星期三

消息稱注資已推遲裁員 學者:只力保不結業

 <轉載自20201022 明報 要聞版>

今年6月政府運用「土地基金」向國泰注資或借出最多292.5億元,4個多月後國泰仍難逃大裁員。政府消息人士說,政府的介入已將裁員推遲數月,且裁員幅度較外地獲政府補貼的航空公司為低。有學者分析,政府早前注資只是力保國泰不結業,若不裁員,恐怕政府很快要再注資。

陳帆:保航空樞紐 非為單一公司前景

被問政府注資後為何還容許國泰裁數千人,運房局長陳帆昨回應稱,6月時已表明注資是一項投資,最重要是保護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投資目的是為了維護香港長遠的競爭力,而非單一間航空公司的前景」,並確保香港的航權、保持香港的經濟引擎。財政司長陳茂波亦表示,注資是為協助國泰度過極端嚴峻的市場環境,維持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防範其對其他經濟環節的影響。

政府消息:要求裁員幅度低於外地 李兆波:無可避免 否則需再注資

政府消息人士稱政府的介入已把裁員行動推遲數月,政府也要求國泰裁員幅度一定要比外地航空公司低,指外地獲政府補貼的航空公司,裁員幅度25%至30%,國泰拉低至17%;政府的考慮不止是國泰,而是整個航空產業,但如國泰不減成本並重整,以目前每月「燒」銀紙20億元,200多億元的注資可能10個月便花光,不但逾3萬員工失業,香港也失去經濟支柱。

中大商學院高級講師李兆波稱,政府注資只是力保國泰不會結業,指國泰幾乎沒收入,裁員無可避免,否則恐怕政府很快要再注資,屆時公眾將質疑政府為何短期內兩度注資。浸大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說,「政府救間公司,但不代表要救全公司的人」,指外地獲政府援助的旗艦航空公司亦有裁員。

環球管理諮詢董事總經理李漢祥形容國泰裁員對市場是「幾負面的信息」,他認為國泰已做好計算,對未來航空業復蘇感悲觀,故決定裁員,而連帶行業將受影響,最直接受影響的是會展業、酒店業及高級消費品銷售業。

留任須簽同一新約 底薪「封頂」 港龍工會:沒時間與「家人」道別難接受

 <轉載自20201022 明報 要聞版>

5300名駐港國泰員工一日之間失去飯碗,留任的員工則須重新簽約削薪。據國泰昨向機艙服務員發出的新合約,所有職級的基本薪酬和時薪設「封頂」上限,並列明員工自行調更的飛行時數不獲發薪。國泰空中服務員工會引述管理層稱,留任員工將轉為同一款合約,並要減薪,不同職級的減幅為14%36%不等。

國泰工會不滿安排將反映 不同職級減薪幅度14%36%

上述工會引述管理層表示,留任員工要減薪,新合約明年1月起生效,部分條款115日起實施。工會主席王思敏稱,之前合約種類較多,現時將變成一種合約;留任員工明年13月獲發過渡津貼,每月30007000元不等。工會不滿新安排,稱將繼續向公司反映。對於有2000名國泰機艙服務員離職,王思敏稱工會相當失望。

據新合約,機艙服務員至機艙服務經理的基本月薪上限,由12,60033,250元不等;時薪制員工基本時薪上限按職級由180475元不等。各職級的底薪升幅將設定在升職前底薪的1.11.15倍。航空同業陣線公關池耀崙轉述收到合約的會員稱,國泰要求他們下月4日前交回已簽合約,若在下周三前交回才可獲過渡津貼;又稱後勤員工仍未收到新合約,預料包括新一輪無薪假計劃,形容為變相減薪。

香港航空機組人員協會秘書長Chris Beebe說,對將來的計劃有想法,期望能與國泰管理層會面,他稱暫未知受影響機師人數。港龍航空空勤人員協會副主席梁佩韻對國泰港龍停運表示遺憾,亦不滿國泰決定前沒邀員工參與,「港龍是我們的家及終身職業,同事是家人,我們無時間及機會與家人道別,這方式難以接受」。

國泰裁5900人 港龍停運 削職8500月省5億 學者料本地「裁員第一炮」

 <轉載自20201022 明報 要聞>

國泰航空集團昨日宣布大規模重組計劃,削減約8500個職位,包括裁去約5300名駐港員工及600名非駐港員工,為本港歷來最大規模的裁員行動,並即日停止營運有35年歷史的國泰港龍航空。重組計劃涉22億元成本,可令國泰每月現金淨流出減5億元。有學者分析國泰裁員將扯高失業率0.1個百分點,並相信是本地市場「裁員第一炮」,料航空相關的支援職系或陸續裁員,並稱若明年上半年航空業復蘇未如理想,國泰或有第二波裁員。

裁員佔集團職位17% 港龍全數被裁

按國泰航空2020年中期報告顯示,今年630日國泰連同其附屬公司在全球僱用逾3.3萬名員工,其中在港僱用約2.76萬人。國泰航空集團宣布削減約8500個職位,相當於集團職位總數約24%,透過凍結招聘、自然人手流失,將實際削減的員工減少至約5900人,佔集團職位總數17%,其中包括約5300名駐港員工和約600名非駐港員工。

被裁的5300名駐港員工,包括國泰港龍全數2000多名機艙服務員和約500個機師,國泰航空約2000名機艙服務員、約100名機師和約700名後勤人員。有關的遣散費將不會對冲退休金供款,而補償金為一個月人工,並將之前參加無薪假計劃扣了的款項退還;另會延長醫療福利及員工機票優惠期限,提供6個月心理輔導和工作過渡支援服務。

遣散費不對冲休假計劃續推

重組計劃將要求駐港機艙服務員及機師同意更改其服務條件,部分人被大幅減薪。國泰稱目標是達至包括令薪酬更貼近生產力及提升市場競爭力;另將於2021年全年繼續實施現行的高級管理層減薪安排,並於明年上半年向非機組人員員工推出第三輪自願特別休假計劃;所有員工明年將不獲加薪,亦不會獲發2020年度酌情年終獎金。

賀以禮稱心痛無可奈何 國泰工會:對決定失望

國泰航空主席賀以禮表示,疫情席捲全球,持續沉重打擊航空業,故須作根本性重組,否則集團將無法繼續營運,形容裁員是一個「心痛、傷感、無可奈何」的決定,又指國泰每月現金淨流出15億至20億元,今次變動將使每月現金消耗減約5億元。國泰行政總裁鄧健榮稱政府的觀察員有提點要注視社會責任。

國泰空中服務員工會對公司決定表示失望,港龍航空空勤人員協會副主席梁佩韻對公司決定表示遺憾。

譚文豪質疑不允停薪留職 憂致骨牌效應

曾任國泰機師的公民黨立法會議員譚文豪對國泰做法感失望,批評國泰在政府大幅注資及曾申請保就業計劃下仍大規模裁員,質疑國泰為何不承諾先讓員工停薪留職,待航空業復蘇後讓他們復工。他擔心此舉將致骨牌效應,會有更多大企業跟隨。

失業率料推高0.1百分點

中大商學院高級講師李兆波分析,國泰裁員5300人料推高失業率0.1個百分點,形容這是本地市場「裁員第一炮」,估計航空業相關的支援職系,如飛機餐、接駁巴士等公司,在12月年結前或有裁員壓力,連帶主題公園、會展行業、旅行社在「保就業」計劃完結後亦可能會裁員。李稱若明年上半年航空業的復蘇不如預期,國泰下半年或需要有第二波裁員。

交銀國際交通運輸及基建行業分析師尤璐雅稱,撇除凍結的職位數目,今次實際裁員比例低於20%,相比起外國航空公司裁員介乎20%30%較少。尤稱國泰早前預期明年載客量只是平時三成甚至更少,最樂觀估計明年客運運力將是2019年的不足50%20222023年需求才進一步逐步恢復,她相信國泰有進一步裁員空間。

對於會否有第二輪裁員,國泰回覆對重組計劃充滿信心,對國泰航空和香港作為航空樞紐的長遠前景,以及香港在大灣區及其他地區擔當的重要角色絕對充滿信心。

2020年10月20日 星期二

從「抗美援朝」看中共歷史觀

 <轉載自20201021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劉銳紹 時事評論員>

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內地高調紀念。中共中央七常委連同王岐山一起參觀主題展覽,規格甚高;央行發行金銀紀念幣,與重大的紀念日子規格相同;閉館6年的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重開,它與朝鮮新義州隔江相望;央視播放6集紀錄片《為了和平》,作為全民教材。

抗美援朝確是艱苦、慘烈的戰爭。當年中國將士(包括非軍人的志願者)走上前線的熱誠,都是值得緬懷和紀念的,我感同身受。至於這場戰爭的價值、代價、效果、歷史意義如何?留待歷史學家眾說紛陳,不是本文要探討的。這裏只想透過今年的紀念活動,反思中共的歷史觀,看看它是怎樣面對歷史的?有4點值得注意。

歷史為眼前政治需要服務

1)在中共眼中,歷史是為眼前的政治需要服務的。

回顧抗美援朝405060周年的時候,中共的紀念規模、內容和調子都沒有今天那麼高,而今年有別於往年,明顯因為中美關係惡化,眼前有需要通過紀念「抗美援朝」來顯示一種姿態。習近平說:「在新時代繼承和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內地的專家學者解讀中央精神時明言:高調紀念「可加強中國反抗美國霸權的底氣」(軍事專家岳剛);「有利激活人民記憶」(「紅二代」蔡小心);「這是對美國一些人的警示」(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勇)。

我不反對這些需要,但我的疑問是:為什麼以前沒有這個需要?現在就有這個需要?誰來判斷這個「需要」是否真的需要?或者是否採取現時的做法就可以滿足需要?

當然,時移世易,內地經常教育人民:因為美國對中國欺壓、加壓,所以必須提高警惕。這個我也不反對,但同時要警惕的是,不能因此而引發盲目的仇外情緒,影響整體部署。中國的「左」往往是中央引發和以為可以駕馭,但引發之後卻一爆不可收拾。

至於高調紀念「抗美援朝」的另一個重點,就是凝聚「習核心」。這確是習近平的需要,但卻不能「為需要而創造需要」。

不尊重歷史研究 「種種原因」飄忽不定

2)中共不尊重歷史的研究,經常因不會說明的「種種原因」而飄忽不定。這樣的探索理智嗎?能從歷史中吸收經驗教訓嗎?

其實,從一些蛛絲馬迹看到,中共自己也探索過,當年韓戰是否值得?《人民日報》海外版2013年發文說「朝鮮戰爭是由戰略誤判引發」,指這是「不合時宜的戰爭」,影響了很多內政。該報微信公號「俠客島」(官方背景)20175月發文:「如果不是金日成要統一(朝鮮)半島,半島怎麼會爆發戰爭?……中國承擔了朝鮮當年『任性』與妄動的大部分成本。」

可惜,這些探索後來因為「種種原因」(相信包括朝鮮的不滿)而消失了,實際是被禁了。這種避重就輕,只會令中國自己更被動,同時不能客觀地反思問題。

經常否定事實 包括自己說過的東西

3)中共對待歷史,不單有觀點偏向的問題,還經常否定事實,包括否定自己想說和說過的東西。這又是另一病症。

舉例說,中國今年推出央視的紀錄片《為了和平》,但其實20年前已有一套同類電視劇(共30集),同樣是央視的作品,名字就是《抗美援朝》,但這套片至今仍被塵封。這涉及「誰開第一槍的問題」,還有金日成兵敗如山倒之後請求中國出兵,以及金日成後來到北京向毛澤東致謝的片段。這些都是根據史實編寫的。可是,朝鮮反對「英明偉大的慈父」金日成由真人扮演,也就是要求不能把當年的事實說出來;中國外交部後來向央視發函,認為「第一槍」的問題敏感,跟當年的宣傳口徑不一致(因為要避免讓人聯想第一槍是朝鮮打的,影響中朝關係)。

上述內容可見於該劇導演李前寬、肖桂雲和央視前台長趙化勇的回憶和說法。可見,連反映現實的文藝作品也受到牽連,中共怎能客觀地看待歷史呢?正因為這種政治至上、任務先行的文化,所以中共經常按其需要來解讀和扭曲歷史。1970年代的「批林批孔」、「儒法鬥爭」,無端把孔子作為磨心,到今天又大搞孔子學院,宣揚中華文化,確令人欷歔不已。近年,中共把八年抗戰說是「十四年抗戰」,並以中共為抗戰的中流砥柱,這不僅是觀點角度的問題,也是史實的問題。說到底,就是宣傳和政治需要的問題。這樣怎能客觀論史?

只講有利於己的 掩蓋不利的歷史

4)中共歷來只講有利於己的歷史,掩蓋不利的歷史。

中共說的抗美援朝過程,很多都是可信的,我也不否定。可是,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應該和必須記取的史實,更值得保留和深思。例如,在韓戰的後半部,有大約1.23萬名美國士兵和至少9萬名中國士兵在朝鮮半島喪生(見留美博士常成的研究文章談到「韓戰:上半場為領土,下半場為戰俘」)。軍事界曾探討,這是否戰術出了問題?但這些後來都不准談了。

還有,在這場戰爭中有2萬多中國士兵被俘,後來回國的有7110人,中共黨員大約三分之一,即2000多人。可惜,這些黨員中有九成多後來被開除黨籍,結論無一例外是「變節」、「泄密」、「為敵服務」;結尾還有黨組織的一致意見:「內(部監)控」(見解放軍專業作家于勁根據軍方檔案和當事人的訪問寫成的《厄運》)。

其中一名戰俘張澤石由1954年回國之後,與其他戰友備受打壓,在歷次政治運動中都是被打壓的一群,於是起來申訴,一直爭取了約27年,才得到平反。可是,他的很多戰友已經身故;有些還在平反之前,恐怕官方說的「落實政策」是另一場逼害,擔心經受不起而自殺(見張澤石的《戰俘手記》和《炎黃春秋》的文章)。這些都是官方不會提及的。

可見,歷史一詞,在中共眼中就是NEXT,一下子就過了,有些好像從來沒有發生過。這樣的歷史觀,怎能歷史存真?更如何歷史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