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5年4月10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撰文:李兆波 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士綜合課程主任/會計學院高級講師>
3月份整體旅客數字下跌8.7%。特首梁振英表示,內地來港及外地旅客數字全綫下跌,是一個警號。他更特別批評反水貨客行動嚴重損害香港作為旅遊城市的國內、國際聲譽,必須遏止。但事實是,政府及零售業界在事件上根本難辭其咎。
月前在香港各處發生針對內地旅客及水貨客的示威,後者的問題本來不難解決,早在3年前筆者已指出可利用大數據來分析一簽多行下各種旅客的特性,以及在邊境建立像工展會的全年特賣場。
可惜直到今年初保安局才有一些關於不尋常旅客的資料,如有水貨客一天進出香港多次,加上若內地的海關嚴格執行有關的法例,斷不會出現大量水貨客每天把大量的物品運往內地。而早一些建立邊境購物城,更不會發生近日激烈的行動。當中的原因是龐大的利益問題,讀者應該意會是甚麼的一回事。
有數據有能力 政府卻不作為
可以做的不去做,一年復一年,令問題惡化。內地旅客來港購物帶來的衝突,政府難辭其咎。想起在大阪心齋橋的一蘭拉麵店,那裏是內地、香港以至台灣旅客必然朝聖的食肆,經常有人龍在門外等候,此外,附近的購物區也有大量旅客購買各樣的東西,特別是藥品。
日本人對有很多內地人前來有所準備,廣播用上普通話,有簡體字的告示,也有說普通話的售貨員。日本人也愛吃拉麵,也會到心齋橋的購物區購物,但不見有日本人拉隊在一蘭拉麵門外抗議,反映了公民教育水平的差異。他們最近也果斷地停止在機場禁區出售免稅威士忌,直至有更好的安排,這都顯示了兩地政府水平的不同。
此外,日本人不會因為有大量的中國人前來而沒有藥品購買,或沒有拉麵可吃。相反,他們把人流轉化成商機,你多來,我多賣。你買得過多時,他們會推出限定的數量,令大家雙贏。
香港的情況不同,水貨客當然會大量地購買,普通旅客也大量大量地買,零售店舖也樂意供貨給他們,令北區鐵路沿綫的超市、便利店和藥房很難找到日用品:食米、奶粉、某些飲品,甚至是女性用品。問題不是剛剛才發生,而是多年以來的問題,涉及當地居民的生存空間,屯門、北區本不是物價高昂的地區,當大量旅客,水貨客湧入,在物價及供應方面皆嚴重影響他們,怪不得他們作出絕地的反擊。
我不同意有團體以激烈的手法來對待旅客,可惜政府無能,政府有數據,有能力,有地方,卻遲遲沒有化解危機的方法,只是一味說「不可以一刀切」、「大家等多班車」、「過門都是客」等可有可無的說話。如政府在稅收方面可幫助一些受影響的社區,相信那些團體不會作出如此規模的絕地反擊。
業界只顧賺錢 不留居民生路
此外,零售業以往自私自利,只顧賺錢,沒有半點社會義務,若他們一早學會了留點貨品給本地的居民,給他們一條生路,便不會出現連串的衝突。留點貨不是很難吧,偏偏就是不做。在最近旅發局的一個周年旅遊論壇中,零售業道出苦況,但筆者數年前已指出大堆頭式的零售方式不能持久,內地的遊客遲早會遠走高飛。若不是飛機班次的限制,相信大量的內地旅客會前往日本購物,那裏有服務,有款式,幣值也便宜。
筆者認識一些朋友,是專業人士,有能力消費,但他們同聲說不會在香港購物,會把握旅遊的時間往外地購物,同樣是因為物有所值。他們指出,在香港買名店的產品,會遭售貨員白眼,反映了此行業的培訓水平極不足,不以禮待人。更有人說祈求香港的零售業崩潰,令服務水平及價格回復正常的水平。物極必反,零售業真的要反省為甚麼那麼令人討厭。眾所周知零售業涉及很多職位,是很多人的生計,但同時他們以近日零售數字的下跌來顯示問題的嚴重性,看法是片面的,也對很多受影響的居民不公平,甚至有卸責之嫌。
現時社會對零售業以往多年的自私自利相當不滿,他們說甚麼也沒有用了,因為那仇恨相當大。近年企業的社會責任是重要課題,有權威的本地商學院教授也有與筆者同樣的看法,即零售業管理層社會責任嚴重不足,而且視野狹隘。
社區會堂作零售店 服務港人
胡椒噴霧當然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政府有很多的社區會堂,可在周末及周日用來作臨時的零售店,出售超市及藥房被旅客搶購的日用品予香港的居民,而且每人每日購入的數量有限制。現時有電腦,執行起來不難。
此外,我相信除了限制水貨客外,也要限制一簽多行的次數,及補償受影響地區的居民。政府甚麼也不做,業界也同樣沒有理會居民的死活,無論是在態度上,貨品的數量上,不同歸於盡才怪。歸根究柢,以購物為主的旅遊模式不會長久,政府及零售業實在要醒悟過來而不是加罪於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