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4年11月20日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大國博弈 撰文: 凌鵾 經濟分析員>
最近國際外交活動頻繁且主要集中在東亞地區,包括在北京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簡稱APEC)峰會、在緬甸舉行的東盟會議,和在澳洲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讓各大國的領袖有多次碰頭機會。
正當全球多事之秋時刻,自不能忽略各會議期間的大國博弈:在APEC及東盟會議上主要是中美博弈,在G20峰會上則是俄國與西方的博弈。
中美博弈充分反映了兩國間複雜多元的「鬥競合」關係,即地緣政治鬥爭,一般國際政經競爭和合作混在一起的糾結難解關係。
習冷面應約見安倍 寒冰之會
在中美會之前還有一段中日會的插曲。國家主席習近平終「應約」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不少評論以破冰之會形容之實不恰當。從習的不願及不屑的表情看,這更像是寒冰之會,充分反映了中日間關係的惡劣,不少國人更認為習應如南韓總統朴瑾惠一樣不見安倍。事實上,目前中日間完全沒有修好的基礎。這次會面應是美國在背後促成的;美國一面支持日本,另一面又怕捲入中日紛爭,故力迫安倍改善對華關係,亦可能給了中國一些甚麼東西,習才勉強答應見安倍。
中日會的效果極差;會後新華社發表評論指明會面並不表示兩國關係雨過天青。日方亦反口,外相岸田文雄稱會前雙方達成的「四點共識」並無法律約束力,仍堅持釣魚島不存在領土爭議,只承認中日間對此事有不同觀點。《人民日報》隨即發表評論指,日方出爾反爾,若耍手段必要付出成本。但雙方官員仍將繼續接觸,日後有何發展則待觀察。
影響中日關係前景的重要因素是中美關係;近期中日交惡基本上是美國「重返亞洲」策略引起的後果。「重返」令中美的地緣政爭不斷激化,在APEC峰會前兩國便已就一些國際經濟事項較勁。其一是中國主催成立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簡稱AIIB)時美國力加阻撓,阻止了南韓及澳洲的參與,以及成為創始成員,但中國仍得到20個亞洲國家支持建立銀行,澳韓的缺席反更凸顯了中國的主導地位。
華促成亞太自貿區 略勝一籌
其二是中國建議在APEC峰會上討論,並通過啟動建設亞太自貿區的程序,但美國表示反對。幾經協商終於在中國同意作出一些議案的修改後獲得美國支持。與此同時,美國在會期間亦召集了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簡稱TPP)參與國開會,力促早日完成有關談判,卻似仍未得要領。這本預期於去年底達致協議,但卻遇上重重阻力一拖再拖。TPP乃美國「重返」策略中的經貿領域要項,目的是排除中國在外由美國主導,希望藉此重奪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經貿主導權。APEC峰會中,美國不得不支持亞太自貿區議案而TPP仍一事無成,已被視為此回合由中國勝出。
中美峰會除了習奧私下對話內容不詳外,在其他方面可說是取得了不少具體成果,包括在簽證、氣候、信息科技貿易、兩軍通報及行為規範等方面的。在雙邊投資、打擊犯罪等方面亦同意進行或加快協商。這些都是技術性的具體事項,在戰略層面上雙方則談到了反恐及全球各地區的問題,還特別就香港問題表了態,習指「佔中」違法,而奧指美國沒有插手,似表示認同香港的事乃中國內部問題。
然而,峰會無法化解或掩飾兩國在地緣戰略層面上的嚴重分歧。雙方的公報重點完全不同,美方着重上述的各種技術性、事務性的合作協議,而中方則着重習提出的兩國間「新型大國關係」建設,並指奧巴馬對此認同。
習奧會 難化解地緣戰略分歧
實際上,美方並不接受習的新型關係說,一些美國媒體(如《紐約時報》)便清楚說明此點。其後,奧巴馬在澳洲G20峰會期間又「變臉」,與日本、澳洲首腦進行三方會談,討論海上安全問題和加強軍事合作,促成三國聯合抗華的意圖昭然若揭。奧巴馬在澳洲演講中還暗指中國「大國欺小國」,並指香港民眾發聲爭取「普世權益」云云。
至此情況已很明顯:在中美的「鬥競合」關係中,不少事務性領域存有很大的互利合作空間,故今後可繼續增添合作項目。在國際經貿事務尤其區域協作及自貿協議等方面,兩國可進行競爭而各行其事。但在地緣政治領域,則鬥爭不停且範圍日廣,例如香港便成為新的摩擦熱點。這一輪交手中還可見到中國已有必要調整對美日的外交策略,特別是對中美的「新型關係」不應存有任何幻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