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價由供求因素及資訊決定,而市民所得有關樓市的資訊,主要來自地產代理網站、報章雜誌及電視,由於資訊太多,市民不可能獲得所有樓市的資訊報道,所以市民選擇從甚麼途徑獲得樓市的資訊,足以影響買樓的意慾。
近年不少記者訪問我有關樓市的看法,由於基本因素,如低息環境、供應不足及來自境外人士的強大購買力等利好樓市,所以我去年對樓市的評論都是比較正面。但從記者朋友們交談中,我發覺他們是不希望樓市再升。這也不難理解,前採訪記者一般比較年輕,尚未置業,若樓市升,他們要買樓更難,所以每當我對樓市的評論比較正面時,記者朋友都顯得有些失望。記者們一般都有相熟專家作定期採訪有關樓市的看法,不同被訪者,或同一被訪者在不同時間對樓市也有不同看法,所以對樓市不同的意見便見於不同媒體。雖然媒體之間的競爭有助市民得到樓市更全面的資訊,但也可能令市民無所適從。
建議親往現場睇樓 感受氣氛
買樓是很多香港人一生中最大的投資,市民的買樓意慾會受到自己如何選擇的資訊影響。市民在決定買樓時,也要留意自己所獲資訊的局限性,最好自己也做些非來自傳媒的資料分析。我建議市民除了從媒體吸收資訊外,也可留意政府及市場上的統計數據,如利率、貨幣供應、人民幣存款的增長、樓市的供應及存貨、結婚和出生率等數字,然後由自己對樓市作合理的評估。
以往有些關於經濟週期的研究發現,某些字眼,如recession在傳媒出現的次數,可預測經濟衰退。所以大家如果希望估計樓市甚麼時候調整,可上網搜尋一些關鍵詞彙,如樓市調整,看看這些詞彙近期的搜尋量有沒有大增。但這個做法的一個弊處是如果很多人因為看了這篇文章而去搜尋,也會令這些詞彙的搜尋量突然增加。
「八十後」買樓不應受地域限制
除了外來的資訊,我建議市民平時有空親自到單位現場睇樓及留意周邊環境、單位的坐向、用料、交通,空氣質素、附近有沒有斜坡或新地盤、住客所從事的行業及年齡組別等。對每個樓盤掌握一手資訊後,將來有錢或樓市調整時,便可快人一步買到自己的心水單位。
有讀者或認為自己根本買不起樓,就算掌握樓市正確資訊也沒有用。筆者認為香港有樓價過高的問題,但是沒有居住問題。我和很多「八十後」交談,他們都說樓價太高,買不起樓,我問他們會不會考慮偏遠一些的選擇,他們大都不願意,主要不是沒有首期,而是時間和交通成本的考慮,有小朋友的家長也要考慮校網問題。
筆者叫「八十後」考慮偏遠一些的地方,其實是個中性的提示,偏遠的地方將來如有基建落成,樓價也有升值的空間,八十年代的沙田便是一個好例子,而且偏遠地區現在也是有人住的,他們不少也是要往中環上班的,太過否定偏遠地區的居住價值,某程度上也否定了現在住在這些地方的居民的居住選擇。
香港其實是一個很小的城市,所謂偏遠也不會遠到那裏去。如果花多一些時間去分析偏遠但有升值潛力地點的資訊,除了可解決居住問題外,樓價也有升值的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