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1日 星期一

研究生輟學覓職 天大惡行?

<轉載自2011711 經濟日報 國事港事 欄名: 新香港人 撰文:葉宇堃>

每隔一陣子,在報章上總會讀到這樣的新聞:大學資助委員會公布近年資助的研究院學位數目,以及畢業生人數及其出路,然後有議員或學者指出研究生的輟學(drop-out)比例偏高,於是建議政府加強對研究生的支持,確保他們可以順利畢業,並加強就業配套,免得浪費學額虛耗社會資源。

認清方向 勝「磨爛蓆」

讀畢總不禁莞爾,似乎政府撥款支持研究,是為了讓研究生畢業,拿取學位然後以搵工為最終目的,而研究生中途輟學卻是天大的惡行。

但令筆者疑惑的是,究竟讓研究生順利畢業能帶給社會的益處有幾多?碩士博士文憑對工作又有甚麼關係?如果研究生自覺不適合念研究院,讓他們早日輟學投身社會,是否一個更合乎效益的方法?為甚麼硬要讓他們「磨爛蓆」地做研究寫論文,以換得一紙文憑?以輟學比例去理解研究院的成就,實是古怪。

數年前筆者在美國進入研究院,第一天新同學全坐在講堂裏,教授叫我們認着坐在左右的新朋友,因為跟據歷史數據,兩年後,這批新臉孔裏,超過一半將會因着種種理由而離開。教授們甚至跟我們計數,指出若為他朝高薪而進研究院,是個千錯萬錯的決定:博士和大學畢業生的起薪點和日後增幅之差距,絕對彌補不了幾年在研究院少賺的錢。建議我們如果只為了人工,不如早早打工去。

倘為高薪 不如早投職場

事實上,在一般的大學,要取得博士學位其實不難。以筆者的觀察,畢業與否,跟智慧高低關係不大,如果肯待上一段長時間,研究生總能畢業。問題是機會成本超高:閣下是否願意犧牲而已。

平均而言,修畢博士學位,要花上五六七年時間,每周工作超過五、六十小時,然而酬勞僅能餬口,重要的,更是研究經驗對求職未必有幫助,心理壓力更來自同年紀在社會工作年年升職加薪的朋友。若非本身對研究充滿熱誠,認為做研究帶來的喜悅,遠超所失的機會成本,念研究院絕不划算。

跟筆者同年進研究院的朋友,很多早已認清方向,投身職場,他們離開時,我們總會為他們高興。教授的開場白要新生們早日認清方向,無謂「磨爛蓆」換一紙文憑,虛耗青春,浪費學系資源。輟學比例高低,跟研究院的成就,實在毫無關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