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25年10月6日 明報 社評>
美國、台灣關稅談判拖泥帶水,但博弈焦點始終鎖定在台灣的晶片產業,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在島內引起政治喧囂。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日前拋出「美台五五分」構想,便猶如平地驚雷,再次震撼台灣輿論場。儘管台灣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結束赴美關稅談判後,強調「從未承諾,也不會答應」產能對分,但特朗普政府的司馬昭之心已是路人皆知。對台灣而言,晶片也許是營利的王牌,但在美國眼中,它卻只是可隨時索取的「貢品」。台灣構想的「矽盾」非但無法成為安身立命的屏障,若它被強行「搬遷」到美國,台灣更將面對人才與技術全面流失,甚至陷入產業根基被徹底掏空的困境。
盧特尼克拋謬論 醉翁之意不在酒
所謂「五五分」,即要求把台灣一半晶片產能移至美國生產。盧特尼克上月底放話,稱這是華盛頓向台灣提出的方案,若美國能夠掌握五成台灣晶片產能,就能確保「在必要時有能力做該做的事」。美國一直指控台灣壟斷全球先進晶片生產,指其對美國構成國安威脅。美國財長貝森特曾指,99%先進晶片在台灣生產「是全球經濟面臨最大的單一風險」,要求將部分產能轉移至日本等美國盟友。盧、貝二人說法不一,但其核心意圖與曾宣稱台灣「偷走」美國晶片產業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如出一轍,最終目的都是要把全球晶片命脈牢牢掌控在美國手中。
晶片被視為「21世紀的石油」,美國在1990年代喪失相關領域的生產優勢,如今急於重奪控制權。拜登執政時提出在2030年使美國先進晶片產能佔全球20%的目標,特朗普的想法遠比其激進。然而,晶片產業匯聚資本、技術與人才與龐大的供應鏈,並非一朝一夕就能複製。台灣半官方智庫「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評估,今年台灣晶片產能將佔全球比重17%,其中7納米以下先進製程,台灣廠商的產能佔全球63%,當中83%在台灣本土生產,海外分佈為中國大陸8%、新加坡5%、日本3%,美國則為1%。號稱「護國神山」的全球最大晶片製造商台積電,在2020年迫於特朗普施壓,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生產晶片,歷時近4年才於去年底開始量產。雖然台積電今年再應特朗普要求,決定大幅加碼對美投資建廠,但要在其剩餘3年多任期內達到「五五分」,卻像是天方夜譚。
特朗普政府的浮誇言辭與產業現實存在巨大落差,但其一再把槍口對準台灣的晶片產業,當然不是信口開河,而是有的放矢。特朗普已撕開美國的自由經濟偽裝,把貿易、關稅作為武器,倘若市場分配不符合其利益,便不惜以強取豪奪的手段改變現狀。「五五分」與務實產業政策沾不上邊,盧特尼克顯然是仿效特朗普,用「極限施壓」的政治語言迫使台灣在關稅談判與對美產業投資上,付出更大代價。過去,台灣社會沉浸在「矽盾」神話中,認為只要手握全球最先進的晶片技術,便能換取美國的堅定保護。特朗普戳破了這個幻象,盧特尼克的言論則如同重新定義「矽盾」:台灣獲美國保護的前提是把自己的優勢產業移到美國本土。問題是,當「矽盾」不再設於台灣,而是設在美國,它對台灣還有何價值可言?
華府入股英特爾 預示台積電命運
台灣「綠營」慣用掩耳盜鈴的方式「漂白」於己不利的負面信息。面對美國赤裸裸的苛索,有綠營人士卻聲言,幫助美國在晶片與人工智能等先進科技領域建立主導地位,是台美的共同利益。賴清德為迎合美國而拋出「民主非紅供應鏈」概念,然而眾所周知,特朗普對西方的民主敘事不屑一顧,在他眼中只有實質利益,他想要「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但這個宏大敘事並不包括維持台灣的「偉大」,台灣對美龐大的貿易順差及傲視全球的晶片生產能力,反而被其視為阻礙美國再次偉大的頑石。
要理解美國的真實意圖,只需看看特朗普政府如何對待本土晶片巨頭英特爾(Intel)。為了扶植這家曾經的全球半導體「一哥」,特朗普政府不惜動用國家力量,將原有的晶片法案補貼轉為對其直接控股,並拉攏軟銀與英偉達等巨頭加碼投資。特朗普的算盤很明顯,就是要為美國建立盡可能不受外國掣肘的晶片供應鏈,除非台積電徹底變成「美積電」,否則即使它將部分產能設在美國,本質上仍是美國的「戰略隱患」。美國可以暫時利用台積電來解燃眉之急,但長遠來看,必然會想方設法削弱其主導地位,將其核心技術與產能轉化為美國資產,台灣若幻想在此過程中保有產業自主權,無異於與虎謀皮。
民進黨當局長期鼓吹「倚美謀獨」,試圖將自身政治訴求與美國的利益綑綁,特朗普政府屢次用赤裸粗暴的言行戳破這種幻想,揭示所謂「利益交換」並不包含台灣社會渴求的尊嚴。賴清德政府選擇在兩岸關係上全面對抗,在國際戰略上全面倒向美國,這個「投名狀」並未換來垂憐,晶片「五五分」也許是狂想,但其背後步步進逼的掠奪卻是現實。擺在台灣面前的殘酷現實是,台美關係從來不是對等,更不可能以台灣的意志為轉移,今天被覬覦的是「護國神山」,明天被掏空的可能就是整個台灣的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