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3日 星期二

龘䲜朤成拜年熱詞 京媒:展文化自信 網民稱不懂發音 自嘲「沒點文化都接收不到祝福」

<轉載自2024214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龍年又到,今年春節中國最流行的祝福語之一莫過於「龍行龘龘」,從央視春晚主題,到外國使節拜年,都用上了「龘」這個生僻字。如何讀、背後含義也成為了熱門話題。芬蘭駐華大使孟藍年初三在中國日報網發布短片向中國人拜年,她祝福中國人民龍年大吉,而在短片邊框並有「龍行龘龘」四字。

「龍行龘龘(粵音同『踏』),前程朤朤(粵音同『朗』),生活䲜䲜(粵音同『業』)」這個春節,這類祝福語不斷「刷屏」,成了拜年高頻詞。近日外國使節向中國人拜年,例如俄羅斯駐華大使莫爾古洛夫、法國駐武漢總領事胡建誼拍影片,都學習用普通話,祝福大家「龍行龘龘、前程朤朤」。

「龍行龘龘」的「龘」字,最早在去年底央視宣布2024年春晚主題為「龍行龘龘,欣欣家國」時,已引起網民熱烈討論。近日國家博物館新春文化展出現「龍行龘龘」,天津博物館也趁春節推出「龍行龘龘 館藏龍文物特展」。然而問到如何發音,大多數人都未必懂,有人自嘲:「沒點文化都接收不到祝福了。」

事實上,「龘」至今不屬於現代漢語常用字和通用字,《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都沒有錄入。「龘」最早見於《說文解字》,釋義為「飛龍之狀」,「朤」古同「朗」,本意為明亮;䲜的釋義就是魚多的樣子,另一個生僻字「鱻」古同「鮮」,釋義為新鮮。

疊字組合 表達多倍祝福期盼

龘、朤、䲜等生僻字,由疊字組合而成,似乎能表達雙倍多倍的祝福與期盼,為新春佳節討了個「好彩頭」。例如4個魚組成的「䲜」,常被解讀為「年年有魚,年年有餘」的祝福。這類生僻字日常極少使用、鮮為人知,甚至要面對逐漸消亡的命運。不過近年隨著網絡普及,一些生僻字在流行語、表情包中被注入新的活力,「怪字」才進入了大眾視野。

不少媒體評論將這些生僻字的流行,與中國文化傳承、文化自信扣連,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極目新聞一則評論指出,生僻字走紅是漢字文化在網絡傳播下重獲新生,被二次創作後,背後的含義被更多人所知。

《新京報》指出,這「顯然是傳統文化與當代潮流的巧妙結合」,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讓生僻字擁有自己的一方天地,是文化傳承的應有之義,也是文化自信的生動展示」。

有質疑「文化上裝腔作勢」

有不少網民認為,這類生僻字「好玩」、「娛樂性高」。也有人認為,文化的博大精深不需要以此來證明,「反而整的不自信了」;有人批評是#「文化上的裝腔作勢」。

學者指出,這類生僻字走紅,很難走進通用領域。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黃德寬指出,「龘」在文字史上幾乎沒有被使用過,被今人打撈出來、賦予新的時代意義,特別是近年來漢字文化熱度高,相關的文創開發等是有積極意義的。「但進入漢字的流通領域,是不大可能的」。

學者籲勿炒作 常用字更重要

《北京日報》文章認為,與其說「龘」是一個規範漢字的應用,毋寧說是一個吉祥符號、一種文化創意。《通用規範漢字表》專家工作組成員、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立軍也認為,常用字的學習和使用更為重要,不太贊成過度炒作生僻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