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24年2月19日 明報 加東版 中國版>
農曆新年假期結束,在海峽西岸,卻有大陸高校學生因本該開啓的赴台交換生活泡湯而倍感失望。台灣前總統馬英九時代開啟的大陸赴台升學政策,2020年被陸方叫停至今未有恢復迹象,短期交換(台稱研修)亦隨着兩岸關係的急凍蒙上陰影。也許未來不會再有《我的青春,在台灣》,但學生和學者仍期盼着教育上的交流。有趕上升學末班車的陸生說「台灣給了我自信」,也有經歷過高校交流蜜月期的台灣教授呼籲,讓大陸未來的決策者們到對岸、了解對岸,兩岸才有可能互相理解。明報記者 劉曉宇
在台灣南部高雄的國立中山大學,剛在廣州和家人過完年的Leo,回到依山傍海的實驗室繼續博士生涯。中山大學僑外組的組長李明軒,也從台南家鄉回到學校,準備新學期課程之餘,她亦期待重啓交換後,新學期會有多少陸生到來。
2020年4月,大陸教育部發布消息,「綜合考慮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兩岸關係形勢,決定暫停2020年大陸各地各學歷層級畢業生赴台升讀工作;對已在島內高校就讀並願繼續在台升讀的陸生,可依自願原則在島內繼續升讀」。自2022年開始擔任中山大學國際事務處僑外組組長的政治經濟系教授李明軒,上任之際已是兩岸交換項目停擺、學位生「去庫存」的時代。
大選疫情交換歸零 李明軒:政策封鎖即降
一月一個陽光明媚的中午,李明軒和本報記者相約在學校廣場前的草坪。她帶來一份剛整理好的數據資料,展示近年在校陸生的數量變化。2018年春季學期,校內有66個大陸學位生,秋季學期有63個。2019年春季增加到82個,「我們都在想會不會隔年就要破100了」。沒想到2020年先是大選後兩岸關係急凍,緊接着新冠疫情爆發,台灣開始限制陸生來台,2020年至2022年春交換生歸零,直到22年下半年才恢復至1人,次年增至39人;學位生則在大陸叫停後一直處於遞減狀態。
「你可以看到這個數字其實完全受到政策影響。政策鼓勵就有好多人來,政策一封鎖,它就下降。」李明軒總結。目前全台共有4651名陸生(見圖),其中包括2523名交換生及2128名學位生,2021年來台交換生數量為0,新入學學位生則在2020年後數量急減,全是在台高校繼續升讀碩士或博士學位的陸生。
上月台灣大選投票日前兩天,Leo剛送別相處了一學期的交換生朋友,就聽說新學期有些學校臨時取消了交換。原本將踏上這片土地的年輕面孔,又少了一些。
末代陸生感台予自信 家人滿意離家近壓力小
2019年,Leo通過學校「2+2合作計劃」從廣州赴台升學,次年學校便停止了這項合作,他也成為最後一批赴台學生。家人最希望他到台灣,覺得這裏的距離剛剛好,「有事可以隨時回來」。社會競爭壓力較小,令台灣學生對待課業態度輕鬆;Leo在台學業順利,即使在大陸時念大專,到台灣的學校,他的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本科畢業成功申請進入心儀的中山大學修讀碩士,再跟着導師升博。「是台灣給了我自信」,5年時光過去,原本在家習慣說廣東話的他,國語已帶着一口台灣腔。
「其實我一直蠻喜歡接觸陸生。」李明軒稱2011年開放陸生來台升學,她的課堂上也開始出現陸生身影。「每一堂大概都有三四個,我會特別找他們吃飯、聊一聊。」李明軒關心他們在台生活、為什麼想到台灣。她和接觸過的陸生一直保持融洽關係,有些人回去後要申請國外學校,還會來找她寫推薦函。那時她發現,選擇來台灣升學,「在那個階段的政治氣氛下(大陸政府鼓勵),好像對那些學生來說,是很正確的一個選擇」。
李明軒憂政治氣氛變 留台經歷成陸生「傷害」
在李明軒眼裏,這些在20歲的時候選擇赴台灣的學生,本身就「有一些叛逆」。他們期待可以聽到不同的聲音,會去看政論節目、看反對黨(活動)。她所在的社會科學院,有的學生喜歡選「特別綠」的課,「比如一些比較主張台灣獨立的老師的課」。她又自問:「可是如果一旦政治氣氛不對,他們曾經來過台灣的這件事情,不知道在他們人生的某一個時點上,會不會變成是一種傷害?」
Leo:台學術仍勝一籌 學歷獲大陸認可
就讀工科的Leo想法則相對簡單,好好讀書,畢業後回到廣州,找一份外企工作。同門師兄去年回到浙江後,找到了22萬人民幣年薪的國企工作,令他感到台灣的學歷還是受大陸認可。儘管在台灣念書,學生間沒有很「捲」(競爭激烈)的氛圍,對比兩岸學術實力,Leo認為台灣仍勝一籌,一方面在於學科發展得早,導師多數具有海外留學背景,對學生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能夠給到幫助。
疫後文教交流化明為暗 台高校對陸資源減
過去20年,兩岸文教交流曾遍地開花,連邀請社科院的訪團「都是很普遍的事」,現在只能化明為暗。李明軒解釋所謂「化明為暗」,比如相熟的朋友邀請對方來台灣玩幾天,「順便來給學生一個talk」;或是海外的兩岸學者交流。這樣的交流雖然存續,對學術研究影響不可謂不大。高雄中山大學以前和廈門大學、廣州中山大學每年輪流做東,教師帶隊到主辦學校,展開3天的討論交流。「這件事2016年(民進黨上台)後先暫緩了,疫情以後就全停了」,如今恢復無望。除了大環境的變化,校內行政團隊走向也是兩岸關係縮影,近年校方對陸資源分配較少,校長曾說「寧可花錢送學生出去(海外)」。
李明軒透露,台灣海基會曾和各個大學溝通,希望高教界繼續鼓勵陸生來,而高教界「其實也是主張交流可以再多一點」。她續說,台灣老一輩很多是從大陸來,就會覺得對岸是故鄉、兩岸是血肉,現在兩岸年輕人沒有接觸,一邊不理解對方為什麼搞獨立,一邊也有很多基於網絡、媒體造成的刻板印象,中小學難有系統交流,所以一定是高校的學生來,最能夠好好接觸。「在一些理論裏,人民跟政府是兩件事,愛國不是就一定要愛政府。尤其是中國的學生,未來有可能成為決策者。如果不跟他們交流、不讓他們多理解台灣,做出來的政策怎麼會彼此了解?人都是見面三分情,接觸之後才會知道裏面更多的原委,相處起來、做起決策來才不會有誤會,我覺得這很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