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23年9月29日 明報 觀點版 撰文:周永新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行政長官李家超提出要「說好香港故事」。他指的香港故事,應是香港如何從亂到治,又如何由治及興。對我來說,香港故事應有更長歷史,最少包括從二戰結束後到現在70多年發生的一切事。
我過去寫了幾本關於香港的書,第一本已是30多年前、1990年明報出版社為我出版的《目睹香港四十年》。書名為什麼是「四十年」?因那時我剛過40歲,這本書是我的成長經歷,也是我的所見所聞。到香港回歸祖國,我把書重新修訂,並改名為《見證香港五十年》。
香港故事 怎可離開「住」的問題
我不打算重複《目睹香港四十年》的內容。但我想起李家超「說好香港故事」時,我腦裏閃過一個念頭,就是香港故事怎可離開港人「住」的問題!我寫《目睹香港四十年》時,為了加強書的真實感,我從戰後即在香港從事救援工作的福利機構,取了幾張機構服務對象的生活圖片,其中可見不少窮人棲息路旁,住的是用幾塊破舊木板搭建的空間。
當時我想:香港頭號民生問題,應是如何解决「有瓦遮頭」。30年過去了,到李家超出任特首,發表第一份施政報告,住屋仍是頭號民生問題。為什麼經過這麼多年,港人還要為住屋煩惱?
我反覆思考,結論是:香港的住屋問題所以揮之不去,因為房屋在香港並不單是為了解決市民住屋需要;樓宇的供求與價格,還跟香港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狀况,緊密地連在一起、榮辱與共。更可以這樣說:香港的成功與失敗,全由樓價造成——樓價高企,不僅造就了香港的繁榮,還使不少港人有機會積聚財富;惟樓價高企,也令不少港人為了置業而勞碌一生,畢生積蓄換來的是狹窄得可憐的住屋。樓價高企的現象,可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這可能就是香港故事不易說好的原因。
港人相信樓宇買來住 也可買來賺錢
為什麼高樓價造就了香港的繁榮?一個地方所以令人嚮往,原因是這裏有工作做,可以在這裏搵食,養活自己和家人,而香港正是有這個條件。除了在香港搵食之外,有頭腦和門路的港人,還可以藉着各種投機活動(有些可能不合法),賺取額外收入,有時這樣的收入比工資更高。當然,投機活動有輸有贏,惟港人對於可以賺錢的機會,特別是賺大錢的機會,簡直是趨之若鶩。其中港人尤為熱中的,相信非炒賣樓宇莫屬。
樓宇本來是買來住的,但在不少港人眼裏,樓宇也是買來炒的。香港炒樓所以蔚然成風,簡單一句,就是港人深信,樓宇價格「長遠來說總是升的」。所以就算不炒樓,自住物業過得10年、8年,價格可能翻了一番,業主頓覺財富不請自來,更相信買樓是不錯的賺錢機會。
高樓價造就了賺錢機會,無力置業的市民卻恨之入骨,憤懣和無奈之餘,更埋怨政府施政無力,造成香港各種深層次問題。事實上在世界大城市中,港人對住屋的要求可算十分卑微,只求有獨立的居住單位,窄小一點也不計較,最好不要太偏遠,因為長途跋涉到市區上班,身心疲累之餘,車費也是一項開支。
可是,就算是這樣卑微的要求,以本港樓宇價格,大約有三分之一市民仍然無法負擔,不要說成為業主,就是長期租住,租金常佔他們收入的一半。對這些市民來說,解決住屋需要就只能倚靠政府,輪候公屋是唯一途徑。他們一旦獲得分配公屋,便可計劃自己和家人的未來;或許再過10年、20年,他們若有足夠儲蓄,也可碰碰運氣申請居屋。成為業主是不少基層市民夢寐以求的住屋階梯。
高樓價弔詭之處
基層市民靠政府協助,那些有能力擁有自住物業的又如何?這些所謂中產的市民,他們為了幾百呎的住所,不僅要用去多年來的積蓄支付首期,還得一生當「樓奴」,唯一希望是樓價繼續上升。諷刺的是,香港近年出現的移民潮,一些離開的港人,因為住所值錢,不僅可以脫離「樓奴」束縛,且可取回投入物業的金錢,到外地享受寬敞生活空間。香港高樓價弔詭之處,在於既可令人淪為奴隸,也可使人有本錢遠走他方。
政府對樓價的態度又如何?雖然當局從來不承認故意抬高土地價格,也不會賤賣土地,但明眼人都看到,政府講的是一套,實情卻是樓價愈高,政府從賣地和相關的樓宇交易所收稅款也愈多。地產商也樂見樓價高企,這樣多年來屯積的廉價土地,頓然變成奇貨可居,日後建成的樓宇也會有豐厚利潤。
有利必有弊。政府這樣過分倚賴地產相關收入,一旦樓價下挫,當局收入可能大幅減少,就如回歸後的幾年,政府財政連年出現赤字,罪魁禍首正是樓價因亞洲金融風暴急挫近半成。政府收入大減,各行各業難免受影響,當局也無力改善民生。更可憐的是,那些仍在還款的業主,每月供款就像催命符,無力還款的只好宣布破產,燒炭自盡的業主也時有所聞。
政府和市民都不想樓價下挫
亞洲金融風暴的教訓雖然慘痛,但政府和市民有從中汲取教訓嗎?不僅沒有,他們還樂見樓價轉頭上升,因為樓價低迷的後果,誰都承受不了——政府得不到所需收入,市民也怕自己一生積蓄大幅「縮水」。因此,政府和市民都不想樓價下挫,下跌一兩成還可接受,超過兩成就大禍臨頭。
樓價與香港故事的關係,還有一面要說的:港人為了擁有自住物業,就必須努力工作,這種「拼搏」精神,有時被冠以「獅子山下精神」的美名。我常覺得,港人的「獅子山下精神」是被迫出來的——誰願意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換來的卻是狹窄得連自己都感覺羞恥的居住單位?這樣辛勞工作值得嗎?「獅子山下精神」既不能使港人安居,又不能使他們從工作中找到快樂,這種精神值得港人留戀嗎?怪不得在多項調查中,港人的幸福感總令人難以羨慕。
不要妄想香港可仿效新加坡
政府是否不知高樓價對港人的打擊?官員當然知道,惟改變帶來的後果,卻無法承擔。香港可以往哪裏走?有建議香港可仿效新加坡,那裏八成公民擁有政府興建的組屋。但港人願意為自己的房屋、醫療和退休生活需要,被迫留下相等於工資四成的儲蓄嗎?香港的地產商會樂見私樓市場大幅縮減嗎?
不要妄想了,香港高樓價是不會消失的,因為大家都不想看見樓價下跌,包括那些想着離開香港的人。
怎樣說好香港故事?什麼事情從戰後到今天,令港人歡笑或唏噓、開心或愁悶、安樂或忐忑?我想不到其他,唯一知道的是,港人在樓價起伏中不斷打轉。這就是香港的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