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20年5月22日 明報 觀點版 撰文:趙致洋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政治及國際研究學系博士候選人、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訪問研究生>
台灣蔡英文總統挾着年初歷史性的817萬得票,並首次有直選總統第二任民望高於第一任的情况下,再就任總統,外界都猜測在兩岸關係上會否有新動作,作為蔡英文總統任期的政治遺產,早前更傳出消息指有意成立「民共平台」作為兩岸溝通的平台,雖然總統府馬上否認,但也多少令人對蔡英文就職演說的兩岸內容有所期待。
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公共外交」
然而,閱畢蔡英文的就職演說,有極大部分的篇幅都專注在闡述發展台灣的內政,包括發展「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產業發展策略」、發展社會安全網、強化國家體制達至民主深化等,這些內部的經濟和社會問題正是上一任期蔡政府面對最複雜的問題,例如因為2017年時修正《勞動基準法》及同婚議題的立場,導致2018年地方選舉的重創,蔡英文何以要自揭自己的傷口?
答案可能就落在這次剛好在選舉之後的新冠疫情。這次疫情為民進黨政府提供了他們做夢也沒辦法想到的大好機會,就是讓世界看到台灣的獨立性。不論是成功防疫的經驗向各國分享,還是在4月時力推的「口罩外交」,都讓世界各國看到台灣在全球共同面對的問題上的重要性和貢獻,包括過去較少處理台灣議題的國家、地區,例如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首次公開感謝「台灣」的幫助。正如蔡英文就職演說中所言,在這次疫情中,台灣出現在全世界的各大新聞媒體上,不少國際傳媒更直接稱呼台灣為「國家」,正是台灣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公共外交」的印證。
利用「中華民國」體制 豐富「台灣」認同
事實上,民進黨經過首次執政的教訓,明白到不能只依靠挑釁北京來操作反中情緒,並藉此增加台灣人的身分認同。蔡英文上台後致力豐富台灣認同的內涵,除了推動各種內政的改革外,亦在2018年成立「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正視過去中華民國歷史上威權時期政府所作的不公義行為,希望還原真相和促進社會和解,處理轉型正義的問題便是處理中華民國與台灣的關係的第一步。後來蔡英文更喊出「中華民國台灣」,逐步把「中華民國」這個國號套用到「台灣」這個地方上,就職演說上也有出現一次,可以預期未來會更為流行,亦是為方便各國的稱呼。當然過去有很多民進黨人都不能接受「中華民國」,認為它是威權時代黨國體制的象徵,但現時蔡英文利用「中華民國」的體制來豐富「台灣」認同的這一招,實際上在建立台灣這一個「國家」,亦是相對務實的一着。因此,未來4年蔡政府推行的各項改革都應該放在這個大脈絡裏看。
留空間讓兩岸未來4年有博弈餘地
從這個角度去看總統就職演說的兩岸論述,一方面看到蔡英文的務實色彩,但同時間亦看到其強硬的一面,等着北京在後疫情的國際形勢中去回應。在務實的一面,她再次重提「和平、對等、民主、對話」這四大原則,重申會「持續遵循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處理兩岸事務」,表示出維持現狀的意願,不會單方面走向「法理台獨」,並再次伸出願意對話的橄欖枝。可是在強硬的方面,除了明確表示不會接受「一國兩制」,更重要的是在這次的就職演說中,蔡英文並未有如2016年時再次提到有關「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這明確表示拒絕接受北京所開出有關「九二共識」的「一中框架」。但除此以外,兩岸關係在整篇超過80段的就職演說中只佔4段,可見蔡英文還是留有相當的空間讓雙方在未來4年有博弈的餘地,也令北京政府需要重新審時度勢。
對港政策恐難有作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