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2015年12月18日 明報
觀點版 撰文:林泉忠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2015年12月12日是中華民國南沙太平島碼頭及燈塔的啟用日,這一天還舉行了以總統馬英九名義落款的紀念碑揭碑儀式。「和平南海 國疆永固」,簡練卻意味深長的8個大字,一方面彰顯了現任總統繼承從蔣介石以來歷屆領導人守衛南疆的決心,另一方面又突顯在中美及各聲索國多方角力下「弱者」的台灣急欲塑造的「和平製造者」角色。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主角馬英九卻「意外」缺席,原因是美國的施壓。此一結果,不僅對總統本人而言是一大遺憾,也揭示了近年來台灣在詭譎多變的南海局勢中「力不從心」的困境。
70年前中華民國在南海擁絕對優勢
其實,二戰結束初期的70年前,中華民國在南海擁有絕對的優勢。當時,投降的日本撤出「新南群島」,前來接收的正是戰勝國的中華民國。1946年12月12日國防部、內政部、廣東省政府等單位會同特遣支隊指揮官林遵率領「太平」、「中業」二艦抵達後來易名為「太平島」的「長島」。
翌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公布影響迄今的《南海諸島位置圖》。該圖標出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群島,並採用四群島的最外緣島礁與鄰國海岸線之間的中線,標繪出一條由11段斷續線組成的「疆域線」,成為日後兩岸政府主張南海主權與海洋權益的重要依據。順便一提,中共建政後,基於「和越南的友好關係」,周恩來總理於1953年主動移除北部灣的兩段,變成「九段線」。
1949年大陸易幟,節節敗退的國軍於1950年從海南島撤離後,考量到補給線過長,遂於5月派艦將永興島與太平島的駐軍撤回台灣。其後太平島一度由菲律賓人所佔,國府復於1956年再派陸戰隊戍守。在面對大陸武力「解放台灣」的威脅下,國軍雖無足夠的力量擴大對其他島嶼的管轄,卻也仍在艱難的情况下繼續維持對這座孤懸在1600公里外島嶼的實效管轄。除了太平島之外,中華民國目前還有效管轄了東沙島及距離太平島6公里的中洲礁迄今。
其間,尤其是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簽署後,其他聲索國紛紛搶佔其他南海諸島及海洋資源。進入1990年代後南海領土紛爭愈演愈烈,而隨着中國經濟崛起及相伴着對「維護海洋權益」意識的提高,逐漸形成北京對東南亞諸國之間的爭議構圖。而到了2015年,南海則進入另一個全新的競逐時代——中美逐鹿南海。
夾在中美之間 台灣處境困難
從「大國實力論」的角度而言,夾在中美兩國之間的台灣在南海的新競逐遊戲中,處境之困難,不難想像。
首先,台灣與中國大陸在南海議題上,既有歷史同源的「屬我」立場,卻同時存在競爭關係與利益上的矛盾。儘管就歷史主權歸屬議題上兩岸都主張古代中國對南海的經營,現時的北京也承認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的作為,然而儘管南沙群島中的最大天然島嶼太平島等在台灣有效管轄之下,北京卻不允許台灣參與有關南海議題與東南亞各國的對話。2002年大陸與東協(東盟)十國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就是硬生生地將台灣拒之門外,台北如何不滿,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在北京「不放棄對台動武」的情勢下,台灣在安全防衛上毫無疑問最大的支柱就是美國。由於「安全」領域觸動各方的敏感神經,一旦碰到直接或間接涉及到台灣安全的議題,台北便毫無選擇餘地地全面「倒向美國」。在南海議題上,也沒有例外。這次馬英九登太平島不遂,也是在此格局下的「非意外」結果。
長期實效經營 擁「議價」本錢
話雖如此,夾在中美兩國之間的台灣並非沒有角色。如何游走在兩強之間,憑藉自己舉足輕重的位置,向兩強討價還價,爭取最大利益,這向來由古至今不變的「小國智慧」。與東海釣魚台列嶼相異的是,台灣有效管轄了「南海三島」超過半個世紀。時間的持續,使台灣獲得了在空間上擁有「南海三島」的正當性。而對太平島等三島長期的實效經營,也使得台灣擁有了向中美兩國「議價」的本錢與空間。譬如,不容許美國全面使用太平島,來換取北京有限度容許台灣參與南海問題的對話。
正當中美在南海摩拳擦掌,北京和其餘4個聲索國之間的爭端此起彼落之際,台灣默默地在自己管轄的「南海三島」有序地推動「和平島、生態島、低碳島」政策,未來數年還計劃致力於將太平島打造成「人道救助與災害防救」的基地,造福在南海遇險的漁民和船員。「弱者」台灣的此一戰略性思維,或許正是「大國實力」下「小國智慧」的體現。
今日的太平島上,1946年以來歷代官兵所佇立的石碑仍在,而中華民國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也仍威嚴自在地在這南沙群島中最大的天然島上迎風飄揚。說不準,在可預見的未來,你我都有可能以觀光客的身分前來太平島遊歷,飽覽藍天碧海、沒有紛爭的太平景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